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1]的理念,贴近学生生活,以身边的或生活中的物品,就地取材,积极开展自制教具、小实验等课后实践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借“自制滑动变阻器”教具为例,浅谈教具在自制过程中的设想、制作过程、改进与创新、价值评估等方面的认识.以自制教具为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抓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与动机,驱使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刘震 《中学物理》2023,(4):37-39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描述“场”的原始物理问题,解释静电现象,形成物理观念,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兴趣,笔者结合教材及教学实际需要制作教具,在本文中呈现教具的选材及制作过程,为教师制作教具提供具体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3.
教具是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特点,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用的器具以及实验、训练器材。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教具。因此,自制教具是教具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4.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中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提出了科学素养的评价,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结合设计、改进“大气压实验”教具的实践活动课,尝试将“自制教具”活动南以服务教学、改造薄弱学校实验设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过渡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并进行设计、制作的创新实践活动,使“自制教具”活动成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鸟类的双重呼吸时,将教材中的生物学概念转变成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教具模型。利用双向口哨、脚踩充气筒、单联球等生活中常见材料制作一种模拟鸟类双重呼吸的模型。针对该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课堂使用情况作了说明,并对教具使用情况进行反思。该教具操作难度低,学生在触觉和听觉的共同刺激下,变认知为实践,实现对概念的认知,增强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同,提升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目前,部分教师受各种因素影响,对自制教具的价值考虑不全面,在突破教学重难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方面有欠缺,存在盲目追求教具“高大上”的现象。这样做既背离了教具制作的初衷,又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科学设计,在活动中合理搭配经济、简易的“小而美”的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丽萍 《学周刊C版》2010,(7):144-144
生物课堂教学中,往往因为缺乏直观性教具而使知识显得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就不容易理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物教具的同时,如果师生共同动手制作直观简洁的教具,再辅之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物是学习生物奥秘和本质的课程内容,但在实际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思维偏差和学习困难的问题,难以理解关于生命体的特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重难点。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生命现象和生理功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制作多样的个性化教具,通过新颖直观的效果展示,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实践综合技能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学生发展角度,分析探讨了自制教具在生物课堂的应用特点和价值,并提出了优化生物课程教学自制教具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为例,提出教师在组织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分析教材中物理实验设计的利与弊,借助实验教具与实验方案创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教学主张;案例课教学则通过分析教材和《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中实验设计的不足,提出改良实验教具、重新设计实验方案的构想,进而通过采集身边易得的实验器材创新制作光学实验教具,切实达成将光反射中的光路可视化、立体化、明晰化的预期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起光反射的科学概念,使学生在习得相关物理观念的同时,深刻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相似文献   

10.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探究”包括问题、证据、分析、交流等要素。在“气体的等温变化”探究活动过程中,笔者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素养提升的学习情境,选择“DIS实验系统”引导学生将传统实验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物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结果的直观性和可感知性的前提下,如何使实验简化、节能、环保?自制教具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下面是对小肠教具模型制作的一点尝试.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其中有关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难度.教材中的小肠结构示意图以及实验--小肠结构的观察,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前若增加更为直观的小肠结构教具模型讲解观察,则在帮助学生理解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肠内壁的结构特别是皱襞和小肠绒毛这两个结构,突出了小肠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针对皱襞和小肠绒毛,笔者设计制作了以下两个教具模型.  相似文献   

12.
陈雪 《生物学教学》2006,31(7):30-33
新一轮的生物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利用自制教具进行生物学探究活动。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信息闭塞的“边”(边疆)、“穷”(贫穷)、“少”(少数民族)的教育不太发达地区,少不了要靠自制生物学教具来辅助教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却是师范生的弱项。因此,师范院校很有必要开设“生物学教具制作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其创造潜能,提升自制生物学教具的水平,以便他们更好地胜任中学生物学教学工作。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学系从2001年起开设生物学教具制作活动课,在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钱晓 《物理教师》2014,(6):46-48
在物理课堂中运用一些自制教具,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制教具有可见性强的优势,学生可以参与到自制教具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制一些教具,同时也与学生一起制作教具,通过自身参与教具的制作,学生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更高了.  相似文献   

14.
物理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有着很大的意义。在新课标提出的背景下,学生们需要在生活中发现物理,使实验器材生活化。随着自制教具思想的深入,自制教具在慢慢地被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去。如果让学生们去自制教具,学生们会在制作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其结构和原理,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本文就研究目的和背景、自制教具的现状和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方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介绍“遗传信息的翻译”自制教具的制作方法和使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模拟“翻译”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教具有限、课时不足和资源紧缺等问题,使得STEM教育融入科学课程难度较大,普及率较低。将科学课程中学生的原创教具、改良教具和模型制作与STEM教育结合,有助于开发更多更好且易实施的STEM案例。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教学》2016,(24):17-19
以自制"遗传信息的翻译"教具模型为例,谈如何利用自制教具形象化地帮助学生理解翻译的整个过程。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教学常会采用教具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本文以该课为例,简介了用乐高机器人制作“膝跳反射”模型的案例及结果,体现了生物学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制教具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理论知识,还能节约教学经费,同时,学生可以参与教具的制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研究了自制教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杨静 《幼儿教育》2003,(3):10-10
教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怎样科学、有效地选择、制作、使用教具呢?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教具选择、制作要创新,处理好学习与继承的关系。教具的选择、制作无不体现着各种创造因素。而创新应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使教育实践更具科学性和开拓性。教师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可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有利于举一反三能力和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