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洪秀全为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写的文章.据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鸦片战争结束后一年,1843年,洪秀全在花县开始劝人拜上帝.1844年,他偕冯云山前往广西贵县传道.几个月后,冯云山深入紫荆山区做群众工作.洪秀全返回故乡花县.1845、1846年间,他在家写了几种鼓吹革命的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上三篇.原道:谓推究天道.《原道救世歌》以歌词的形式,写出洪秀全把社会划分邪正的革命思想.他宣传上帝是主宰世界的唯一的神,号召群众拜上  相似文献   

2.
对于《劝世良言》与洪秀全早期思想的关系,众多的学者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基本上肯定了该书是洪秀全早期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等的主要来源.本文从洪秀全早期妇女思想的角度来进一步加深这一问题的认识,同时对正确评价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和洪秀全的妇女观不无裨益.一《劝世良言》是基督教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布道书.初刊于1832年,全书共九卷.它并不是系统地宣讲《旧遗诏书》和《新遗诏书》的圣经,而只是在六十几个互不联贯的小节中,摘引新旧约中的某些片断,并夹以中国本土儒、释、道的残余,反复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偶像邪神崇拜和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条.由于该书被清政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农民大起义,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精华,创立拜上帝教,奠定了农民起义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这无疑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而其支撑性的思想理论则是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作为一个带有很浓厚宗教色彩的革命组织形式,"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的本土化改造中,呈现出似是而非、相互矛盾和抵牾的一面:"反孔"又"崇儒"、拜"上帝"又渎"基督"。由此可以深入探究洪秀全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悖谬,进而推进到对洪秀全及其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根据中国国情和起义的需要,通过对西方基督教进行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洪秀全的思想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洪秀全一直高喊着独尊皇上帝,反清反儒,可他骨子里却又摆脱不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和执行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恰是洪秀全借鉴儒家文化为其服务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关于洪秀权早期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问题,史学界前辈范文澜等人早有论述,近年王庆成、苑书义等人又提出与前不同的看法(见《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国近代史新编》),并引起了争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萌芽 据《太平天国起义记》所载,1837年,洪秀全赴广州应试,再次落第。回家后患一场大病,历时四十天.病中做异梦,觉得自己来到天上,有一老妇为他洗身,有一金须  相似文献   

7.
科场成名是洪秀全之类的传统士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洪秀全却久困场屋,屡试不售。科场的屈辱让他在心理情感上产生了由失衡到畸变的嬗变。该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洪秀全一生的心理历程作一剖析,以阐释其对科举久久未能释怀的缘由,即因科场受挫而导致的病态心理使他对科举的情结越结越紧并由此纠缠其一生。  相似文献   

8.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相似文献   

9.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近代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业绩在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光辉的一页。结合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来研究洪秀全的哲学思想,科学地阐明它的时代意义和特点,是很有意义的。一、宗教唯心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1836年洪秀全去广州应试时,得到一本《劝世良言》,它是中国基督教徒梁发编印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传道书。洪秀全当时对此书略加流览,未予置意,时至1843年洪秀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认识中,洪秀全的“学历”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在村塾中读了将近十年的书,之后四次到广州去考秀才,结果都先后失败。很多学者也认为,这样的科场失败是洪秀全走上反抗道路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讲课时也向学生介绍,在科举时代,农家子弟一般是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如果此路不通,少数有抱负的士子就很可能走上造反改变命运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近代化实指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19世纪中叶的中国,虽经历了两次战争的洗礼,但其文化传统中的惰性与封闭因素依然十分浓厚,在此情形下,观念意识的开放无疑是现代因素进入传统社会的前提与基础。从传统中走来的士大夫──李鸿章,就是在洋务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迈出了走入近代化的第一步。            一 自有科举制度,中国便产生了一个功名社会。置身其间的儒学知识分子希冀通过科举一跃进入官绅阶层。出身于土人家庭的李鸿章便行进在这浩浩荡荡的科举队伍中,他早年的诗赋即偶尔流露出对…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太平天国革命140周年纪念。洪秀全是这场革命的领袖,他是怎样走上发动这场农民革命战争的道路的,这是研究洪秀全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洪秀全在建立拜上帝教初期是一个以教治道的改良主义者,但后来由于反帝爱国斗争的浪潮激发他,更重要的是两广的阶级斗争形势,特别是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建立拜上帝教的成就,使他走上革命的道路,并领导了这场革命斗争。下面想就洪秀全的这段思想转变进行一些考察。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早年的科举生涯为他以后抨击旧中国教育制度埋下了伏笔。那么,早年的陈独秀是如何走过科举之路,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秀才呢?清朝考试制度沿用明朝,由下而上分三级,县、府、院试为一级,乡试为一级,会试、殿试、朝考为一级。县、府、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一次岁考,一次科考。1896年,陈独秀17岁,望子成龙的母亲急于让自己的儿子考取功名,遂令陈独秀参加县考。考试前,由于他不喜欢八股文章,除了温习经书外,最喜欢读《昭明文选》。大哥陈孟吉迫于母亲的压力,只好在考试前一两个月教他合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了,寻其失败之根源,除了敌人的强大,太平军战略战术上的失误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即洪秀全思想的变化,由早期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逐渐转变为后期的“洪氏家天下”思想。洪秀全思想的巨大变化,对太平天国的失败有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加深对太平天国失败内在原因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劝世良言》、《钦定旧遗诏圣书》和《钦定前遗诏圣书》对洪秀全思想影响巨大,洪秀全"男女平等"思想、禁止奸淫妇女和反对淫乱思想、"为妇之道"思想、多妻制思想、对待女奴婢的思想以及妇女贞节观皆同这三本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们是洪秀全"耶儒合流"思想的主要来源.但从实质上看,洪秀全的妇女观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而且在西方上帝的宗教招牌下有过之而无不及.洪秀全不可能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五四”是一个充满着新与旧冲突的动荡的时代。旧的士大夫发出哀鸣而躁动不安。新的知识分子兴奋而充溢着阳刚之气,他们从鸡蛋壳中冲脱出来。打破封闭,求异创新,然而艰难的跋涉、痛苦的反省也从这里拉开序幕。一“报热”过后的社会沉寂,随之而来的则是一代打着“主义”旗帜的“寻路者”中国近代的文化“根热”,始于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洪秀全希望从东西方共同的天上的唯一真神和主宰——上帝那里,寻找天下具有同一“德性”的上帝教养的子民。实际上,他的上帝观被儒教化了。结果,“根”找到了,“天国”也随之从  相似文献   

17.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革命思想的总纲,它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所固有的平等思想和太平天国富有特色的基督教精神,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农民追求平均和获取土地的愿望,表现了对“人间天国”的向往。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终究与以往旧式农民革命不同,这首先在于洪秀全引进了西方的上帝,把中国农民的传统的平等思想和基督教中的平等博爱结合起来。把农民反封建的斗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具有中近代的色彩。洪秀全组织“拜上帝会”,宣布只有“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人们所崇礼的偶像都是妖魔。人人都有拜上帝的权利。一切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皆是  相似文献   

18.
拜上帝教是外来基督教与中国儒教相结合的产物。洪秀全既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继承者 ,同时又是它们的叛逆者。反孔与崇儒成为洪秀全意识结构的内在矛盾 ,也是太平天国败亡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9.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对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两大课题试图作出回答的一次勇敢尝试.洪秀全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主观上要破除不公正的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而且构想出了新的理想社会模式并力图去实践它;不仅在于把鸦片战争后此起彼伏的农民反抗汇集成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近代中国人民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而且还在于他第一次试图给农民以精神武器,改变了以往农民战争单纯依靠物质武器批判封建制度的局面.论述它,需鸿篇巨著,本文仅采撷洪秀全的早期平等思想作点初浅的分析.一、洪秀全早期平白尼法形成的历史来件。洪秀全早…  相似文献   

20.
略论洪仁玕     
一洪仁玕直接置身于太平天国革命的时间虽不长,但却是个与太平天国相始终的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1851年金田起义前为第一阶段.这是他接受"拜上帝"道理、热心传教的时期.与冯云山不同,洪仁玕并未能追随洪秀全"遨游天下,宣传真道"直至参加金田起义.甚至也不如卢贤拔、曾钊扬、黄再兴等"粗通文墨"、"稍知文义"的下层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