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审美注意     
审美注意是主体将心理集中指向审美对象;它是一种日常意识的中断;审美注意的情感性特征是审美期待,从而由此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即审美态度。客体具备美的特质和主体具有敏税的审美注意力是审美注意发生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2.
服饰审美取向的主客体关系,应把握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统一,人性美与自然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审美主体内在诸因素——文化素养、文化人格、性格秉赋、特定感情与情绪等在审美认识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审美欣赏能力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功能的综合运用。美妙的审美体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补充、印证、作用、斗争后构成的。在同一社会条件下,社会地位不同、化修养和思想境界不同,在美的感受上存在着差异,即使在最初步的美感中,也会体现审美的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渗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对于加强修养、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都有难以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审美差异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融洽。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搞好中外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审美过程中的直觉审美、功利审美、艺术审美等三个层次作了梳理,并简要阐述了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7.
语文审美教育须与人生教育结合,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即语文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审美主体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美人格等的教育,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契机,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充分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力的层次。由品文而悟道,确立审美主体的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审美理论是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它是渗透着一定观念要求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指向未来的创造性想象。它以具象性区别于一般理想,又以意识性区别于社会发展规律。审美理想是在社会现实基础上产一的,但又经由情感的驱动,通过审美想象和幻想这个中介,表现出英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对现存审美关系和审美对象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论析了三峡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及由此给人的不同美感。其次,着重分析了三峡自然景观如何由其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价值属性,并在与审美主体(人)所建立的审美关系中而生成出不同形态的美的。文章认为三峡自然景观的美不是自身孤立地固有的,而是在与人的审美关系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价值的消费分为现实中审美价值的消费与艺术中审美价值的消费,后者是单纯的审美消费。就其作为审美价值的消费而言,它与非审美价值的消费有明显不同。首先,审美价值的消费是一种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精神消费,消费中不减值反而增值;其次,与某些非审美价值的消费相比,审美价值的消费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再次,与其他价值的消费相比,审美价值的消费对消费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甚至更专门的要求。审美价值的消费也就是审美价值的接受和实现,是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审美价值转化为消费者的精神力量。审美评价是伴随着审美消费所发生的一种主体行为,是主体对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性质、高低、大小、真伪等等所作的判定、鉴别、批评、论说。审美评价必须在审美消费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评价标准是个历史性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审美直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认为,审美直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审美直觉是人类审美实践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直觉产生的原因是审美主体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被某种情景“激活”的结果;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审美直觉是欣赏者长期的审美经验的积极反应。  相似文献   

12.
"自由感"是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康德以"自由感"建构了审美判断力,从而确立了其"审美自由"思想。在康德看来,审美接通了知性与意志,沟通了我们的理智与道德,是人得以完善的标志。审美直接体现了"自由",这种自由既是主体认识的自由,也是其情感的自由,亦即超越性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3.
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两个方面.在审美对象所能包容的艺术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领域之美的现象中,都客观地内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然而,审美对象中的道德意蕴又并不都是外显的,只有通过具有一定道德觉悟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的认识和体悟,才能由隐而显,由迷而明.揭示审美中的道德内涵,让道德为审美定向,使求美与求善结合,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征和重要作用。高校应利用自身的教育职能 ,即高校教学、高校环境、高校活动三个方面 ,加强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使他们在审美实践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从而养成良好的审美行为和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15.
学前儿童关于美术作品的审美偏爱是一种视知觉方面的审美偏爱 ,是其审美心理特征中最具动力性的构成因素之一。笔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发展水平、相对稳定性以及学前儿童对美术作品审美性和非审美性特征的偏爱四方面探讨了学前儿童审美偏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美育列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项内容,说明审美教育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当前学校教育而言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也有其现实意义。如何正确认识美,对加强当前学生审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开放的网络中,网络审美的范围变广、网络审美主体趋于集体化、网络审美传播的速度变快等多种因素促使网络审美观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艺术审美背景下,网络图片的审美具有复杂性、个性化和感性化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对篮球审美体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考察法,研究篮球的审美体验。从关学的角度去认识篮球,发掘篮球的关学价值,揭示篮球内部的发展规律,以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