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当前形势下,行业院校应采取立足行业、辐射地方的双向发展战略,同时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特色发展路线。人才培养是行业院校的首要职能与中心任务,行业院校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既有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空间环境,同时在内部组织管理和应对外界变化方面存在劣势。新时期,行业院校必须审时度势,形成既符合自身发展优势同时又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发展战略,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彰显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2.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以行业为依托,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双一流”建设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行业特色弱化、学科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等困境。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形成并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发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分类施策,立足于学校声誉的建立、行业引领力的树立、多元资源渠道的形成等方面,真正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在人才竞争中占据先机,这是摆在地方工科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结合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点,从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两个方面对如何形成办学特色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坚力量的地方高校,在与重点高校激烈的竞争中,形成并实现地方特色化办学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当地经济、文化、地理资源等相联系,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办出地方高校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要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势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要在高等教育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要对办学实践进行认真总结,对积累的办学理念进行精心提炼,在专业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学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突出行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坚力量的地方高校,在与重点高校激烈的竞争中,形成并实现地方特色化办学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当地经济、文化、地理资源等相联系,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办出地方高校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行业特色高校是一类特殊的高等教育学府,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行业特色高校正处在分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保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如何发展研究生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直接关系到行业高校是否成为高水平院校的重要问题。行业特色高校要针对自身特点,从正确处理招生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发挥原有行业优势、实行双导师制及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等方面创新研究生培养途径,以成为高水平的院校。  相似文献   

8.
林宁 《教育探索》2008,(3):65-66
地方院校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做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突出办学特色.创建办学特色对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形成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其实践策略是实行办学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生产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科技服务等.  相似文献   

9.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规模大,质量和数量失衡,各专业办学定位同质化,专业特色不明显,与地方经济脱节,同时,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重理论、轻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差。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现转型发展,在结构方面需要主动融入行业和地方经济,明确专业定位,构建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在技术方面需要面向行业和地方,构建职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在制度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专业转型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党和国家的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增强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自身发展的成果为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内发展新要求、高等教育行业科学发展、人民群众新期盼、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不足又使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严峻的挑战。结合地方优势确定学校发展定位,瞄准地方发展做好学科专业设计,依托地方特点凝炼办学特色,立足地方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地方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肩负着推动区域发展的使命与诉求,然而其在人才培养的区域战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职能的实现。"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地方高校实现区域化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应着力于人才培养理念与质量标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以及协同式课程、教材、教学与师资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地方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同样人才问题,也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面对新形势,许多高校及时地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如何应对挑战,也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SWOT分析框架全面分析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找出组织面临的机会、威胁以及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三种战略:SO全面增长战略、WO质量提升战略和ST特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高等院校本、专科教学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其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文章重点论述了地方性高等院校本、专科教学必须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教育的战略转移。文章还提出了地方性高等院校和当地社会资源的关系,高等院校如何适应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推进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服务社会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项日益突出的重要职能,如何服务社会已经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中一个重大问题。有作为才能有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在服务战略、服务价值、服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把握其特殊性,打造自身特色,才能充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并因此获得充足的经费、生源、良好的声誉等教育资源,实现自身科学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相辅相成。地方高校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战略,为城乡统筹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其具体思路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首任,在理念上强化为城乡统筹服务;以城乡统筹发展需要为目标,科学设置整合专业学科;积极吸纳社会各方参与,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培养城乡统筹建设急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数学专业作为基础专业之一,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数理人才的重任.在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中,如何利用区域优势、自身优势,探索与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存在弊端,提出改进培养的措施,实现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没钱如何办好学校,这也许是绝大多数中国高校校长最关心的问题。对A学院的案例研究表明,该校1997年至2003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以下三条:(1)以规模效益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战略;(2)在全校范围内强调经营意识与成本意识;(3)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高校与地方之间的良性共生关系。该案例研究还表明,从组织管理理论的角度看,变化的社会环境与高校应变能力之间的不对称性问题,规模发展与质量控制问题,组织发展的阶段性与相应组织管理改革问题,建立适合创新型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公共治理环境问题等,是当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其在发展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所以在其可持续发展与特色发展过程中应该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选择问题。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逐渐出现就业领域基层化、就业岗位的非专业化等发展趋势,这些特点为其人才培养的定位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切实注重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建设来切实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特质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必需从地方历史文化、人文基础条件等实际出发,利用区域特色文化优势,站在服务社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从实证角度探究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地方历史文化的共生关系,走出一条地方性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