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柏拉图试图在形上超越世界寻找真理的确定性;古代怀疑主义者则根本否定形上真理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现象界可信,却又无法构成知识的基础。既要寻找经验世界真理的确定性,又要回避超越性真理,胡塞尔于是利用了笛卡尔"我思"作为他的哲学起点,要在现象界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真理基础,由此他逐渐形成一种与自然科学和传统认识论非常不同的新的思维视角,把意识中的明白给予作为其哲学的绝对起点,从而也形成其现象学极为独特的方法论——把现象与本质都还原到意识领域。然而,当胡塞尔顺着这条路走向本质还原的时候,他恰好走向了现象学哲学起点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笛卡尔以他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为基础,创立了一个心物平行的二元论的哲学体系,成为欧州哲学史上一个别具一格又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派别。笛卡尔这一命题中所说的“我”是一个心灵实体,而不是物质实体。正确理解“找”的内涵,是理解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以至于整个笛卡尔哲学的关  相似文献   

3.
王林 《华章》2007,(2):89-90
胡塞尔这个"从不厌倦"的哲学漫游者一生都在不断地抛弃着自我的追求,又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他以他独特的思维意识域的探究方法给我们的哲学研究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要对胡塞尔的学说作出全面、客观的评述不是一件易事,本文只拟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的观念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本文探究了胡塞尔通向超理性主义的先验现象学的四条道路,揭示了笛卡尔、休谟、康德和布伦塔诺等哲学家的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运思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中止判断"、"明证性"、"先验认识论"和"意向性"等重要的哲学观念获得了现象学语境中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通过剖析笛卡尔对上帝的论证及其观念,探讨笛卡尔哲学思想中上帝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揭示笛卡尔心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哲学蕴含及其近代意义,进而分析笛卡尔哲学在整个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一条研究笛卡尔哲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剖析笛卡尔对上帝的论证及其观念,探讨笛卡尔哲学思想中上帝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揭示笛卡尔心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哲学蕴含及其近代意义,进而分析笛卡尔哲学在整个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一条研究笛卡尔哲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破除意识的神秘性,使得意识成为可科学理解的物理或生物现象是秉承科学主义传统的当代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一直不懈努力的哲学——科学议题。鉴于笛卡尔哲学中的意识概念并未真正经过理性法庭的审判,使得意识祛魅具有不彻底性,还原论者开始了意识的科学还原和概念取消多种进路尝试。笛卡尔主义者内格尔针对还原主义论证提出现象学论证,由此指明意识还原的科学纲领在方法论上同样犯了范畴错误,即在科学的还原过程中遗漏掉主观性。还原论者忙于通过修改物理本体论承诺来消除主观性难题,结果为神秘主义、突现论和目的论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8.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主要采用了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斯宾诺莎在批判笛卡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实体学说。他从唯一的、普遍的、无限的、永恒的实体出发,将人、社会、国家都看作是实体的样式,以心物平行论为基本原理,阐明了自己的国家学说。此外,斯宾诺莎还在继承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经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当时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政治现实出发,探讨了不同的政体如何能够保障人民自由实现的问题。这两种研究方法在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中是相互统一的,既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运用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方法发现了先验的纯粹意识,其一般结构是意向作用——意向对象,但这只是一个静态的意识结构描述,而意识是流动的,对流动的意识作出的解说则构成了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学说。意识的绵延所体现的恰是自身的时间性,从此入手,胡塞尔发现了时间的起源和意识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现代意义论视角切入 ,借助意向性理论 ,尝试再次诠释王阳明心物学说所表述的心学哲思的理论实质及其体现的中国哲学精神和品格。内容重在 :(1 )解说心物学说的意向性理论特征及其突破纯意识域获取实际生活现实性品格的意义本质 ;(2 )对比认识论的与意义论的二重解释维度 ,反证王学之超越性特征 ;(3)重解“四句教”以把握王学心物结构中建构意义世界的理论指向 ,及传统内观思想于其中表现的精神境界和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胡塞尔毕生致力于把哲学变成一门真正严密的科学;而维特根斯坦则试图表明哲学的任务是澄清语言的用法,划清科学命题与非科学语句的界限。他们的相似之处是都基于反心理主义的立场而规定了哲学的任务,认为认识的主体都不再是现实的主体,而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主体,他们的一种共同的倾向就是试图从认识论抽引出本体论的结论。他们的学说,无疑启迪了后来的哲学流派  相似文献   

12.
意识本质论在笛卡尔之"我思"的形而上的构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笛卡尔循环无疑强化了它在认识论、知识论中的基础地位.但是,异己现象学作为一种整合自然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论,提出意识的因果怀疑论,即意识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并无发挥适应环境的因果作用.弗拉纳根由此从僵尸主义者视角提出反本质主义意识论论证,指出意识并非人类据以理性思考与行动的本质.查莫斯把僵尸论证从形而上或概念的层面外推于逻辑可能性,使之成为超越心身问题的宇宙论问题,结果加剧了意识自然化的难度.因为意识要么陷入认知神秘主义泥淖,要么是副现象论,由此考量着自然主义的理论极限.  相似文献   

13.
在胡塞尔为他的《观念Ⅰ》所作的说明性评述中,把现象学称为“纯粹的和先验的现象学”,并认为这门崭新科学所涉及和努力达到的是“先验主体性”领域。因此,人们似乎有很充分的理由把现象学看成一种主体性哲学并将它归入笛卡尔以来的欧洲主体主义传统。 确实,胡塞尔在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强凋了他的思考与近代主体性主题的联系。他甚至  相似文献   

14.
受《周易》神秘文化影响,在中国哲学与诗学中,处处体现着"阴阳"交感生成思想。"阴阳"之气的氤氲化生被用以说明文学创作的生命意识、心物感应构成和以"气"为主的诗性思维特征。"气"可以说是古代诗学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从"气"这一概念入手研究中国诗学之生命意识与心物感应构成思想,对准确把握中国诗学核心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开创了近代西方哲学,同时也是以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二元论的创始人,贝克莱 休谟从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笛卡尔的主体性思想,宣告了客观知识的破产,颠覆了理性,最终以怀疑论告终,康德则综合了二者的思想,开辟了超越论的主体性哲学。但是,他们的主体性思想都是不够彻底的,始终夹带着心理主义的痕迹,从而贬低了自身的价值。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是纯粹超越论的主体性哲学,这就是他自己的超越论现象学哲学。超越论现象学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主体性思想,同时不仅解决了认识的超越问题,而且在认识论上大大超越了它们。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的空间意识是建基于"人与世界对立"的哲学上的,固守着心物截然两分的观照立场,形成了静止的、几何式的"一远"境界的透视空间;而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上的,青睐"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流动观照法,形成了虚灵的、音乐化了的"三远"境界的艺术空间,文中将宗白华对中西空间意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笛卡尔哲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确立的主体性原则高扬人性,使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以往学界对笛卡尔哲学的研究只是从他的怀疑方法以及"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探讨其认识论及方法论的意义.而对笛卡尔哲学中关于"上帝"的思想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实际上,"上帝"在笛卡尔哲学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联系了"心灵"和"物体",并且是使人能够在思维--存在的框架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桥梁和保证.笛卡尔对"上帝"的处理方式直接改变了中世纪神学中上帝的地位,开启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结构探析宋婕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理性主义的先驱。他以他崭新的科学方法论和对“自我”的体认为哲学展现了一个新的时代。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相似文献   

19.
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都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潮进行了猛烈批判,引发了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的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的线索。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的复兴让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从逻辑学视角重估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把握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深入地思考"心理主义"的含义、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蕴含着正义、责任、自治等概念。他提出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是最优先的本体论问题,一方面对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做了非常重要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批判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重新估价自笛卡尔以来的法国传统哲学——强调差异性、外在性,反抗整体性、同一性。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能够引导教师去"中心",反对统摄性的权威,使新形势下的教育重构成为可能。同时,他的理论也会使人们重思教育的应然性与可然性,再度在伦理维度下思考社会正义、对学生的责任、主体自律和获得真正自由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