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社会主义劳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劳动观。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爱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尊重劳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社会主义劳动观在今天有着突出的时代意义,全社会要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环境,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劳动观教育。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劳动是人们利用其文化知识、实践技能、科学思维,通过创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产生新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主体具有“师生双主体性”,内容体现“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性”,实施过程体现“认知与实践深度融合性”。为此,我们需要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造性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的劳动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社会成员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与发展的程度。将学生之所学用于生产实践中,“这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也“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怎样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劳动教育不能丢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我们…  相似文献   

4.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基于学生的成长视野,按照“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大领域进行编排设计,在劳动教育主题内容的编排上也遵循着这样的线索,体现为个体成长视野、社会成长视野、公共成长视野三个领域,从微观到宏观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教师可结合不同领域内容的特点,进行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性作业设计。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教育生态来看,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被“弱化”;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软化”;在社会上,劳动教育被“淡化”。因此,学生的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家庭的教育辅助作用、社会的教育支持作用,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在迎来发展新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师资力量不足制约劳动教育的主体供给,课程设置碎片化影响劳动教育的普及,绩效保障不足制约劳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是:立足劳动素养,引领“双减”落地;实现多元主体支持,凝聚“双减”合力;打造高品质劳动课程体系,提升“双减”实效;构建劳动教育绩效保障机制,突破“双减”落实之障。  相似文献   

7.
连爱春 《成才之路》2023,(17):141-144
劳动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一切社会生活都离不开劳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渗透力度,为幼儿提供劳动机会,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情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基于劳动教育的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策略有:借助劳动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以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优化劳动教育效果,以家、园、社区的合作培育幼儿的劳动情感。  相似文献   

8.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劳动是人的生命底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着眼现实,基层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普遍面临着地位被虚化、实施被窄化、效果被弱化、价值被淡化的现实困境。济南德润中学基于“五育”融合的育人思维,依托“以劳动教育为引领,融合培育学生”的校本化实践原则,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探索构建“一体两翼”的德润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并通过顶层设计、课程构建、协同育人、师资培养、“五育”融合、评价机制六个方面,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保障劳动教育课程落地、实效入心,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打造“以劳促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润新样态”。  相似文献   

9.
刘志刚 《四川教育》2022,(22):34-35
按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要求的“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中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文本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科学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体而言,教师应当按照“观念奠基”“热情赋能”“精神指南”的路径,引导学生深化劳动意识、运用劳动智慧、涵养劳动品质,使学生勤于劳动、乐于劳动、以劳为荣。  相似文献   

10.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化劳动育人是高职院校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新任务。“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素质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理应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审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劳动认知教育弱化、劳动情感教育淡化以及劳动行为教育窄化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三条路径是:整合课程,强化劳动认知教育;巧用资源,重视劳动情感教育;立足专业,宽化劳动行为教育。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是,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科学制定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劳动改造人的世界观,劳动增强人的体质,劳动增进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劳动培养了人手脑并举的操作能力,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了人的本身。没有劳动也就没有了人类世界,这是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当今世界上没哪一位现代教育家和政治家不重视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论德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19世纪才开始的。“双元制”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国普鲁士时代。现代的德国“双元制”教育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仿效的成功的样板。“双元制”职业培训学校多达1500所,覆盖了50万家企业。“双元制”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全过程都认真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巴符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的典型。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也特别重视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国的一些大企业建立了独具有特色的企业办学进行职业技术内岗位培训制度。德国创造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扩展劳动外延而将用户消费活动纳入“数字劳动”范畴,或简单否认用户消费活动的劳动属性,抑或认为一切“数字劳动”均具有生产性,都不是认识“数字劳动”生产性问题的正确路径。我们有必要运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对此进行更细致的剖析。基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一般(生产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和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构成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的区分,可以得知:用户消费活动虽然构成数字资本的增殖条件,但不是劳动(从而不是生产劳动);投入流通领域的数字劳动是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参与物质生产的数字劳动是生产劳动。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批判地理解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在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们的话题主要界定在中小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义务教育阶段把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的一个学习模块,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为劳动而劳动或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劳动知识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形体、精神、意志、情感)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社会、自然),创造着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17.
不太区分学段或不充分考虑学段实际,简单开展同一种形态的劳动教育,乃劳动教育实践的一种病症。基于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和阶段特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最主要的努力方向,除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劳动世界建立自觉与自然的联系,以激发学生“专业报国”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就应当是,建设与提供对大学生有一定智识挑战或智识吸引力的“劳动哲学”方面的专门劳动教育课程。这一课程建设须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自觉与深度,二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自觉引入对当代劳动世界复杂性课题的讨论。无论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学术,劳动哲学领域都有许多亟待深入探讨的严肃课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重要的,它兴驻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劳动本身发展的需要。其关键是两点:一是要正确理解生产劳动的概念,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和教育相结合的生产劳动必须同时具备四个特征,即体力劳动、比较轻松的劳动、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和教育目的相联系的劳动;二是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作出适当的安排,特别是注意理论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生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劳动教育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教育家陶行知《劳力上劳心》一文中早就提出:“惟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惟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20.
劳动与技术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让我们懂得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也让我们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