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博物馆空间将器物与观众型塑为被动观看的"物"与主动观看的"人"。现代性社会赋予了博物馆公共性与文化性的属性,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器物则被表征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的物品,观众亦成为了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在博物馆现代性的影响下,观众通过自身的观看方式改变着器物的表征方式,并改变着博物馆、器物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是生活于现代性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是博物馆发展与现代性社会发展契合过程中的观众。博物馆在型塑器物表征的同时,亦在将观众型塑为器物表征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2.
展品表征既是博物馆赋予物品的新的意涵,又是博物馆空间秩序建构的前提条件。观众的参观行为受到博物馆空间秩序的影响,博物馆展览过程影响着对其身体控制的方式和途径,进而将观众作为一种表征呈现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身体控制作用下的展览影响了展品表征的真实性,这种影响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的权力场域相关,更与现代性社会进程中博物馆功能转变有关。观众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获得了多重身份与权力认同,博物馆也作为现代性社会的一种表征影响着观众的身体控制与博物馆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展示已经成为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类别。贝拉·迪克斯所讨论的遗产与参观者-自我的关系为我们理解民俗展品与观众差异性的心理模式提供了参考。从观众体验的视角看,其与民俗展览的传记性关系的建立可能通过任何一件民俗展品与个人记忆的连接得以实现。民俗展品通过公共展览空间和私人传记空间的交错,体现了一类特别的游客注视——寻求把自我想象成"他者"的一种手段。由此推进了观众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增加了其认知世界与发展自我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实物展品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资源,但其价值判断及其处理方式会因展览类型及目标不同而各异。在器物定位型展览与信息定位型展览中,实物展品的收藏政策、研究的重点与深度,以及设计布展的方法都不尽相同。相对器物定位型展览,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扮演了新的角色,履行着新的使命。所以,在藏品建设方面,要更加强调其系统性、有机性,与主题的相关性,以及对区域文化的针对性及表达能力;在藏品的研究与利用方面,则强调将研究纳入区域性历史文化综合研究的框架中,更加深入与充分地揭示展品内蕴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并结合展览的综合性诠释手段向观众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9—20世纪以来中国器物在伦敦科学博物馆与展览空间中的角色,包括来自亨利·威尔康姆(Henry Wellcome)的中国医药收藏,以及1938年梅乐和爵士(Frederick Maze)策划的中国帆船展览。本文认为伦敦科学博物馆对于中国器物有着“人类学式”的收藏观,其兴趣往往在于保存那些在机械的冲击下快要消失的传统工艺,这一点与民族志博物馆的思想与实践类似。探索人类学和民族志博物馆的收藏史,对于理解中国“科学器物”在西方博物馆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也可以窥见在19—20世纪以来知识与物质文化的全球流通中,不同文化体系中对于科学器物理解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杭州刀剪剑博物馆群的固定陈列为例,论述了信息定位型展览的特点,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与缺点。信息定位型展览以信息为核心,器物融于信息之中。它颠覆了传统博物馆对文物的理解,瓦解了重点文物的概念,而以重点信息取而代之。信息定位型展览的优势在于,规避了博物馆建设热潮中文物资源不足与场馆众多的矛盾;打破了博物馆与展示馆的界限,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八博物馆展示中。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信息定位型展览不完全适合国内观众的欣赏习惯;而且,因为对信息系统的强调,所以限制了观众对展品的多种理解与想象。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上期的特稿,我们以一种比较有力的编辑形式推出了严建强的《新的角色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文章将博物馆的展览分成器物定位型和信息定位型两类,认为从器物定位型向信息定位型是博物馆展览发展的大势所趋,并探索了与信息定位型展览相关的博物馆收藏、研究以及展示的理论、策略、方法及长远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展品的时空统一体特性,决定了博物馆艺术史叙事中不仅需要对展品的空间特性进行再现,更需要从总体上对艺术史实进行时间性的复原。尽管博物馆空间具有着可视化艺术史书写的先天优势,但其时间性表征的不足却严重影响叙事。跨媒介叙事理论能够有效的引导博物馆展陈中其“框架结构”对文学时间性的模仿;推进博物馆“主体内容”展览中以“表征历史故事”“同类图文应用”“建构观赏秩序”来弥合其时间性叙述的局限,实现借由观者“出位之思”对艺术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维感知。  相似文献   

9.
严建强教授的《新的角色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见中国博物馆杂志2011年合刊)一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篇好文章,其对展品信息关联性的分析总结很是到位。但该文将博物馆展览分为“器物定位型展览”和“信息定位型展览”,笔者却有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遗产本质上是一种制造意义的文化生产过程,包括激发观众的记忆,建构其身份认同,地方感等。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博物馆的观众访谈表明观众参观博物馆过程中体现的记忆和身份认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遗产有多样的利用与理解的方式,遗产和博物馆专家不能一直主导遗产利用和观众社群重构遗产的方式。创造历史感的不仅仅是与遗产相关的机构,在博物馆和遗产点的观众同样会建构历史感。博物馆观众是遗产的利用者,他们用多种方式去理解和利用遗产制造。  相似文献   

11.
在博物馆收藏史中出现了大量为认知服务的展品,这些展品的集合所形成的主题性展览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某一事件、现象或进程。对展品进行阐释是帮助观众理解展览的必要工作,也是展览策划与设计的核心任务。阐释工作可以从个体的和群体的两个层面展开。在对个体展品的阐释中,主要要解决实物展品在传播中的信息隐蔽性与表达非耗时性带来的困难,除了符号化外,内涵与语境的可视化,在展项中注入时间维度,都是解决传播难点的有效方法。展品的群体性集合可以通过分类和叙事展开,分类和叙事都具有良好的阐释功能,使集合体中的个体得到有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中国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中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与藏品进行互动表达与语言转化,使观众从“观看”传统艺术转化为“体验”传统艺术,这种藏品展示与观众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方式巳成为我国博物馆展览展示创新的趋势。基于博物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及大众审美心理的相互结合,开发了VR皮影戏“田忌赛马”互动体验软件,该软件是皮影艺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所构建出的兼具体验性与交互性的皮影展示系统,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又保留了皮影戏本身的特点。实践证明,科艺融合可以为濒危的皮影艺术传承发展、参与全球性话语书写与文化形态建构提供特殊通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多声部叙事方式是指多条平等线索阐释,将叙事人和观众置于平等地位交流,对于建立博物馆与观众间的对话尤为重要。博物馆展览叙事结构的多声部拓展、展览叙事细节表达的多声部性挖掘、展览叙事角色的互换与展览叙事空间的多声部建构是博物馆展览中进行多声部叙事的主要途径。目前多声部叙事方式在博物馆展览中已有应用,可使观众获得超出预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展览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来对观众施加影响之外,环境设计也同样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估展览环境的效果、并针对性地发现环境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展览提升总体的教育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文以2017—2018年间在山东博物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博物馆学习相关研究与展览评估实践为基础,从观众的注意力水平入手,计算展厅中各个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展览环境效果的评估。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展厅环境中的“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的学习效果有潜在影响,值得引起博物馆在环境设计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高度的信息化社会,博物馆的展览从物型展览转变为信息型展览,实物展品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由设计师编码后通过陈列展览这一载体传播给观众,观众再将这些信息通过心理势能、心理动能转化为外化行为,产生社会效果,同时也会给设计师一个反馈。因此以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和传播学的大众传播模式为基础,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空间是视觉性与修辞性文本,践行着劝服民众身份认同的象征性行动。其以展陈器物作为中华文化的意象符号,触发大众对国族的景仰。主题展厅通过规制可视之物的呈现方式,达成对中华昌盛繁华历史时段的视觉转喻。建筑主体宏阔雄壮的外界面与连续完整的内部空间,隐喻着国族形象的崇高伟岸与生生不息。在与博物馆空间文本的互动中,人们将博物馆空间的表征框架转换为自我的认知框架,进而萌生出个体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优越感,产制对自我国族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旅游场域的建构,博物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生产文化刺激观众的感官,将观众的参观过程转变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旅游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博物馆,不仅成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沟通的媒介,而且也为地方性社会融入现代性社会创造了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场所,逐渐开始借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让展品“活”起来,主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故事化倾向逐渐凸显。然而“叙事”是文学理论化的表达,在展览中难以通俗易懂,因此本文从研究“讲故事”方法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借助多个展览“讲故事”的成功案例,着重研究展览“讲故事”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文物藏品被博物馆陈展在特定共享空间中的必要性,即陈展实践活动将藏品转化成博物馆新认识和理念的功效。其一,藏品的基本属性决定着展览体量的陈列形式,围绕藏品与陈列空间的作用关系,分析文物藏品转型为陈列展品的过程。其二,延伸研究藏品陈列规律的重要性,探讨藏品与陈列设计的内在联系和筹办展览的陈列组织能力及其发挥的宣传功效。博物馆陈展职能必须拓宽展览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向,藏品在陈展职能应用中具有基础的陈列功用。新时代的博物馆筹办丰富多彩的展览,旨在努力为社会大众构建环境优美适宜的陈列宣传空间即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平台。博物馆是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与其它跨界学科面向社会进行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的重要文化场地。  相似文献   

20.
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类博物馆推出了丰富多样的展览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展览数量的飞跃,如何通过对展览项目目标、策划、管理及成效的评估来促进展览质量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博物馆界日益紧迫的诉求。本文试从我国博物馆展览评估的现状出发,结合国际博物馆界展览评估理论与实践,提出构建政府考评与博物馆自评相配套、观众判断与专家判断相结合、覆盖展览全过程的一体化展览评估体系,以期对我国博物馆展览评估工作之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