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果 《档案时空》2005,(3):20-21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档案史册,严嵩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手握重权的大奸臣了。严嵩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谨身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明代取消宰相职位,设内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办公,因而大学士又称为辅臣。大学士按地位高低分首辅、次辅、群辅等。严嵩在内阁是首辅,人们习惯上称首辅为宰相,也就是说,严嵩位极人臣,权势炙手。严嵩一生受嘉靖皇帝宠信,权倾朝野,可是在晚年时,  相似文献   

2.
叶向高,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国子监司业,礼部、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他历官三朝,两次辞职,是明朝著名政治家.鲜为人知的是,叶向高亦是藏书家、著述家,有着浓厚的文献情结.  相似文献   

3.
叶向高,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国子监司业,礼部、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他历官三朝,两次辞职,是明朝著名政治家。鲜为人知的是,叶向高亦是藏书家、著述家,有着浓厚的文献情结。  相似文献   

4.
明朝的内阁首辅制度是明朝内阁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可以说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重要内容,具备着明朝内阁制度的主要特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首辅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对明朝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考证与探析。  相似文献   

5.
赵晔 《兰台世界》2014,(3):87-88
明朝的内阁首辅制度是明朝内阁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可以说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重要内容,具备着明朝内阁制度的主要特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首辅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对明朝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考证与探析。  相似文献   

6.
杨士奇,明朝内阁首辅重臣,历经五朝,深受明仁宗、明宣宗重视,尽心尽力辅佐皇帝,加强内政建设,积极改革吏治,推荐优秀人才,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也为明朝国泰民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费宏(1468—1535),江西上饶铅山人,是明代中叶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状元出身,官拜内阁首辅。他一生两为首辅,三入内阁,四朝为官,出仕近五十年。由铅山鹅湖费氏第二十三世裔孙费正忠所著,上饶市政协主席熊良华、明史研  相似文献   

8.
王世贞(1526-1590年)是明代著名的明史学家,留下了许多明史著作,其中<弁山堂别集>与<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以下简称<首辅传>),是王世贞晚年定稿的两部代表性著作.对于<弁山堂别集>,学术界有较多的关注和较系统的研究;而<首辅传>,虽然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此书书名、成书时间、甚至学术地位的评判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参稽往哲时贤的观点,对此书作系统深入的考察,并透过王世贞对诸首辅的评价,进而考察王世贞的治史心术.  相似文献   

9.
史书中对于明代大臣进入内阁表述为"以某部尚书(或侍郎)兼翰林学士(或殿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其中入阁阁臣所兼的尚书都是显示地位的虚衔。但是,在明代的阁臣中,江渊、焦芳、方献夫、严嵩、徐阶、严讷、高拱、孙承宗和杨嗣昌九人,都以阁臣兼尚书并实际管理所兼任的部门。明朝在初期便形成了内阁不能干预六部事务的传统,以上阁臣在不同时期署理部事,引起了官僚集体的很大反应。关注阁臣兼管部事以及其他官员对此的反应,可以看出明代政治运行中的一些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建明朝不久,废中书省,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不久,朱元璋便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到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参掌机要。由此,内阁这一官僚机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进而成为明朝的中枢机构。至清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成为清廷的中枢机构。从内阁到军机处,中枢机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从明初内阁产生、发展直至其势没,可以看出内阁与宦官是交  相似文献   

11.
关于清代题本的处理程序,一般认为应先交票拟后进呈御览,再发交内阁,由内阁批本处照旨“批红”后经科抄交部执行。若皇帝认为内阁大学士所拟旨意尚需要斟酌考虑,则随手将题本折一角,即为“折本”,俟皇帝御门听政时,各衙门奏事毕,大学士将折本逐件请旨,大学士承旨后,另缮票签,经皇帝核定后批红。关于清代奏折制度的产生的研究也大多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即认为题本先经内阁票拟,不利于皇帝专权,因此清代皇帝才创立了奏折制度,绕过内阁,从而加强专制。这种说法相沿已久,然而笔者在阅读《康熙起居注》的过程中却发现康熙朝的题本处理与上述…  相似文献   

12.
杨国平 《兰台世界》2014,(1):124-125
明朝万历年间,内阁专权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民间土地大量兼并、赋税繁重,饥民盗匪成群,面对一系列社会问题,时任万历首辅的张居正,大胆实施了改革,减缓了明朝衰落,史称万历新政.  相似文献   

13.
明朝万历年间,内阁专权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民间土地大量兼并、赋税繁重,饥民盗匪成群,面对一系列社会问题,时任万历首辅的张居正,大胆实施了改革,减缓了明朝衰落,史称万历新政。  相似文献   

14.
王淼 《北京档案》2009,(5):48-48
乾隆五年(1740年)秋,北京城里死了一个匠户,他的丧仪极为风光,轰动了整个京师。宅前车水马龙,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内阁学士许王猷亲自主丧;大学士徐本、赵国麟率领汉九卿至灵前俯首跪拜;詹事府詹事陈浩里外奔走,陪吊数天;连权势炙手可热的三朝元老、大学士张廷玉也差人前来送帖……汉尚书、侍郎等九卿中仅有户部尚书陈意华几人托故未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全宗档案中,存有清末部分中央重要官员履历档册(内阁簿册15号卷),其中记载了这些官员的姓氏、籍贯、身以及升迁时间。笔者将其与《清史稿·列传》中对该官员之记载互相检校,见有明显互异者六处,现分传择录于下: 1.《列传》二二四《王文部传》:“光绪二十四年,入赞军机,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相似文献   

16.
徐修宜 《历史档案》2008,(4):109-109
周祖培(1793-1867年),晚清重臣.15岁中举人,16岁中进士,旋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内阁学士,礼、兵、工三部侍郎,兵、刑、工三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武英殿总裁等要职.  相似文献   

17.
<正>档案,我一直认为,只是封存在阴冷库房中发黄的照片和残缺不全的资料。而管理,就是管理人员每年收集些新的照片和资料,装盒续存。说到作用,明内阁大学士邱濬说档案的作用:"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通俗地说,就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但我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8.
陈延敬(1639~1712),清代编纂家。字子端,号说岩,山西阳城人。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参加纂修《清世祖实录》,任《清太宗实录》副总裁。还担任修辑三朝  相似文献   

19.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进士出身,官至内阁大学士、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土、刑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等要职,乾隆十九年加太子太傅.诸城刘氏一门多人作官,但以刘统勋、刘墉父子最有名气.  相似文献   

20.
明朝虽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这一点在史学界已是不争的事实.万历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由于没有了严师的管束,万历便开始纵情声色、不问朝政.为了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遂派遣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到各地名为监督开矿,实则公开掠夺.万历廿七年,掌管御膳的太监高淮被派往辽东征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