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营构之象”(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下》),意象营构的必备条件是主观的情思与客观景物之间的有机交融。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向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诗经》运用的是现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维洛那二绅士>、<终成眷属>三部戏剧,有一个同一意象--指环.此外,戏剧里拥有"指环"的主人都发生了变化,并与剧中爱情的发生、转变及结局密切相关,尤其关系着女主角的个人命运.本文以指环意象的功能分析为切入点,阐释莎翁剧作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多样性及爱情观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荷裔学者房龙是20世纪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宽容>一书饱含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分析了人类之所以"不宽容"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宽容理想,勉励人们为这个世界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对人类的关怀与忧患,对人性的尊重与宽容,对愚昧守旧势力的批判和对追求自由者的歌颂,都深刻体现在他的<宽容>一书中.从某个角度来说,<宽容>就是一首人文主义的赞歌.  相似文献   

4.
"易装"为我们营构两性一体的暧昧审美状态,而通过易装达到的"性别越界"的世界更是带有一种"躯体狂欢"色调,<男王后>的特异之处在于其不仅"易装"更是"易性",在宋明理学扭曲人性的时代,其呈现的是对礼教的颠覆,对人性本质的彰显.  相似文献   

5.
韩旭 《职大学报》2008,(3):35-37
<伤逝>和<倾城之恋>都是从宗教婚姻向现代婚姻过渡的典型代表,都呈现了"在女性没有真正经济独立之前,两性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和理解"这主题.但在<伤逝>和<倾城之恋>中,鲁迅与张爱玲都是不经意间流露了自己的性别立场和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传奇>的基本格调是"苍凉".她笔下的时空世界、故事人物以及她独到的叙述笔调和语言,都是阴郁悲凉的,这基于她对生命的真正理解,也使<传奇>整体呈现出浓郁的苍凉之气.  相似文献   

7.
意与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象"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缂丝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丝织手工艺品,又名"刻丝".早在宋代庄绰的<鸡肋篇>中,就对缂丝的织法和特色作了简明描述:"定州织缂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线之上,合以成纹.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相似文献   

9.
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个聪慧美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形象.繁漪出于我国大戏剧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安娜来自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两个典型虽然分属不同国度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都是社会的叛逆者,她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发人深醒的契合之处,在性格特征上都有着高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下面就粗略地比较一下两个形象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0.
李锐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以一种与农民对等的姿态写作的优秀作家.他关注着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体验着生命的苦难,怀着大悲悯的情怀,恕道者的宽容,以特有的"语言自觉"描绘了吕梁山的悲情荒凉,在"本土中国"的舞台上,诉说着一个个苍老荒凉的故事,弹奏着一首首生命的琴谣.无论是<厚土>系列,还是<万里无云>、<无风之树>,它们都悠远,平静,静谧,满载着孤独与深情的色调,也充满着生命沉沦的大悲痛.  相似文献   

11.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 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外国诗歌翻译对当代中国诗歌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许多译文与原文差距很大.美国现代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代表作<晨歌>的多个汉译本,也无一例外.细读和比较<晨歌>的两个汉译本可见,如何在意义、意象、意蕴等不同的层面理解并传达原作的语意,是诗歌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作者所用来表现作品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具有象征性与暗示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意象,<哈姆莱特>是其一部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其中意象丰富.本文对<哈姆莱特>中的几个重要的描写环境的和描写人物的悲剧意象进行了分析,这些意象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渲染了悲剧氛围,从而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悲哀,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一种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为"寓意之象",因有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参与,使其区别于其他物象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从古代诗歌开始,中国文人便广泛运用审美意象进行创作.苏童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书写及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审美意象的创构,苏童在完成叙事目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学追求寓寄于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15.
<和番记>是安徽省池州市独有的傩戏剧目,与"宋元旧篇"南戏<刘文龙菱花镜>及广东潮州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等剧情内容一脉相承,演唱声腔与"徽池雅调"青阳腔、目连戏声腔构成皖南高腔体系,其兼容儒、佛、道等宗教合理内核,具有较强的文化功能.本文就傩戏<和番记>基本情况、与南戏之关联、声腔之特色、文化之功能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楚辞作品中的"周流".除<远游>中的外,都是走遍包括遥远的神话世界的整个天下,去寻找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人物的一种行为.在<远游>中,是"为了得到能够成仙的灵性的游行"之意.  相似文献   

17.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了解中朝古典诗歌中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是赏析古典诗歌的关键。而梅花、柳作为中朝古典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植物意象,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对此进行考察,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礼运>是研究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一篇重要经典:康有为、孙中山等为其托古改制的需要,均把该篇首唱的"大同"之世推崇为人类的理想社会,这是有背<礼运>作者原意的一其实,<礼运>论述的是礼治、道德的起源及其教化问题.并阐明礼义是治政安国的重要手段.总体上说,该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梅花意象的变迁、审美价值的发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魏晋之前"梅"被文人墨客遗忘。魏晋南北朝时,梅与杨柳等仅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赋予人格意象特征。中唐之后诗歌中通过与桃、杏、李等花的比较描写,为梅花意象的象征意蕴作了准备。宋朝尤其是苏轼时代的"桃卑梅尊",标志着梅花意象已由实转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南宋"岁寒三友"说,进一步赋予了梅花精神明确的意义,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而梅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梅自身的色香形之美,梅与水月桃竹等自然景物的组合之美,梅的精神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20.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诞生,赵树理因在许多方面和<讲话>的要求相一致而"成名".经历了<讲话>发表之初的兴奋和激动,<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他与之对照,作了真诚的自我检讨;<讲话>发表20时,他谦虚而虔诚地奉献"试笔"之作.<讲话>已经成了赵树理心头的一种"情结",但这种"情结"也在无形中禁锢了作者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