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五册第26页的实验:"拿一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流进瓶子里吗?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2.
三年级自然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实验2,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到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据的空间,空气从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义务教育自然第五册第七课实验2,通过两个实验装置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其中做实验2-3时,若漏斗颈不是足够细,则实验不会成功。若恰有足够多的细颈漏斗供学生使用,实验时学生也仅会看到“把水倒进漏斗中,水流不进瓶子;把瓶塞松一松,水便能流进瓶子”这一现象。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瓶塞松一松后,瓶内的空气便从瓶口跑出一部分,为水腾出了空间,因而水便流进去了。”空气是无色透明的,学生又看不到空气往外跑,怎么会相信这一说法呢?为此,我用自己设计制作的实验装置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a.制作材料。输液瓶(250mL),一次…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2是这课教学的关键 ,但教材中第2个实验的设计却因直观性差,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如图1)。第一步: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第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空气占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知,形象地把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给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并采用了以下演示实验:1 材料准备  玻璃瓶或透明塑料瓶、小烧杯、漏斗、玻璃弯管、气球、软木塞。图12 制作方法  在软木上钻两个孔,分别插入漏斗和玻璃管,在玻璃管另一端拴上气球(实验装置如图1)。3 演示过程31 先用手捏住气球,然后往漏斗里倒水,可以见到水不会流进瓶子里。32 如果把手松开,水就会从漏斗里流进瓶子里,并且可见到气球鼓起来,水越多,气球鼓得…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自然》第一册第三课《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作业1是一个实验。原题节录如下:“用带漏斗的塞子紧紧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经过本人实验验证,水流进了瓶子里。经过分析和观察,我明白了这是教材编者的疏忽。实验过程中,瓶子里的空  相似文献   

7.
一、装不进水的空瓶在盐水瓶橡皮塞中心位置开一小孔,紧紧地插入漏斗或一段塑料管,管子上端安装盛水容器.瓶子内看起来是空空的,但是你往漏斗里注水,水不会流进瓶里.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的两个实验,是通过“将水倒入塞紧瓶塞的漏斗中,水不能流进下面的瓶中,松开瓶塞后水立刻流进下面的瓶中”这一现象说明结论。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空气无形、无色,学生看不到空气的存在,也看不到空气的流动去向,只能借助实验现象进行想像,从而得出结论,无疑,这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试图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亲自感知,通过看、听、做等形象思维过程化难为易,得出结论。特对本实验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9.
用过的透明高层饮料瓶,去掉瓶子表面的商标,洗净后,稍加改造就可以替代实验仪器,做一些简易的小学自然实验. 1 做大气压力实验 将带有漏斗的塞子紧塞饮料瓶口,然后从漏斗往瓶内加水,瓶内看起来是空的,就是装不进水.松一松塞子,将瓶装满水,再塞紧塞子,把瓶子倒过来,瓶子里的水就是倒不出来.说明大气压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看到这样一幕场景:离园前,班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子。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可以想象,沙子总也装不满,于是他就用手指头堵住漏斗口,等沙子装满后他就把漏斗挪到瓶口边,再放开手指,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将漏斗对准瓶口的这段时间,沙子已经漏得所剩无几。孩子丝毫不泄气,一次一次地努力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开窍”了:他先将漏斗口对准瓶子, 然后再开始灌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他得意地回头看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  相似文献   

11.
《自然》第一册第三课作业“1”,学生常常不易做成功。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漏气。带漏斗的瓶塞与瓶口之间漏斗管与瓶塞之间,如果接触不严密,即使存在很小的间隙就会漏气。过程是这样的:当水进入漏斗,压缩瓶内的空气,瓶内的空气则经过微小的间隙被水挤出瓶外,漏斗里的水就进入瓶内。  相似文献   

12.
实验材料:五个玻璃瓶、百洁丝、盐、标签、水、抹布。实验步骤:在五个瓶子里各放入一团百洁丝。给第一个瓶子贴上写有"(a)百洁丝+空气"的标签。在第二个瓶子里,把湿抹布放在百洁丝下面,然后贴上写有"(b)百洁丝+空气+水"的标签。在第三个瓶子里加一些自来水和一小撮盐,贴上写有"(c)百洁丝+空气+水+盐"的标签。在第四个瓶子里倒满烧开的水,把盖子盖好,贴上写有"(d)百洁丝+水"的标签。往第五个瓶子里倒入半瓶自来水,贴上写有"(e)百洁丝+空气+水"的标签。一个星期后,观察每个瓶子里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设计意图]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体积的意义[教学述评]师 :同学们 ,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CAI课件演示 :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 ;乌鸦把石子扔进瓶子 ,高兴地喝着了水。指生简述童话故事《乌鸦喝水》的大意。师 :为什么乌鸦往瓶子里扔石子就能喝到水了?生 :把石子投进瓶子里 ,石子会把水面给抬上去 ,乌鸦就能够喝到水了。生 :因为石子扔进瓶子后就会沉入瓶底 ,瓶底下面的空间被石子占据了 ,水面就会向上升 ,乌鸦就能喝着水了。师 :乌鸦真是太聪明了!它知道石子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所以就利用这…  相似文献   

14.
李斌带来一些器皿,他指着器皿说:“不许打开瓶塞,也不许用嘴向外吸,更不能把瓶子倒下,请大家想出一种方法,在不弄破瓶子的情况下,把瓶子里的水引进  相似文献   

15.
用过的透明高层饮料瓶,去掉瓶子表面的商标,洗净后,稍加改造就可以替代实验仪器,做一些简易的小学自然实验。1做大气压力实验将带有漏斗的塞子紧塞饮料图1瓶口,然后从漏斗往瓶内加水,瓶内看起来是空的,就是装不进水。松一松塞子,将瓶装满水,再塞紧塞子,把瓶子...  相似文献   

16.
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的作业1是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用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用这个实验揭示空气有一定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曾多次做过这个实验。但每次都有一部分水流入瓶中,实验总是失败.我分析了出现这种现  相似文献   

17.
《乌鸦喝水》第1自然段写道“: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其中强调了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是瓶口小、瓶子里水少。瓶子里的水究竟少到什么程度才能保证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后,水会上升到让乌鸦能够喝到水?为此,我和学生进行了多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水位低于瓶高的一半(书上图一显示的水位就低于瓶高的一半),把石子放到瓶子里,水位升高得并不明显,甚至石子会把水淹没,乌鸦要喝到水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只有当瓶子里的水位高于瓶高的一半(乃至快接近瓶口时),放入石子…  相似文献   

18.
神奇小魔法     
实验材料:水、碳酸氢钠(小苏打)、洗涤液、坛子、醋、瓶子、大碗、小金属片或发光物、食用色素、磅秤。实验步骤:1.称50克碳酸氢钠放在大碗里。2.往碳酸氢钠上面撒些小金属片。3.把坛子涂上颜色,让它看上去像一个女巫的道具。把亮闪闪的混合物倒进坛子里。4.往瓶子里倒入125毫升水、60毫升洗涤液和几滴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引用率颇高的“创新思维”开发案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乌鸦喝水》的教学中,师问:“同学们,乌鸦除了填石子能喝到水外,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喝到水?”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后纷纷回答:——乌鸦可以先在瓶子旁挖个坑,然后把瓶子推倒,让水流进坑里,这样乌鸦就能喝到水了。——乌鸦可以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吸到水。——乌鸦可以先把瓶口盖上,然后把瓶子放倒,在上面砸一个洞,把嘴伸进去就能喝到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均大加赞赏:“你的想像真精彩!”“你的办法真棒!”“你很聪明!”真是这样吗?结合乌鸦的特点,我看学生的办法不见得比原文的办法更…  相似文献   

20.
方形漏斗     
漏斗的下端一般都是圆形的。用这种漏斗往瓶子里灌水或其他液体,常常要提起漏斗,使漏斗与瓶口之间有一个空隙。否则,就会“噗噗”地直冒气泡,液体流得很慢,甚至流不下去。 如果把漏斗下端改成方形,往瓶里灌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