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土地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是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边境地区城镇具有特殊性,对土地利用具有特殊要求。文章以凭祥市为例,基于凭祥市边境特色构建评价模型,结合凭祥市2008-2016年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以熵值法客观计算指标权重,使用综合评价法对凭祥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通过障碍因素分析法发现,近年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可持续性对凭祥市土地高效集约利用障碍较大。最后,结合凭祥市当地土地利用情况针对生态及利用程度方面提出模式创新和实现途径,为凭祥市的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针对土地利用中土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建设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后备资源少,土地开发空间不足,耕地数量每年逐渐减少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结合沈阳市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方面对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远郊四县(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综合水平均处于可持续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处于初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吴郁玲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
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了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倡导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需要掌握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本研究基于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制度和生态因素等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理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我国1989年~2004年的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土地市场化发育程度是影响对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政府对农地的保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用地者集约利用土地;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控制土地利用集约度限制性因素;从整体上看,市场化发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关键性和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协调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限制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达到人地关系的真正和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分析繁昌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用图件叠加的方法进行初步功能分区,然后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一步细分,同时对不同功能区制定相应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资源科学》2015,37(7):1332-1338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人地关系紧张,争地现象多发。为兼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土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注重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生态功能考虑不够。本研究以土地的主体功能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功能,纳入生态用地的概念,构建了"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通过先分区再分类的方法,提取了中国"三生用地"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等面积分别为603.70万km2、135.38万km2、200.19万km2和20.73万km2,各占国土面积的62.89%、14.10%、20.85%和2.16%。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生产用地因其生产功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则更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之一。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盘活和合理利用县城存量土地,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保护耕地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在分析县城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约节约利用存量土地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贵港市区域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选取利用强度指数(UII)、增长耗地指数(GCI)、用地弹性指数(EI)和管理绩效指数(API)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区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贵港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总指数为72.70,土地利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建设用地消耗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还有待提升;贵港市所辖5个县(市、区)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状况最好为平南县,依次为覃塘区、桂平市、港南区和港北区。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以期为促进贵港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思南县城北新区为例,通过对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参照国家城镇用地标准对城北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问题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节约集约用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当前新型工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期,土地作为其发展的主要载体,面临着土地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土地资源供需不足等多种土地问题,加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致使人地矛盾不断突出,严重影响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该如何通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来推进新型工业化更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开胜  陈利根 《资源科学》2007,29(4):139-145
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关系的研究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78年~2004年中国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耕地消耗将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的良好愿望只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与此相悖。因此,有必要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解决耕地保护难题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耕地资源消耗的盲目依赖。  相似文献   

12.
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芳芳  濮励杰 《资源科学》2014,36(4):731-740
本文选择东部沿海"国家两大发展战略"交汇城市——南通市作为研究区,面对其新形势下的用地需求与矛盾,综合运用建设用地变化测度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协调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11年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南通市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沿江高于沿海"的特征,同时其扩张弹性系数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未达到理想集约利用状态;②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推进下并未与农村人口非农化减少相挂钩,在研究期内基本处于加速增长态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沿海扩展、南北沿江减少"的特征,过半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模式属于人减地增粗放型;③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不甚协调,多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量大于城镇用地增加量,且城镇发展不能较好满足城镇人口增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质量;④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形成机理差异显著,城镇用地增长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力最高的为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状况,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则更多依赖于区位因素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其用地变化的先天依赖性与变化单一性。  相似文献   

13.
团风县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认知耕地资源价值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梳理当前耕地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县域耕地资源价值测算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从村、镇和县不同地域尺度测算耕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团风县耕地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比例约为532,综合价值为466.85元/m2,约为当前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的8.8倍;县域耕地资源经济与生态价值依附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局部地区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耕地资源综合价值与耕地区位和交通条件关系密切,并在杜皮乡、贾庙乡地区存在低值集聚。多尺度耕地资源价值研究可为甄别耕地资源价值影响因素、揭示耕地价格形成机理、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土地市场建立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及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转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和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的影响分别通过了10%、1%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其受影响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167、0.155和0.135;但伴随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并没有显著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政府应根据农业人口转移的进程适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城市化内涵的分析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并不会对耕地带来威胁,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因为世界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越高.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在于,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城镇规模扩大,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减少,部分地区反而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而且"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同时,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很大,是城镇用地的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如果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减少两栖占地现象,农村居民点整理必然为城镇扩展提供动力.当然,有农村居民点作为城镇扩展后备土地来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盲目地扩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了,由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最为关键的解决途径是提高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此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文章尝试定义了土地利用城市化指数:LUUI=(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并验证其可行性,旨在倡导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减弱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刘法威  舒帮荣  龙开胜 《资源科学》2009,31(8):1386-139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逐渐增强,给土地利用带来了严峻挑战.运用现代宏观动态计量分析方法,以1978年~2007年数据为基础.分析城乡消费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①城乡消费是影响耕地数量的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短期波动也较小,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为7.30%;②城镇居民消费是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却要弱一些;两者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方向相反并且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同时来自城镇居民消费的冲击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约为23%,农村居民消费的解释水平约为4%,而来自耕地数量自身波动影响的解释水平超过70%.本研究对城乡消费与耕地保护相互作用的辩证分析与澄清,有助于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保护耕地,从而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陈曦炜  宋伟 《资源科学》2009,31(10):1772-1778
论文从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结构、农村居民点利用的充分程度、农村居民点利用的紧凑程度和农村居民点的利用强度4个方面选取了5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年北京市农委的普查数据,对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①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中混杂了部分企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可能被低估;②目前,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测算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时应使用实际在农村居住的本村和外来人口的总和;③评价的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中,利用相对集约、一般集约和相对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数量分别为23个、33个和16个,平均集约利用评价分值分别为0.71、0.61和0.43;④区域上,海淀区南、北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分值分别为0.63和0.57,南部明显高于北部;海淀北部4镇中,温泉镇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评价分值为0.66),其余3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城市土地-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2006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海、苏州、无锡和杭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较高,是综合水平双高型协调;南京、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滞后型不协调;镇江、泰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表现出双低的特征,是综合水平双低型不协调;常州、南通、扬州、舟山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型不协调。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I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首次针对全省范围内不同规模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县城),采用“同质异量”的指标合理值,从宏观上评价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划分出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4种类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探索了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划分的潜力级别对河北省宏观调控城市建设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向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