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在八十年前,他就反复强调:“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陶先生的教导与新课程的理念完全一致。《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  相似文献   

2.
一、多兴趣少负担音乐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把握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体,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音乐课却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单从生理方面来看,小学生的嗓子条件很稚嫩,但一节歌曲教学课总  相似文献   

3.
袁冠娟 《教书育人》2012,(10):27-28
陶行知先生曾讲:"唤起兴味。学生有兴味,就肯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注重培养低年级孩子"说写"兴趣十分重要,"说写"训练应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只要认真研读教  相似文献   

4.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邢娟 《中小学电教》2008,(12):113-113
<正>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引起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朱玉翠 《教师》2013,(36):33-33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这样的评价搞得学生一头雾水,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道破了教学的天机。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过程。饭店服务与管理是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甄珍 《宣武教育》2008,(1):34-35
我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姓‘甄’,叫‘珍’,做事求真。我是教师,特别喜欢用‘真’字来思考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对事业的不懈追求。22年的教学实践,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用“真”知培养学生、用“真”爱滋润学生、从而培育“真”人。  相似文献   

9.
纵观我国古代以来的教学,有几位先生给学生讲解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语法、修辞等,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他们照样能培养出像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武这样的文学大家。古代的先生们,有一点共同点就是倚仗一个法宝──读,熟读.熟读正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它作为抛弃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是“文”之“本”,也就指出了“读”的重要。 一位老教师对笔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开始读…  相似文献   

10.
唐毛芳 《现代教育》2014,(10):90-90
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施展其迷人的魅力,教学效率不容乐观。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在我们身边,可能有厌倦学习的孩子,却没有不喜欢玩的孩子。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等一系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  相似文献   

12.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1917年陶行知先生由美国归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于是,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主张把“教与学联络起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解决了在生活及教学中如何施教的问题。它不仅是生活和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也是现代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我们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突出实践为重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2014,(21):F0003-F0003
南通市滨海园区东余小学坐落于南黄海之滨,是一所具有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近年来,学校高举学陶师陶的旗帜,凝炼出“自动行知”的特色。遵循陶行知所说的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强化“小先生制”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作用,做到“四个让”:让学生管学生,让学生管老师,让学生管学校,让学生管家长。  相似文献   

14.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  相似文献   

15.
古代教育家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李政道教授指出:“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问题的学生,是真正的问题学生.学生没有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的领会不够,无法提出所学知识中值得怀疑的东西.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笔者于十年前即新课程改革前期认为“提出问题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开端和终结,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陶先生强调教学活动不要“沿袭陈法”重教轻学,也不要“仪型他国的重学轻教”;要重在教与学的相互积极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在“做”的实践基础上实现的。他指出:“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职业中学的物理教学要面向生活,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得一技之长,特别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做”字上下功夫。笔者就多年教学的实践,提出几点“教学做合一”的见解。一、通过…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应切实地放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自主探索,在探索中领会知识,在探索中创新.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张弛有度,享受学习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更加高效.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的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兴味,就肯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那么如何启发引导,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1段总领全文。‘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是全文的核心句,其中‘有趣’二字是‘文眼’,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字生发、展开来的。”这是苏教版语文必修2“教参”对于本文的解析,一般课堂教学都凭此论断来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品读金先生的有趣言行,来感受他身上天真烂漫、仁智执著等美好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个人的修养智慧来引导学生善学、乐学,从而更好的为其思维发展服务.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心灵、头脑、眼睛、嘴和双手培养学生“自动”的学习意识,使之敢于、乐于、善于“自动”展开一些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