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人们在谈论学校德育现状时,经常用“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词,总是发出“德育乏力”的感叹,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低效率状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德育,以创新的精神来推动德育,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也为摆脱目前学校德育的困境和无奈找到了突破口,为创新学校德育,改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方向。一、学校德育创新的必要性1.德育环境的变化需要德育创新新世纪新阶段,学校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  相似文献   

2.
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而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令人堪忧。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陷入德育误区的情况。错误的德育定位、单一的德育方法、狭窄的德育内容以及简单化的德育过程,把学校德育变成了一门游离于学生心理需求之外的道德说教课,德育的结果与德育目标差距很大。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转变德育观念,用创新精神来改造我们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真正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误区之一,德育目标的确立缺乏层次感和系统性,且严重脱离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德育目标的设…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实效性差既有学枝内的原因,更有学校外的因素。“高、大、空”的德育目标以及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失效的根本原因。道德建设离不开教育.但关键在实践。  相似文献   

5.
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的现实,昭示教育工作应该思考学校德育活动的“真实性”。“真”的学校德育包涵有真的德育思想、真的德育态度、真的德育方法、真的德育精神四方面内容。真的教育精神则要求德育工作要有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斥伪、批判和反思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不拘旧规地创新和探索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12,(19):13-18
过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的追求。曾有一段时间,我国学校德育更多关注知识化、学科化、体系化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忽视了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境遇与独特的道德情感体验。针对于此,德育研究者开始探讨生活、道德、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末提出生活德育论,以“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具体德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张水耀 《天津教育》2005,(12):35-37
“加强德育”这个“口号”,我们喊了多年,德育工作也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德育文件“不厌其烦”地下,德育会议“风风火火”地开,德育活动“大张旗鼓”地搞,德育研究“高高在上”地作,德育问题却依然“铺天盖地”地来,德育工作可以说是收效甚微。这固然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道德标准的波荡等德育大背景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因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德育规律、网络构建三个层面探讨:学校德育如何摆脱低效状态。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甚至是直接取代;“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遗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柯尔伯格以期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德育的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两种主要方法。对提高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和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给各国德育心理学家和德育工作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学校传统德育中,忽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将属于能承担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培养“健全人格”应成为学校德育关注的焦点。为此,学校德育应从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重组德育内容、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为主线的德育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德育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实际,积极创新和改进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大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德育研究,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实效性差既有学校内的原因,更有学校外的因素。“高、大、空”的德育目标以及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失效的根本原因。道德建设离不开教育,但关键在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本真德育就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天性,培养德性,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自然无形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自省、良好习惯和优雅气质。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以“创新激情德育,点亮激情人生,专注立德树人、追求本真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抓手,追求一种像空气一样真实、自然地本真德育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要特别重视道德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深刻领会和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联系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我认为我们要特别重视道德实践。学校德育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等等,都要体现道德实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闫梅 《宁夏教育》2009,(7):37-39
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那么小学德育工作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来行动?怎样的德育过程才能真正在人的内心建立起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意识,支配人的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呢?我校的德育实践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考,坚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已占全部涉案人员总数的70%,与吸毒、环境污染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中小学生道德滑坡现象令人担忧,道德教育效率低下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学校德育教育滞后;二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校德育核心地位难以体现;三是学校德育目标贪大求高,缺乏针对性;四是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五是德育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六是德育方法和途径上表现为“强制性”和“分力式”。  相似文献   

17.
《宣武教育》2008,(1):7-11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完整和全面的人。尽管近年来15中德育工作成绩突出。然而在成功经验之上学校德育工作还将有待进一步纵深发展。2003年3月学校以《建设校本德育文化,丰富学生道德体验》为题。申报北京市“十五”教科研课题.并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即校本德育文化。围绕着校本德育文化的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教育管理实效性低下,是当前很多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往往偏重于道德认识,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空洞的政治说教,忽视了行为养成和德育渗透,造成了学生“知”和“行”的严重脱节。隐性德育课程成为新时期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一个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9.
中学德育工作途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让受教育健康成长,学校应在整体工作的考量和谋定上把“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把“经常化、系列化、实践化、课程化”作为德育工作的发展思路,把“参与性、实效性、价值性、科研性”作为德育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才能让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从而有力地凸现科学的教育观、社会实践观、发现、发展现。具体作法可为。  相似文献   

20.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道德分析与判断的基础 ,是个体品德行为的先导。当代各国学校德育普遍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学校德育却存在着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忽视。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基点。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现代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育 ,使之具备初步的德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