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光礼 《江苏高教》2021,(10):22-34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学术资源向特定区域集聚便形成了学术中心.从学术中心转移的逻辑来看,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晚清及民国时期为第一个阶段,初步奠定了中国学术中心分布的基本格局.建国17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为第二个阶段,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干预实现高校地区分布的相对均衡.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第三个阶段,在市场逻辑的驱动下,高等教育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都市圈集聚.中国学术中心转移是在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根大学"是中国学术中心转移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2.
西北联大的建立,呈现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由华北到西北的变迁轨迹。从国立北平大学等高校和机构到国立西北联大,大学组织的变动既有外在环境的制约,也有内在联系的铺垫。通过梳理联大各基干高校的历史渊源,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政策,有助于厘清西北联大建立的校际关联与制度设计,呈现大学传统与社会要求之间的适应与调整。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者和标志性人物.对国立大学校长管理权限和产生机制的探讨,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国立大学的管理机制,也可以为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总辖全校事务,其产生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立大学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国立大学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本文以"远山计划"为切入口深入分析了日本国立大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随着国立大学结构改革方针发生变化,重组与合并问题被提上日程,大学办学将引入民营理念和第三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法人化改革中将面临挑战并呈现自身特征。这些改革措施会对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的增长经历了缓慢成长期(1912-1921)、迅速扩张期(1922-1926)、发展与定型期(1927-1936)、稳步增长期(1937-1949)四个阶段。国立大学的区域分布经历了严重失衡期(1912-1926)、稳定失衡期(1927-1936)、内迁扩散期(1937-1945)、复员均衡期(1946-1949)等四个阶段。国立大学是中央意识的载体,也容易成为各方斗争的工具。国立大学分布不均衡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均衡则是人为调节的结果。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存在历史的吊诡现象。国立大学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时期,为缓解地方人才短缺与青年升学困境、优化高等教育整体格局,国民政府先后增设国立英士大学、国立中正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贵州大学四所综合性大学。这些新增大学不仅在孕育与面世之时饱尝艰辛,且因声名未显、偏居一隅、根柢不深及战局万变而面临的良师难聘、白手起家、颠沛流离等难题,亦远甚于战前原有高校。然而各大学均能振翮奋发,铸就非凡的精神价值,为战时新增高校树立典范,进而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且在抗战胜利后持续发挥辐射一方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虽历经种种困境与干扰,但从整体上来讲较好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的关系。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一般以政府为宏观管理主体,以高等学校为自主办学主体,以政府、学校、社会为多元评价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以宏观管理为主,高等学校的"办"主要体现为学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多元参与之"评"涉及政府督导、校内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呈现为主体相对分离与效能积极联动的状态。这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经历了自主招考、统一招考、自主招考和大学联考并存等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立大学一直秉持选拔国家精英、促进公平竞争的基本理念。影响大学考试招生理念形成的因素不仅有学校的办学宗旨,还包括大学管理者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考试招生理念影响着学校的招考实践,对当前大学自主招考改革也留下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日本第三次高等教育改革中,"国立大学法人化"也许是最为值得关注的。"法人化的实施,使日本国立大学迎来了其130余年历史发展上最大的变革期。"2004年开始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所建立的国立大学法人制度已经8年,根据六年一个计划周期的制度设计,各国立大学法人已经开始了第二个六年计划周期。法人化给日本国立大学带来了国立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改变、国立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国立大学经费来源的多样化三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韩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已经形成了国立、公立、私立并存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属于韩国高校教师内部管理机构的大学评议会,对大学自身的改革和自主办学起到监督、审议、咨询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韩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况及韩国的大学评议会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日本历史上第三次重要的教育变革。通过对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起因和基本内容的介绍,分析该项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揭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总体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区域差异相对凸显,表现为京津沪地区处于绝对优势、民族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以及中部省份相对落后的格局,近年来这一格局日趋固化。导致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区域差异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和民族地区扶持政策的干预效应。未来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应及时关注"中部坍塌"问题,在严格限制部属重点大学属地化招生比例的同时,建立基于人口比例和区域平衡的高考录取改革政策。  相似文献   

13.
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全国地名歌曲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名歌曲在文化区空间尺度上递变性不明显,高值区与低值区交错分布,我国南方的地名歌曲数量整体超过北方;省份尺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增,渐变性特征明显;地级市空间尺度呈现"两横三纵"的带状分布格局,出现了若干个地名歌曲高地;地名歌曲数量与省份海拔、降水量无关,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雄厚的经济实力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我国大学的公民教育传统,探寻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对当今大学公民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作为国立大学的代表——北京大学的公民教育实践尤为突出。通过对北京大学公民教育实践的历史梳理,得出公民教育基本路径:完善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的课程整合、开展多元化的课余活动、创建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期能对当今大学公民教育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重点建设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治理工具,它的直接效果是形成了一批重点建设大学.随着"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实施,重点建设大学数量不断增加,每个省份至少有一所,但是省域分布的离散程度加大,部分省份成为集聚高地.同时,重点建设大学开始通过跨地域流动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尺度重构.资源流动与权力重构是息息相关的,管理重心的下移、城市发展高等教育权力的凸显成为影响当前重点建设大学发展的关键特征.在"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我国应适度改变重点建设大学的遴选与评价方式,扩大城市高等教育管理权限,规范重点建设大学跨区域流动.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机会在各阶层之间的分配极其不平等。一方面是受各阶层间不同文化资本积累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国立大学招生政策的影响。学界、商界、政界等优势阶层的子弟在大多数国立大学中占据支配地位,农工阶层的子弟所占比例较小,与其庞大的人口不成正比。且优势阶层与弱势阶层所占的比例相差悬殊,优势阶层子弟在国立大学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他们拥有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势,而农工阶层子弟处于弱势地位,其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甚为狭窄。这与国立大学的录取政策有一定的关系,还与大学高昂的费用和严格的入学门槛有关。国省立学院不论吸引力还是毕业后的待遇,都难与国立大学相比,因此它们不是优势阶层的子弟争夺的主要对象。工农阶层子弟在省立学院的入学机会较国立大学多。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生阶层分布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立大学入学机会的不平等。虽然国民政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控,但是仍然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国大学生的社会阶层来源问题是考察中国教育史中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如何演变的关键环节。本文在民国大学生量化数据库(CUSD-ROC)中大学生家庭职业类别数据量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年均经济支出水平、民国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家庭收入结构、民国时期家庭规模等相关问题开展基于历史资料的实证考察,最终对中国近代大学生社会阶层的来源结构与来源主体进行较为合理的推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能够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低,这充分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机制的不平等。本文将为学界进一步探讨明清以降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复杂历史流变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构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实施精英教育并举;以社区学院为基础层次、公立四年制大学和学院为中间层次、以国立研究型大学为顶端,形成金字塔结构模式;形成与高等教育结构对应和衔接的学术中学、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中等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19.
作为抗战时期有过一定影响力的内迁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仅是抗战时期汉中作为后方重镇在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而且奠定了战后西北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西北联大的研究十分薄弱,这与西北联大存在时间短、撤离后没有在原址留下办学实体、地方政府未能对西北联大给予充分重视等因素有关。加强西北联大研究,对于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启迪后世、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立女子最高学府,本文拟个案研究,探讨其发展概况,办学模式,学生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使我们一窥民国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