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2.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3.
近八年来,巴金写下了一百五十篇散文、杂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一共五集。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①有人把它香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回忆录’、‘自白书’,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控诉录’。”②“是继鲁迅之后,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③《怀念萧珊》是这部巨著的代表作,也是巴金散文艺术高峰的重要体现。这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原载1979年2月2—4日的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后收录在《随想录》第一集。1984年,他又写了《再忆萧珊》(收于《随想录》之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八二年秋季教材初中第三册上新选了两篇古代散文,称为《短文两篇》。一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一篇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这是两篇古今堪称的优秀短篇散文。编者之所以把两篇放在一起,是因为两篇有很多共同特点。其一,咏物抒怀,含蓄隽永。《陋室铭》具体描写的是“室”,从各方面的描绘来证明“陋室”不陋。“苔痕上堦绿,草色入帘青”写室中之景不陋;“谈笑有鸿儒,往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李存葆以大气、恢宏的“大散文”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次获“韩愈杯”、“孔子杯”等散文大赛一等奖;多篇散文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也多次以头条转载他的散文;2005年散文集《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把它列为“内篇”的首篇。北京大学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和华东师大编写的《大学语文》这两部影响较大的高校教材,都收有此篇,可见它在先秦散文中的地位.清人林云铭说:“《逍遥游》之旨,则散于诸篇之中。”(《庄子因》)林说指的是《逍遥游》的思想倾向,其实,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庄子散文那种汪洋恣肆、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中也得到集中的体现。因此,如果说《逍遥游》的风格也“散见于诸篇之中”,亦不为过。本文试从《逍遥游》入手,来分析庄子散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谈到散文写作,人们常用“散文贵有眼”这样的话以概括散文写作的特点和规律。“文眼”一词,查《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大辞典》以及《佩文韵府》等书,均未见收此条目。人们的通说,是以晋人陆机语“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解。  相似文献   

8.
《壶口瀑布》是我国当代散文作家梁衡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梁衡观“真景物”而抒其“真感情”、写其“真哲思”,通过由外而内、由次及主的巧妙构思,以及由景即情再即理的符合思维导向的顺承性表达设计,以凝练自然的语言揭示出“磨难塑就个性”的深刻哲理,体现出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应有的立意、构思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9.
曾巩的各类散文中,文学性较强的当为“书”、“序”、“表”、“记”。其中“记”又最能代表其散文创作的风格和水平。曾巩的诗文集《元丰类稿》里有“记”(为方便计,我们且称题记文)三卷。若从内容上大致归类,记亭、台、楼、堂的有《醒心亭记》等十八篇;述佛老建筑的有《分宁云峰院记》等七篇;关于水利建设的有《广德湖记》等三篇,写人事的有《秃秃记》等二篇;学记、兴造记各二篇,共三十四篇。这里面,有热情赞颂之辞,尖锐批判之言;也有详细考证之著,周密辩析之论;还有委婉叙述之文,抒怀言志之章:呈现出纷纭多彩的面貌,有较高  相似文献   

10.
《背影》教学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散文大家朱白清先生在他不很长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如大家熟知的《春》《绿》《荷塘月色》《匆匆》等,其中《背影》一文是不着粉黛,纯用白描的诚朴之作,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为什么一篇短小的文章会有如此之大的感染力,以至于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的艺术价值呢?笔者试图从两个层面来解读一下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1.
构成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阵容、散文精品风景线的,除了专业的有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外,实在还可提到一大批业余的无名的作者以及他们默默创作并发表的出色的作品。如张新果发表在1988年第10期《散文》上的《红喜字》,如刘奇林发表在1991年第3期《散文百家》上的《半壁平安》等等。这些作品都在千字左右,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精短深至的传统特点,而手法之新,品位之高,也都是有着独特的美学追求的。 我们把《红喜字》和《半壁平安》拿来一起分析,发现巧的是两篇散文在选材上都写了“字”,都停留于对一种“字”的美的洞察上。门子上贴的字,墙壁上被抠出的字,这在我们见了一千遍、因而也忽略了一千遍。两篇散文恰是在这些俗常的地方,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角落里创造了神奇,由此想来,散文的魅力也确是在于这种能触及普通走入普通深入普通的平常景与平常心。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收入《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堪称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这篇散文,一九七九年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一九八一年再版时,竟修改了十七处之多。现在,让我们通过对照来总结一下经验,从中弄明白为什么“不应该那么写”,而“应该这么改”,我想,无论是对于教还是学总该不无裨益吧。  相似文献   

13.
散文当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但散文之感又不能局限于“小我”之私,应该是在视域上有所拓展。王浴海先生的大部分散文都能注意到“思”的扩张和“情”的蔓延,气象也上渐臻“厚重”之境,这一感受直接来源于最近读到的《另类全裸》一文(《人民教师》2004年第8期第56-61页)。这篇9000字左右的长文写的是咱教育界的事,集中描写了两个人物,透过这两人的言行对抗和心灵交锋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人性冲突。一篇长文,连读三遍,方才觉得过足了瘾。性鲁智钝,一时难赞一词,心中突然冒出“骨质散文”四字。这是我的杜撰,据说文学如今进入了散文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为文之道,贵有文眼,这是我国散文创作中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眼”就是那个“领”,它制约着一篇散文的全局,抓住了它,构思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此处的“指”即主旨,也就是一篇散文写作的宗旨;顾注则讲的是文气的贯通、呼应、内在联系。文章有了“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前注后顾才能浑然一体。是否可以这样说:人  相似文献   

15.
感悟散文的“神”是阅读散文的关键。如何感悟散文的“神”呢?一、整体感知,捕捉“文眼”“文眼”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构思布篇的关键。晋人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能体现文章主旨在语句,它往往是...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之节选),是一篇独具审美意蕴的优秀散文,其“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艺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冯至,其《十四行集》有着浓厚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式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样也充满了对“存在”的叩问和生命的沉思。目前学界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往往失之明晰,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如,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整篇散文是一个‘游’与‘思’互动互补的整体。作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作品中,作者放情林木,醉意山水。写景状物中,隐藏着抑郁悲苦之情。作品美学韵昧丰富,笔者尝试着从辩证的角度作点阐释,以求教于专家和各位教师。 “物”与“我”的统一。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内涵是他本身,以及他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一切隶属于他的精神的东西,称之为“我”;外延则是除了他本身以外的一切,能与之发生关系的东西,称之为“物”。《醉翁亭记》对“物”的描写到处折射出“我”的思想与感情,  相似文献   

19.
游记,在我国文苑中是一束璀璨夺目的鲜花,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记”,原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的文体。明人陈懋仁在《文章缘起注》中写道。“记者,所以叙事识物,以备不忘,非专尚议论者也。”最初的“记”,始于《尚书》的《禹贡》、《顾命》。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断言:“《禹贡》、《顾命》,乃记之祖,而记之名则昉于《戴记》、《学记》诸篇。”  相似文献   

20.
《威尼斯》是朱自清《欧游杂记》第一篇游记散文。一九三一年八月,朱自清取道苏联到欧州游学;次年七月,从威尼斯回国,途中将“目游”记下,遂成这本著名的五国游记。朱自清的游记,无论叙事、写景还是状物、抒情,皆自然清新,娓娓动人,具有娴熟的艺术技巧,是我国现代游记中的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的明珠。特别是《威尼斯》,它看似平淡,诵之有味;仔细推敲,才能领略文章所孕涵着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