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铁路交通发展是影响我国工业空间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通过影响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改变其工业区位条件,而对其工业发展产生差异性影响,导致工业发展空间格局变化。2011年的截面数据分析表明,铁路交通发展在总体上促进了沿线城市工业发展,但是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城市工业发展的影响却存在差异。这有可能增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提速沿线城市与非提速沿线城市之间工业发展的差异,加大全国工业空间格局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毛蒋兴  闫小培  何邕健  李志刚 《资源科学》2008,30(12):1880-1889
以深圳市为研究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政府部门资料等多种数据源,引入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等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开放式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宏观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城市发展过程中开发式交通系统对土地开发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交通线路是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和骨架,在交通线路的带动下形成了西部、东部和中部等3条沿交通轴线的“带形”城镇空间密集区域。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交通系统对其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有着较强的影响,沿线区域土地利用重新时空分布,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发生较大变化。综合起来可以发现,深圳开放式交通线路对沿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沿线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并趋向近距离分布,耕地、园地和林地等大量减少并日渐趋向远距离分布。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在我们所编制的规划中,“促进”城市化的规划数量远远大于“限制”城市化的规划的数量。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生态环境与发展建设的冲突日益凸显,非城镇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急需规划的理性制约。本文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通过梳理城市固有的自然资源、构建城市整体生态格局的方式来探讨如何从规划的角度制约城市的无序扩张,并对目前空间管制区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建立一种以规划生态格局为出发点、以易于落实、便于管理为落脚点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网络学术信息虽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中,却与地理空间有密切关联.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后发现,网络学术信息的地理空间分布广泛,但易受学科差异影响.网络学术信息呈现北半球高南半球低,西方发达国家高、东方发展中国家中、非洲国家低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美国呈"盆地式"地理空间分布格局,而中国则呈"阶梯式"地理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越来越巨大,它大使人们更加细微地关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环境,壁画是要依靠空间环境实体中的墙体而存在和实现的,将会渗透到我们生存的每个角落,因此壁画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我们公交停靠站的玻璃背景设计成荧光壁画、隐形壁画,设想在公交停靠站的玻璃背景采取隐形壁画的装潢技术,那就可以让壁画效果更完美地在公共空间中体现出来,让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起到弥补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所以壁画在公共空间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也是反映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元素,体现着城市历史与文化、综合实力与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7.
以2002—2011年为研究时段,利用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计量结果和MAPGIS分析我国城市人才资本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与空间布局以及组成要素竞争力变化的空间体现。结果显示,城市人才资本竞争力呈跳跃式上升发展趋势;东强西弱的空间布局、行政级别高与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占优的特点随时间变化持续得到强化。着眼于城市人才资本竞争力格局的变化,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中国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界定出发,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价及其相互交叉分析,对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结构进行解析。通过分析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成因分析,并结合与国家层面相应结构的比较研究,给出了中国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自然岸线格局区域的人均GDP、人口密度、国土开发强度、城市化比重等指标都远高于城市化格局区域,是"四大格局"中全国经济和人口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城市化格局首选开发适宜度高的区域,而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具有明显保护指向性,其大部分区域为适宜度低的区域。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的资源环境超载状况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际经济联系探讨—以铁路客运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莉 《中国软科学》2001,(11):99-103
区际经济联系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1999年5月全国29个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客运调查资料,通过对各城市的客运地位,大宗客流分布,不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客运交流的深入分析,揭示出我国以东部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联系格局,而在内地地区,也形成了区域联系的子系统,这一格局是经济和社会,历史与现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铁路运网的改善,我国区际经济联系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199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为基本时空单元,应用探索性和确认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省域创新产出的高值区形成以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为轴的"T型"结构;地理邻近是省域创新产出集聚的主要空间关联模式,形成京津的虹吸、上海的扩散和粤辽的弱辐射三类区域效应;省域创新产出增长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但若不平衡创新资源配置,省域创新产出仍将陷入持续空间分异;创新产出、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向空间溢出,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不显著,各创新投入变量空间溢出的传导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1.
吴蒙  王琳琳  程进 《资源科学》2022,44(10):2048-2059
国土空间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载体和资源,以城市群为抓手,强化国土空间碳汇冲突管理是跨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形成机理,构建空间碳汇冲突综合测度指数,以长三角城市群307个县为测度对象,开展实证测度研究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①区域空间碳汇冲突结构整体趋于失衡,稳定可控、基本可控、濒临失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等级的评价单元数占比分别为15.64%、25.41%、23.45%、26.71%和8.79%;②空间冲突加剧了区域碳汇空间配置失衡,可控等级区域碳汇总量占比达到81.71%,而失控等级区域碳源总量占比达到71.48%;③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碳汇冲突呈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冷点集中分布于江苏省沿海、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热点主要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范围内的县级单元;④处于失控等级的城市集中分布在由环杭州湾向安徽省北部辐射延伸的带状区域内,距离此带状区域两侧越远,冲突指数越低,其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4个城市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宿州、宿迁、淮安3个城市处于基本失控状态,处于濒临失控状态的城市有15个。最后,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协同管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21,(2):46-53
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运用改进的SFA方法测度了2004~2017年黄河流域79个地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值,考察其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收敛性进行探讨。结果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稳步上升,呈现以山西为重心的"西北—东南"分布格局,且一直保持"东强西弱"的空间非均衡态势。考虑空间互动,流域及其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福利绩效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上游却不存在;引入控制变量,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显著提升,表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递减特征,但相关变量对收敛显著性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未来应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长效合作交流机制,不断完善空间溢出渠道,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协同提升,使各地在错位分工中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段德忠  杨凡  胡璇 《科研管理》2020,41(6):90-97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2001-2015年专利转移记录,本文对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1-2015年,中国技术转移在城市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由多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演进,长三角是中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和频繁的区域;(2)空间计量分析发现技术转移服务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突显,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经济发展路径经历了由集聚经济向扩散经济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沈阳市地理国情现状分析入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从生态、人口、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沈阳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测算了沈阳市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值,并对其进行空间聚类,总结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特征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沈阳市在统筹城乡改革、生态与资源保护要求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综合指标体系、城镇非农人口指数和经济职能指数等对新疆绿洲城镇的时空动态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新疆的城镇首位度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乌鲁木齐的首位度不断增长;其他城镇相对规模较小,城镇分布较为分散;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明显;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同步发展;北疆城镇的数量、规模和等级都高于其他区域,城镇分布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与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呈正相关关系.自然地理格局、历史、经济发展基础、人口规模、交通指向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是造成城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金勇  达娃 《西藏科技》1995,(2):19-20,15
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可研究杨树溃疡病的空间格局,其格局是以感病杨树个体群为基本成分而均匀分布的,并以感病株数和感病指数两个水平结出了最适抽样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后海宁市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分析了土地整理之后水稻田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格局现状,绘制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可以为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当地的精确农业管理和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18.
服务外包的空间格局: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推进对产业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90年代中期以来,外包发展超越了制造业的范畴,服务外包成为新的商业经营模式.不同于大量文献中专注于外包的形成原因.文章以产业空间格局的决策者为视角,鲒合宏观因素和行业特征,构建了一个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产业空间格局的框架.企业在今天必须以全球化为背景来制定竞争策略.行业特征影响到了企业竞争策略的制定,也规定了区位优势的内涵.企业竞争策略与区位优势的匹配塑造了产业的空间格局.最后,以中国服务外包为例对理论框架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敏感条件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去产能空间格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明  沈镭  钟帅  张超  孔含笑 《资源科学》2016,38(10):1962-1974
“十三五”规划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资源型城市面临极大的去产能和生态保护压力。为促进矿业生态协调发展,本文基于SPSS和GIS刻画了中国212个资源型城市的矿业产能格局、生态敏感区格局及其空间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去产能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研究表明:①中国矿业产能分布显著集中,47.29%的产能集中于22个资源型城市;②资源型城市整体生态敏感性高,综合生态敏感区面积占比高达50.91%;③76.49%的矿业产能分布于II级和III级生态敏感区,矿业产能与生态敏感区分布不存在根本冲突;④30%的去产能目标假设下,到2020年预计削减矿业产能19.83亿t,生态避让效应达43.15%,125个资源型城市亟需去产能。其中煤炭、综合型、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产能削减量分别为9.55亿t、3.42亿t、2.39亿和2.43亿t;⑤建议按先南后北、先县级市后地级市原则分阶段有序调整矿业产能空间格局,科学合理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时空格局演化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采用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4个时相的遥感数据,通过城市扩展强度指教、圈层同心圆分析和扩展方向扇区分析,探讨转型期上海各时段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扩展速度和水平、时空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