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作为空间的华莱坞电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影是一种文化空间,表达了特定文化的独有属性和特色,将影片同其他文化的影片区分开来。电影媒介参与构筑了人们对世界外观形态的感知方式,电影创造的空间充满了隐喻。华莱坞电影营造了意涵丰富的动态的多维的空间。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阈考察表征中华文化的华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种种空间。电影空间既受电影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影响,又对受众产生文化影响,华莱坞电影在参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从艺术创意、生产制作、产业链条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力,积极建构华莱坞电影文化空间,传播中华文化正义、勇气、博爱、智慧、包容、谦逊、勤俭、自律等积极价值观,以鲜明的文化特色跻身世界电影主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在2014年暑期档中获得高额票房的三位青年导演,韩寒、郭敬明、邓超的电影出发,立足于电影在知、情、意三方面对青年受众心理层面的影响,结合年轻观众呈现出的观影特征来探析新时代青年受众心理的自我诉求。最后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出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24日,由80后作家韩寒首次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正式上映。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小岛青年离开家乡后,在旅途中与一些人相遇、告别,最终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发生重大变化的故事。公路电影中场景的不断转化使影片的叙事结构显得松散化、片断化,因而整部影片主要依靠人物情绪的变化来维系,这一场旅途已然变成了人物自我找寻以及生命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华莱坞概念以及对具有华人文化特色的电影产业之长远规划,是应经济、行业、文化之变而提出。就"华莱坞怎么可能"这个问题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命名的意义。从华莱坞为何提出,以及华莱坞在当下所处之"位"来分析华莱坞其命名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模仿,也是文化身份的自觉;继而领悟易道哲学演化之本,回归到"一",即华莱坞的核心——电影,提出探讨华莱坞成为可行路径之根本在于找到其创意内核,在深刻认识与把握观影者心理需求、认识文化群落同趣、体现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创作与传播,进而实现华人电影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一起共同构成了华莱坞电影的核心部分。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冲击下,华莱坞文艺片日益没落,大批文艺片阵营的导演转战商业片。然而,在国际市场华莱坞商业片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冲击国际电影奖项屡屡失败,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东方文化深刻载体的文艺电影却时常受到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这一现象引发了华莱坞导演的反思与转型。2014年,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艺术影片《白日焰火》和张艺谋导演的新作《归来》都在中国内地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其后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侯孝贤导演《聂隐娘》等文艺电影陆续入市。2014年被视为华莱坞文艺电影的复苏之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社会科学形成了"空间转向"的热点话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空间实践"的产物,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的"话语、空间、权力"理论为基础,将华莱坞艺术电影置于整个电影生态环境中,从话语实践与空间生产的角度,试图探寻华莱坞艺术电影在话语实践中如何能动地建构"表征的空间",其中有何隐喻?电影本身作为一种"空间的表征"又如何参与到媒介生态的建构中?与福柯所认为的权力有何联系?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华莱坞艺术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文化产物之一,每年有接近75亿的观影人次,中国更在2012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华莱坞电影工业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因为互联网,带动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等装置的兴起,并搭配影音应用软件与多媒体装置,逐渐改变了观众选择观赏电影的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电影开始数字化制作,电影院也积极增建数字银幕来播放3D与巨幕IMAX电影,运用大银幕的声光效果吸引观众,无形中也影响了近年的电影流行趋势,然而在面对各大影音平台与移动装置的日益普及下,消费者面对持续上涨的电影票价是否还愿意走进电影院?电影院未来该如何转型来继续吸引消费者?本论文旨在分析近年观影人次与票房收入变化,并提供华莱坞电影产业硬体发展的可行方向,配合中国电影市场的急速扩张,以达到媒介生态学中的互动共进原则。  相似文献   

8.
音乐进入电影艺术的创作之后,与电影艺术的其他元素形成了多种存在关系,并逐渐成为其创作的重要表现元素.本文将着重讨论音乐与电影的关系,对电影音乐如何参与影片创作、如何参与影片造型尤其是音乐造型的观念问题进行试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华莱坞电影生态随着新电影时代的到来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华莱坞影视在2014年的电影市场表现更是成绩喜人,华莱坞电影在品牌中呈现出了多样化和类型化,非常多优秀的本土电影在品牌塑造和品牌传播中都有相关的借鉴和探索,可见华莱坞在世界电影格局中作为一极不容小觑的力量正在崛起。然而华莱坞仍然面临着来自多极力量的挑战,在此情形下,华莱坞必须注重对于自身品牌的建设和传播,树立其自身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丁旭 《东南传播》2016,(5):32-36
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一部禅味极浓的电影,它在四季的流转中展开了对生命轮回的思考,对禅宗伦理的追问。本文从禅宗的道德关系角度入手,具体讨论影片中体现的三种道德关系:众生和佛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受众赏析影片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2.
影片《黑天鹅》塑造了主人公自我异化的过程,呈现出一个矛盾、分裂的主体景象。影片中频繁出现镜子意象,导演借助镜子符号的巧妙运用展现出主体建构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自我的分裂以及主体在成长过程中挣扎与转变。因为自身欲望和母亲的影响,主人公尼娜开始由自我的追寻到他者的转变,幻觉的出现意味着尼娜逐渐自我分裂,从自我追寻到主体毁灭也是主体成长的过程,主体成长的过程中,面对挣扎坚持本真的自己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3.
戴哲 《东南传播》2016,(5):24-28
随着电影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受众主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何建立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关联,成为华莱坞电影发展的关键,而"营销"成为重要路径之一。那么,如何对电影进行有效的营销?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华莱坞都市爱情电影作为对象,对其采用的多样化和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试图为其它电影类型的营销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不仅如此,对于意味着完善的、成熟的和系统的产业模式而言的"华莱坞"而言,寻找有效的、成熟的电影营销策略,从而建立固定的、系统化的营销模式是必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及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华莱坞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统计与内容分析,发现华莱坞电影理论已逐步发展壮大,成果丰硕;华莱坞电影理论知识生产主体层次较高,并形成特定学术集群;华莱坞电影研究在国内学术影响力及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研究热点、方法及内容多样,电影理论的跨学科转向成为华莱坞电影研究的核心特征;逐步构建起独立的电影研究范式以适应中国电影4.0的时代背景。未来华莱坞电影研究将在知识生产路径上走向领域交叉化及学科融合化;研究理论层次走向深度化与复合化,国际影响力逐步彰显;学科体系及研究范式将更趋成熟化、系统化;华莱坞理论研究将经历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都市爱情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究其原因,与它在电影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全球流行文化的把握有关。因此,文章以华莱坞作为视角,探究都市爱情电影与全球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借此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具体从四个层面展开:小妞电影与都市爱情电影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明星模式、粉丝文化、电影营销与全球流行文化;电影对都市空间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的建构;中产阶级的想象与"神话"的常识化。  相似文献   

17.
华莱坞电影的营销重点剖析——以市场导向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营销是电影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华人社会的经济发展,华语观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观影习惯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崛起以及多种类型的社会媒介传播方式为当下的华莱坞电影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商业环境,营销方式也从初期强调产品自身的信息和特权管理转向逐渐成熟的运作,例如品牌的构建和与客商之间的意识层面沟通等。本文以2013年中国内地院线票房排名领先的影片的营销特色为研究目标,通过依托传播学理论,对相关网络信息数据和文献报道进行研究,讨论这类影片在宣传理念策略的特点,借以总结出现今华语商业电影市场宣传的三个要点:1.依赖目标市场的"舆论"进行传播;2.从单向"导入式"的灌输转型为多向"互动式"的体验;3.延伸"品牌"概念和整合数字技术,将观众与宣传方的目标协同起来。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了解娱乐文化脉搏,立足于本土,走以市场为导向的制作道路,顺应市场运作的国际化潮流,是华莱坞产业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正解。  相似文献   

18.
张璐 《大观周刊》2012,(45):74-74
电影色调是影片的主要色彩倾向,在影片中起着传达信息、表达情绪、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等作用,它影响着影片基调的形成和影片风格的展现,与影片基调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文章借电影《入殓师》来分析色调如何来传达主题信息并推动剧情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华莱坞电影国际化提供了契机.然而,华莱坞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折扣"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世界主义的理念为华莱坞电影走出"旧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引,通过对新世界主义视野下华莱坞电影国际传播理念的重构,梳理从民族主义到新世界主义华莱坞电影输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吸收好...  相似文献   

20.
武侠片,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根,以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为骨,以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性的侠义精神为魂,纵贯东西方,被全球观众普遍接受的电影类型.①作为华莱坞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武侠电影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承载着道德宣教与审美娱乐的价值功能,更加执着于对影片中普世情感的哲学探求,透过华丽绚烂的影像奇观揭示人性深处的善恶符码,在商业与艺术的交融共舞中,在侠义江湖的现代解构中,实现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美学理念与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