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创新社会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当前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社会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通过公民社会、公民教育、法制建设培育社会民众的公共精神,对于加快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在“创新社会治理”视阈下,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政治人”,促进政治认同;运用“软实力”弥补“刚性”管理缺陷;引导社会舆情,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视闽下寻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群众路线是党和政府工作中所应遵循的根本路线,理所当然也是提高和创新社会治理水平与能力所应遵循的核心路线。当前我国党群、干群关系复杂,涉及民生且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治理的成效。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贯彻群众观点,在社会治理实施中坚持群众路线,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依靠人民群众,社会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治理贯彻群众路线的几个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治理”进入党和政府的政策话语,社会组织将在我国社会的公共生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这种治理逻辑背后所反映出的“新的统治过程”和“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都彰显出信任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价值。论文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背景,对国内外学者对于信任的内涵界定、类型分析和机制研究等进行归纳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与社会组织未来的信任关系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西方现代化之重要成果的狭义的“公民社会”,在实践范围上与我国社会管理所说的“社会”具有部分相关度;公民社会的主要价值理念,在根本方向上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所需要的价值理念不相符合,只是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次要目标上具有补充和辅助的借鉴价值;公民社会的价值观的实质精神是公民个体的自由自主价值至上,对于我国社会管理的根本价值观——人民群众整体的“社会”福祉优先是异质的,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是非实质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体现出鲜明的唯物史观意蕴,就其哲学前提而言,“守正创新”拒斥“外部反思”、要求深入社会现实,展现了对唯物史观具体化原则与创新性特征的赓续传承;就其展开路向而言,“守正创新”依循唯物史观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社会—历史定向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其价值指向而言,“守正创新”始终坚持鲜明的人民至上立场,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积极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成为必然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变化促使中央政府必须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模式和基层社会自治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调节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治理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当代世界民主政治与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现代意义上的“治理”是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之上的,是以政府为主导,打破单一权利中心,实现政府、市场、NGO三方面互动与合作的管理。以治理及善治核心理念为突破口,在推动中国治理模式创新上认为应从提高政府自身执政能力及培育公民社会、发展第三部门两方面入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9.
网络问政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形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新景象。新时代,网络问政的民主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问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式,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路径,是政府服务职能的新手段,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天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变化促使中央政府必须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模式和基层社会自治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调节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服务是一项在社会治理情境中由政府推动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制度实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预警-应急”“技术-整合”“协商-服务”“修复-重建”的功能,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其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认知错位带来的治理异化,角色冲突带来的治理悬浮,嵌入缺失带来的治理内卷化,衔接不畅带来的治理碎片化等困境,严重阻碍了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转变认知,加强心理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融合;提高主体他律与自律,增进二维空间的有机衔接;提升主体专业服务能力,超越治理的内卷化;加强主体间联动,推动基层社会的整体性治理,确保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工作机构的行为策略也随之改变。在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互动博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机构往往采取"既合作,又竞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在政府加大购买社会服务的当下,要进一步强化政社互动,转变服务理念,优化执行策略。  相似文献   

13.
"政社互动"是苏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品牌,是苏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2013年初,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狮山街道率先在高新区实施了"政社互动"试点工作,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探索和创新,初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高发时期。在社会治理方面,还存在着观念落后、体制滞后、职责不明、基层薄弱等多钟问题,这对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提出了严峻挑战。改革传统社会管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是执政党和政府当务之急,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在分析意义、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社会事务管理急需社会合力,参与治理,长江江豚保护协会就是一个典型的新社会组织,具有标本意义.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客体双重地位,决定了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中,既要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创新社会自律机制,还要发挥公众的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现实生活中,诚信普遍缺失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政府公信力的丧失,社会诚信的重建必先以恢复政府公信力为前提。政府在处置公共事件中面临着新观念、新体制的挑战,各级政府只有加强诚信建设,提高社会公信力,才能做到为人民谋福利,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强诚信意识,理顺行政体制,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全面公开信息。  相似文献   

17.
社区教育之于社区治理而言,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从发展逻辑上看还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二者的有效耦合意义重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战略要求下,沿着"经济—社会—教育"的逻辑分析认为,发展动力同源、价值理念契合、制度变迁同向等方面是社区"教育+治理"的现实逻辑, "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以及模式—技术—制度创新是社区"教育+治理"的耦合发展机制。遵循上述逻辑,社区"教育+治理"的路径包括:加强政策制度建设,落实集中统一领导, 拓展社区教育功能,促进社会治理对接, 搭建国家资历框架,引领终身职业发展,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建立智慧支撑体系, 优化多元协同合作,创新组织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背后的治理经验值得认真进行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将党的乡村治理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转化为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包含“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坚持群众史观和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演变的“变中的不变”,这种“变中的不变”同时又包含“不变中的变”,即党的领导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逻辑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面对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社会挑战,包括新冠疫情对美国教师队伍的冲击以及美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离职率高、缺乏多样性等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将教师教育改革纳入其“重建更好”一揽子改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价值转向、从“缺陷”到“优势”的政策话语转变和弗雷泽三维社会公正理论构成了美国联邦政府教师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教师教育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修改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教师教育援助计划;实施“培植你自己”教师教育项目;完善一年制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加大对少数族裔学校的资助力度;提高教师工资与专业发展水平。美国联邦政府的教师教育改革凸显了社会公平与多元种族和谐相处的政策价值导向,其政策机制体现了联邦政府协调角色的不断增强和市场化教师教育改革方式的适度消退。  相似文献   

20.
Studies of collegiate party and hookup culture tend to overlook variation along social class and racial/ethnic lines. Drawing on interview data at a “party school” in the Midwest, I examine the meanings and practices of drinking and casual sex for a group of class and race-diverse fraternity men. While more privileged men draw on ideas of age and gender to construct college as a time to let loose, indulge, and explore, men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express greater ambivalence toward partying. For these men, partying present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dilemmas and taps into tensions inherent in being upwardly mobile college men. For some, symbolic abstention from extreme party behavior addresses some of these tensions and validates their place on campus. Men’s talk of collegiate partying reveals the dynamic and relational construction of intersectional identities on camp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