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通过设定专业标准和连接专业准入制度,可有效提高高校工程专业教学水 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从提升专业内涵、严格认证标准、建立衔接机制、加大专业学会参与等方面强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基础口径宽、方向分散和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特点,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从持续培养教师工程能力、强化学校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战略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新时代,这也给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带来很大冲击。位于湖南省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吉首大学,受到地理区位劣势的影响,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受到极大限制。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双一流"背景下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满足地方对环境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吉首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和环保项目咨询为特色方向,通过建立以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和环保项目咨询为特色方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等三方面的课程体系改革,以适应"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对环境工程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各项要求的基础上,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新构建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专业特色,也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落实在课程教学环节中,为快速提升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坦  金军  王英  刘颖 《教育教学论坛》2019,(31):119-123
环境工程是综合性交叉学科,相应的专业建设既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工程人才基本需求,又要有特色。民族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也应以为民族地区解决环境问题、为民族地区输送高级环保工程人才为目标和特色。在建设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的同时参加工程专业认证,既是融入本专业主流、提高专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又可以推动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文章以国内某知名民族院校为例,从民族地区环保工程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民族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特色,以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为蓝本,结合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提出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建议,以培养专业基础更扎实、工程实践能力更好、解决问题指向性更强的环境保护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专业评估为导向,构建特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既是服务地方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也是应用型大学职能定位的战略选择.文章分析了高校、专业、学生、政府企业界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主体的职责,提出了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内容与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评估标准,探讨了工程教育认证对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从"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为出发点,通过从学校层面上加强制度管理、教师层面上提升自身能力和学生层面上提高工程知识储备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探究提升学生在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每个开设有工程教育专业的高校必须面对的质量监督和检阅,文章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背景出发,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含义,并从专业办学特色、专业认证通用和补充标准分析、应做的准备工作及正确地对待专业认证的态度方面阐述对专业认证的认识,以便为地方工科院校迎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结合专业特色、地方高校发展背景、人才培养特点,探析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张凯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126-126,128
开展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对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分析了专业认证对工程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对认证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覆盖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符合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的要求。自2011年起,太原理工大学以专业认证理念来引领学校工科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界和工程界广泛认可的国际化的能力和资格确认.首先,介绍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的历程,阐明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可以提高学校、专业的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升办学实力,提高教育质量,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高等院校积极追求参与的一项事业.其次,介绍了CDIO培养模式的含义和人才培养标准,论述了中国特色的CDIO培养模式及教学效果.最后,指出:CDIO培养模式有规范的能力培养大纲和标准,能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CDIO培养理念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相吻合,CDIO的能力培养标准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无缝对接的.CDIO培养模式是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石化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其环境工程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在目前进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专业建设出现如下的一些特殊问题,如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矛盾、专业特色内涵拓展、学校的评教政策、绩效政策等对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社会资源开发对师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成清晰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其设置对专业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以临沂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在剖析该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新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工程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突出了沂蒙精神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师职业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4.
结合广西经济发展中碰到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特色人才的需求,我校环境类专业开展“专业认证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类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加强工程应用实践环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类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环境类专业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学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升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工科高等教育产生了变革性影响,也为地方高校工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作为促进区域战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应围绕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职责和重要使命,以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着力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引入OBE教育模式,指导环境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根据专业认证要求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资源和实验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以提升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地方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构建高等工程教育监控体系,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之间存在矛盾,本科教育与学生发展之间存在错位。通过工程教育认证重新审视本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从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更利于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以广西工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探索满足专业认证要求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内容、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手段、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否通过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了明确要求,即培养的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为此,本文深入分析总结了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做法,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四种途径涵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等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视野问题,切实可行,方便操作。通过这些措施,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也提高了专业培养学生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相关院校面临类似情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进入了稳步推进阶段。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为切入点,分析了该专业的建设现状、专业认证历程以及继续扩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借鉴CDIO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选择等,为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工程认证专业的建设水平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