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藏族地区在元代已归属中央政府的统辖之列,成为中央政府治理下的行政区划。在明太祖建立明朝并取代了元朝在中央的统治之后,明朝廷对藏族地区的治理,采取“多封众建”和“羁縻贡市”的方式,以政治利益和经济的利益维系朝廷对藏区地方势力的管理。明朝治理藏族地区政策是充分建立在元朝的基础上并作了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从元朝到清朝.政府对官员采取的不是“限购”而是“禁购”。 元世祖忽必烈率先出台了史上只针对官员的房产“禁购令”,即“不许当官的共房”。宋朝刚亡时,一批蒙古人跑到并南做官,他们对老百姓的房子强买强要。甚至一分钱不给.激起民愤。为化解民怨,元朝当局颁布了禁止蒙古官员在江南购置房产的禁令。  相似文献   

3.
“毛葫芦”军是豫西的一支地方武装,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兴起,曾是元朝政府的重要武装,进入明朝后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最终又亡于明末农民战争。在整个明前中期,“毛葫芦”军销声匿迹,直到明中后期才重新崭露头角,“毛葫芦”军在应对内外祸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可避免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两都之战是在元朝中期发生在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是元朝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大都方面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虽然历时时间不长,却削弱了元朝统治的力量,对元朝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元朝的最终灭亡也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元朝入主中原,分居民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蒙古人所指很明确,色目人所包则甚广,大抵蒙古人西征期间所得西域以西乃至欧洲的居民,都属色目人;汉人并非指汉族人,据元朝人陶宗仪《南村耕录》所记,包括八种人:(1)契丹人;(2)高丽人;(3)女真人;(4)竹因歹人;(5)术里阔歹人;(6)竹温人;(7)竹亦歹人;(8)渤海人。从元朝人的记载看来,汉人是指金朝统治区被征服的各族人民。至于南人,则是指南宋统治区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又,按种族将人民区分等第的办法,并非元朝统治者所创,早在金朝统治之时,已区分人民为三等:“种人”、“汉人”、“南人”。“种人”指女真本族人;“汉人”指辽朝统治区被征服的居民;  相似文献   

6.
黑城文书所见元代两份整点站赤文书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政府为了“通达边情,布宣政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周密的站赤制度。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站户开始消乏或逃亡,迫使站赤制度逐渐趋于废弛,元朝政府陆续采取了很多“拯治站赤”的措施。史料对亦集乃路站赤整治的记载很少,在黑水城发掘的《至正二十四年整点站赤文卷》残存16件公文,内容都是关于亦集乃路的站赤整点的情况,非常珍贵。通过对F116:W578和F116:W570两件文书的释读,可知官员在落卜剋站整点时采取清点核实马匹驼只和铺陈什物数目,以及登记站户姓名等措施,并考证了落卜赳站住置、正马、官给驼马、轮流走递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元朝的医学教育,是元朝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元朝政府在开展医学教育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确保了生源、提高了质量、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开展.但在后期,也出现了管理混乱、经费紧张等问题.对其进行分析梳理,可为今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化忽必烈时期元日关系中高丽王朝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高丽国对元日关系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高丽元宗一方面出于中韩长期交往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害怕蒙古军队进入高级及日本“倭寇”入侵便反对元朝与日本交往。而其后的高丽忠烈王面对蒙元的强权政治,为了巩固王位、铲除“倭寇”,并争取更多的国家主权,却极力迎合元朝发动对日本的战争。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后,山东省政府组建了抚恤委员会以抚恤烈士、救济烈士遗族。在缺少中央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山东省政府依据国民政府相关文件,自筹经费,积极作为,从抚恤烈士、救济伤残、资助烈士子女入学和烈士旌表等方面开展工作。即便具有政府较为重视、抚恤目的性强、抚恤范围广和抚恤内容丰富等主要特点,但限于各种原因,为内战做准备的山东省政府的抚恤工作存在抚恤规模小、资金短缺等问题,实施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自18世纪末形成以来曾出现过三次高潮,无论哪一次高潮,民族主义都成为政府动员,民众参加战争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意识形态,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如此。民族主义是一种最强烈的感情,在它面前,“国际主义”、“共产主义”都黯然失色,当民族主义成为政府发动战争,动员民众参与战争的工具以后,战争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宝元至庆历年间是北宋的多事之秋,与夏战事纷争,与辽关系紧张,内政上问题积重。朝廷启用了一批富有政治才干的官员共赴国难。其中,范仲淹、韩琦表现尤为突出,为时人所称道,尤其是范仲淹更是被推崇为国臣第一。文章将二人在此时期的作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加深对两位北宋名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明代云南卫所武职多因“洪武征南”或“洪武填南”入滇,亦有永乐元年(1403)京卫武职调入者,还有宣德、正统、景泰年间调入或定卫之靖难新官之裔。云南各卫约有3名、4名至7名、8名新官,整体数量不多但世袭职级较高,属于卫所中较有权势和地位的群体。与贵州等其他省区相比较,永乐时期几无新官调入云南卫所,应与沐氏与朱棣朝廷的关系及“云南兵”在靖难之役中的创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元朝出兵求,曾在朝廷引发了一场争议,而其对求的政策,也几经变化。本文详细辨析元朝廷上的文武之争,并考证元军出兵求的基地汀路尾澳即在澎湖列岛。元末彭湖巡检司官员周草庭及陈信惠的活动,反映了该司所辖彭湖乡兵到过福建沿海,同样,他们也有可能到过台湾西南沿海。  相似文献   

14.
晚唐温庭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备受推崇,在文章方面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号“三十六”。温文亦曾结集行于世。但考之现存史料,于温文集则止于记载,实物久已失传。考之文献,上溯其源,则温庭筠文集结集当在晚唐五代时期;其文集散佚情况较为复杂,或遭遇北宋丙午之乱于南宋已散佚,或于元代尚存,至明代终至消亡。  相似文献   

15.
南宋遗民词人的仕隐之惑,是指他们在宋元易代之际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因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的压力不得不出仕元朝学官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矛盾困惑的悲剧性生命体验,它源于遗民词人在生存困境和宋元文化环境对比中激发起来的遗民意识的勃兴。  相似文献   

16.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7.
元代法制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元史研究中的薄弱领域。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成果甚少,日本曾一度为元代法制史研究中心;近年来,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远超日本,但仍没有摆脱其在元史研究中薄弱的地位,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特征。其不均衡特征与实证史学、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以及对其研究需具备多方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18.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朝北洋海军在丰岛、黄海及威海卫三次海战中均告失败,并最终导致北洋舰队覆灭。考察清王朝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可以发现日本侵略者在战备与作战方面与孙子诸多军事原则相一致,主要表现在情报上做到"知彼知己",战备充分而达成"先胜而后求战",战法上擅用"诡道""奇正",而清王朝则因情报无能、战备不力、战略战术僵化等方面原因导致失败。当前,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对我国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创新发展海战战法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以追忆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兵烈壮士,而举行的一系列敬祭活动。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战争,形成习俗于明嘉靖年间,是土家族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王祎是跨越元、明两代的作家,元末时在文坛已具一定的影响力.入明后,朱元璋礼聘包括王祎在内的多位婺州文人入幕辅佐,给他带来了绝好的机遇,王祎不仅在政事上声誉卓著,文学方面也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家.其在文艺上秉承儒家载道明理的主流文艺观点,但并不偏废纪事抒情,加之学养深厚、阅历丰富、感情诚挚深厚,遂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