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民本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本思想主要包括民贵君轻思想、保民养民思想、与民同乐思想、得民心思想、尚贤主张等。孟子的民本思想显现出了其固有的正价值和负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周之际,时至晚周,社会政治模式的大动荡,大改组,促进了以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为代表的民本思想的高涨。孟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系统而完备地创立民本主义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先贤尤其是老子、孔子的重民思想,又从新的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使其宗旨更明确,措施更具体,尤其是在君民关系方面,突显“民”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将民本主义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了台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它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是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以保民、养民、教民为基本内涵的民生主张。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本文就民本思想的含义,以及政治领域的仁政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不仅是先秦诸子中,而且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一部著作。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儒家的“爱民保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本文分析了《孟子》一书的民本思想,并指出鲜明的民本思想是《孟子》迟迟没有被立为经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政治哲学,而民本思想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的旗帜人物,他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进一步系统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树立起民本思想的丰碑,达到儒家民本思想的高峰,而且把民本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探索民本思想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许多论者将孟子的王道政治理解为以民为政治主体的民本论,指出孟子没有民本思想,其思想的真义是将民当做君王立国的本钱、资本,而不是将民当做立国的目的、看做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对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孟子第一个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提出了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其民本思想也一直受到较高的推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学习,我们发现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局限,并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社会中的人都是平等的,虽然存在分工的不同,但就其地位上来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9.
李正标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27-29,38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 ,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 ,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 ,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孟子的法律思想作一番简略的探讨,分析孟子的“伦理法思想”中所包含的法律观点和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袁东升 《广西教育》2012,(18):60-60
初中语文课本有几篇文章,显示了民本思想的演变。早在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就认识到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孟子·尽心下》第十四章有“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滥觞。而对于治民固国,孟子更有他独辟的蹊径。在《孟子·梁惠王下》第四章有这样的两段文字:“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日:‘贤者亦有此乐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出发,认为孟子是战国时一个真正认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家,他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挥绘理想社会的蓝图,建构他的政治体系,呼呈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对现实社会展开揭露与批判,痛斥统治者残民以逞的罪行,这些便构成为“孟子”杂文以为民请命为中民的思想内容,此外,《孟子》中的一些有论点,论据,论证的话录,虽不即事名篇,但都是随感而发,实开后世随感录式杂文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或者说民本主义,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民主性精华的核心。这不仅是因为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民主性精华的内容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又更因为民本思想以外的其他内容大都由它衍生和引申。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与思想家对民众认识的最有价值的理念。征诸历史,凡是民本思想高扬的时代,也是古代各朝代执政者制定的政策既反映百姓的愿望,又反映历史发展要求的时代。不过,应该指出,它却不能与近代的民主思想划等号,封建制度下不可能孕育近代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与古代专制主义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重民也好,纳谏也好,都必须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都必须维护君主专制,而不是以冲击君主专制为前提。虽然民本与君主专制并非是和谐一致的,但几乎所有的民本思想家都是王权的崇拜者,推崇等级制,这就决定了民本思想不可能对君王进行有效的制约,民本是虚幻的,君本则是实在的。民本思想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消极影响,它主要是伦理模式而非政体模式。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须注重制度建设。处理好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仁政”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孟子不光从仁政的含义中透视“民本思想”,而且还从“人性善”的理论高度解决了“民本思想”的逻辑前提,并提出了“保民”与“尊民”的仁政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具体地分析孟子对君、臣、民三种角色的定位和角色期待,可以得出孟子政治思想虽可谓先秦民本思想之高峰却与现代民主和宪政观念相差甚远的结论。从其角色认可及其分工、角色期望与互动到角色冲突和差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政治思想的被动与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也为缩小角色差距与促进民主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杜佑《通典》是一部历史性典章制度政书。从这部浩瀚的政书中,可以通观到杜佑这一封建官吏思想上的先进性、丰富性。尤其是他的民本思想在《通典》中的融贯特点。《通典》内容纵横方面都体现着杜佑的民本思想。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官吏,杜佑的民本思想与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相比,又有着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孟子"仁政"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教育三个方面,贯穿着"民本"的主张,孟子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文化交流开始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西方的民权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在它的影响下,早期改良派思想家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进行了改造,民本思想开始出现向民权思想迁转的趋势,并为后来维新派进一步认识西方的民权思想,构建维新变法的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仁政理论是以其性善说和民本思想为基础和前提的。性善说是仁政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是仁政的思想前提。对于怎样才算行仁政,如何实施仁政,孟子提出如下理论:制民之产嫩民以德,与民同乐,尊贤使能,仁者无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