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卢君 《内蒙古教育》2006,(10):41-42
目前,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正向新兴的图像阅读方式发生着转变。所谓“读图”,是读者对以图形为主体阅读内容的一种方式。在当今社会,图像压倒了文字,转而成为一种文化的主因“。图配文”的流行表明,文学在图像面前显得异常软弱,它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青少年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衰退,图像崇拜和狂欢成为新一代的文化范式。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图像超越了文字的霸权,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情境,成为我们文化的主导。青少年“读图”当然有其积极的时代意义,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一“、读图”对…  相似文献   

2.
“图像世界”的到来和“图像转向”的发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从认知、文化和技术三个维度对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内涵进行解析,以探明图像作为思维形式、视觉话语和教育媒介的实质。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向度在于养成视觉素养以探求图像之真、丰富审美体验以感悟图像之美和引导积极价值观以确立图像之善。进一步确定数字时代视觉图像“图以解文”的方法性价值、“图以传意”的内容性价值、“图以激趣”的过程性价值以及“图以载道”的情感性价值。据此反思,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发展的限度,即在坚守文字理性中避免思维范式的“逻辑缺失”、在维持学习秩序中提防后真相时代的“知识失真”和在重申教育返璞归真中警惕青少年的“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3.
李楠 《考试周刊》2011,(48):22-23
传统印刷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阅读文化,已被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性质都不同于传统特征的现代视觉图像文化所代替。因此阅读文化已不再是人类文化艺术单一的形态.另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态——视觉文化已经占据了现代文化的主导地位。在现代视觉文化的时代,人们的阅读载体、阅读动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内容与阅读主体的沟通方式及想象空间,都较传统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张超 《海外英语》2013,(1):85-87
在视觉文化语境中,当前文本形式越来越倾向于声音、文字、图像等的结合,使得语言与其他形式符号相互依赖的程度逐渐增加。该文通过分析视觉文化对文本和儿童阅读的影响,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研究文本的多模态化,强调阅读要注重在多模态语境下培养儿童多元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出现了视觉文化,阅读逐渐地转变成各种不同的读图形式,如摄影、电影、电视、MTV、卡通、网上flash等等。图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超过文字的趋势。不仅影像文化比文字文化拥有更多的受众,传统的文字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的魅力。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在《视觉艺术鉴赏》一书中写道:“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6.
当今,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变。比如,便捷的“网络阅读”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图像文化大行其道并占据文化主导位置的时代,无论是通过网络还是纸面去接触文字文化,都是普及和发展公众阅读生活的重要方面。通过阅读与人类的文化创造保持接触,使我们能够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7.
城市户外文字是城市公共环境中出现在各种户外载体上的文字符号,具有视觉文化、语言文化和书法艺术等文化意义。城市户外文字作为一种视觉文化,以其图像性、空间性和碎片化特征,影响着城市户外空间的视觉审美、信息传播与多元创新;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在语言规范、思想内蕴、语言修辞等方面发挥影响;在书法意义上表现为对书法艺术的历史传承、现代弘扬及对城市居民的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时代,广告视觉文化符号传达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它的符号特性已成为广告文化中最具前瞻性的研究领域之一。探讨《泉州晚报》公益广告创意性的视觉图像符号、传统性的视觉元素符号、象征性的视觉色彩符号、丰富性的视觉情感符号等特性,将赋予报纸公益广告更新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国学者居依·德波提出以视觉体验为中心的未来社会趋势,无处不在的图像对人感官的吸引力远胜于文字阅读,这种生存环境决定了大学生养成选择表象思维,疏离文字阅读的习惯。当今以文本细读作为基本教学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受到极大冲击,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从语言中心转向图像中心所带来的认知方式、阅读心理、阅读功能等的变化,帮助学生重新调整语言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其跨学术性质及自身的边界未明等原因,在研究中出现了很多论争。有学者就视觉文化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拉平式谬误、图像转向谬误、技术现代性谬误、媒介谬误、日常权力谬误等理论。实际上,视觉文化并非一定会造成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区别的消弥;视觉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产物,并非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图像转向并不意味着图像压制文字;不存在所谓的纯粹视觉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混合媒介;视觉文化和视觉图像是社会交往的中间人,不能将之视为视觉霸权。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到底教什么和怎么教,人们却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从具体教学安排角度就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从家族文化、人物文化内涵、佛教文化和风俗文化四个角度阐释《金粉世家》的文化特征,从而进一步突显张恨水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传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习语翻译中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英汉两种习语在体现化特征时的对应关系,指出了在习语翻译中如何处理化差异现象,真正做到“化传真”。“化传真”是习语翻译中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考虑异域化的前提下,才能使译“神、形”并茂,原汁原味地体现原,确保“化传真”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说"天"     
语言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考察某个文字形式与意义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往往可以窥视出其所系文化观念形态体系的内核,本文搜集整理了大量古文献中“天”字的用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天”字意义的演化过程,以及它为核心的一系列词语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科学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境遇,用辩证扬弃的态度进行综合创新,其意义和价值是多维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昆明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塑造昆明精神;2.开展文化理论创新;3.实施文化名人工程,培养文化高级人才;4.打造文化品牌;5.构建具有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城市文化是新昆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在“文化昆明”建设中还应注重研究昆明城市文化主题性问题;协调三次产业发展,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在昆明经济中的分额。  相似文献   

17.
文化保守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潮流,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在其代表作品《九月寓言》、《柏慧》中,鲜明地表现出他反现代性的文化立场和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向往和守护,有着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的语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市场经济伴相伴而生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但到这种文化形态并非“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更与延安时期以来所谓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文艺”林相径庭,而是一种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同为陇右文化之大宗 ,二者实有较为密切之关系 ,但至今尚未见有人予以明确揭示。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对于“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 (尤其是后者 )的研究走向深入 ,对于旅游事业的深入开展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二者的契合点在于虎图腾。换言之 ,李氏文化应源出于以虎图腾为中心的伏羲文化。  相似文献   

20.
“王朔现象”及其批评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诸多评论家对"王朔现象"的评论进行认真的审视和客观的分析之后.指出王朔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总体格局。以及王朔所代表的市民文化的崛起对传统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学的影响和消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