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受竞技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体系的影响和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在体育系武术教学中,较多地注重武术的专业性,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如何培养胜任学校及武术教学的体育师资是高师体育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通过文献法、实验法、教学经验总结和综合分析提出了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电影、电视剧、舞台表演等艺术行业的迅猛发展显示出该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使得更多从业者开始投身武术艺术作品的创作,并由此催生了对武术指导、编排及演艺人才的大量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表演(武术)专业因应而生。以上海体育学院新成立的表演(武术)专业的专业建设探索为例,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表演(武术)专业学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尝试在解决思路上提出一些意见。研究认为:1)表演(武术)作为跨领域、跨方向的交叉学科专业,在新时代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表演(武术)专业融合了武术与表演两个母学科建设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使自己从宏观上结合了二者相互关联的现代化学科建设特点,从微观上可以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武术功底与表演能力的多方面复合人才;而另一方面,因为表演(武术)专业在能力体系上存在多方向性,建设过程中又存在背景交叉、内容交叉、学科交叉等现实问题,令其在设立至今的几年间尚未从学科层次上寻得本专业存在的学术本源。2)表演(武术)专业在新时代武术文化传播进程中所遇到的代表性问题是文化的传统发展模式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脱节,提出表演(武术)专业未来学科建设应以“师资力量”为基础、“体系建设”为保障、“生源接收”为动力、“源于技术,融于艺术”的武术美探索为内涵的多层次学科建设模式,从而为未来表演(武术)专业学科建设、武术影像文化以及武术技艺的现代化传播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4.
格斗是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但目前我国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反映专业和学科内涵的主干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签于此,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率先开设全面反映武术搏击全貌的"武术格斗"为主干必修课程。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武术格斗"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要求,较为系统地探索"武术格斗"课程的建设问题。研究表明:"武术格斗"课程的开设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部分课程目标定位过高;实践中教学内容不够统一,教学时数相对不足;对不同专项的学生缺乏区别对待,缺乏针对性教材等。为此,研究进一步确立了不同专项学生的课程目标,并组织了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等。建议进一步完善武术格斗大纲,统一教学内容,并注意不同专项学生的教学差异,同时有针对性进行教师的培训进修,并尽快组织编写针对性的武术格斗教材。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和相应文化本体的历史演变,武术运动也随之发生了形态及至功能的变化,要融入奥运大家庭,武术改革之路绝对不会平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立足现状,提出了中国武术运动改革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是: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竞赛体系;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依然显得发展缓慢,推动不力,重视不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价武术项目的不确定和难操作性,注重竞赛内容和竞赛结果,忽视厚重的、历史沉淀的武术文化的支撑和渗透。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现状、培养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少、分布不均衡、素质不高、培训少,教师希望参加武术培训的愿望高。研究认为,发展大武术观指导下的学校武术,师资培养是关键,其路径应该是省教育主管部门成立武术继续教育中心开展师资培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支持教师参加武术培训、组织专家成立武术讲师团开展"走基层"武术进学校活动、学校与专家结对子定点指导培训师资、定期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武术活动和比赛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河北省业余体校武术套路教练员的专项知识学习和行为规范管理情况、教练员培养目标的设定等进行了调查,指出河北省在武术套路项目后备力量培养上整体优势不明显:欠缺对难度动作进行训练的能力与科学的方法;教练员重视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基础培养,忽视科学文化素养养成教育,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提高武术套路教练员的教学训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中存在着高级人才培养和引入较为困难、师资团队结构尚未平衡、师资团队培养机制不完善、缺少师资评价与奖励制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的发展。本文基于此,通过探究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现状的根本原因,分别从提高对校内师资培养重要意义的思想认知、制定并落实应用型高校师资专项发展计划、制定并落实应用型高校师资专项发展计划、建设产学研为一体的协作模式与培训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路径。旨在能够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综合实力和水平,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学校武术阵地长期以来被竞技武术所占据,导致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由此,不少学者提出了改革学校武术的竞技化模式、使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主张。然而,只有理论认识还不够,还要通过有效途径落实到实践中去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目前这种操作层面的细化研究却不多见。基于此,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简要分析了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及其价值的基础上,论证了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必要性,并着重探讨了使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途径。结论认为,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关键问题是武术师资建设问题。加强武术师资建设的途径包括:根本途径——实现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由竞技武术向传统武术重心的转移;辅助途径——武术教师深入到当地民间去"采风问俗";制度保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武术师资的再培训。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公众传媒的武术期刊,在现代意义上的武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中,有其特定的位置,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本文对武术期刊在武学研究中的任务与作用做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2.
摘要:由于受到视觉文化时代感性审美的影响,当代武术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武术的发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传统与时尚”“技击与艺术”“文化与物化”等多维二元关系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只有坚持武术的传统并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武术传统的与时俱进性,才能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只有抓住武术的技击本质并通过多种艺术化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满足全球不同地域异质文化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认同武术的文化价值并且积极的通过“物化”方式进行全球化传播才能将武术发扬光大,才能增强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大武术观”的理念视野,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或曰武术的“变”“常”问题的理性探讨,为武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探析现代传媒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的同时,现代传媒对武术发展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简要回顾了中国武术传播的历史,并针对现代传媒对武术传播的利与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发展历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早期武术竞赛规则的表现形式入手,阐述武术评分规则发展的历程,将武术竞赛规则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规则的雏形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表明武术竞赛规则的修订直接影响了武术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今中国武术发展趋势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了竞技武术的现状及其与传统武术的冲突以及传统武术的弱势状态。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性出发,实行国际与国内双轨的竞赛体制,并在国内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轨发展,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模式,才能有利于武术运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中华文化的外在表现。武术的发展演变是以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为依托,逐渐走向成熟与辉煌的。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武术风格和流派,这与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及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把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的观点运用于当今中华武术的研究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深化武术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发挥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潜力,促进传统武术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美及促进个性发展与完善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潜力和优势,研究整理并合理发挥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是在当前培养青少年民族情感与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分析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潜力出发,论述了深入挖掘传统武术内涵的文化精华,利用其文化传播功能,发挥其真正的文化教育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武术文化形态及演变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源远流长,有着与其它国家武术迥然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既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又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受到中国哲学、礼乐文化、医学养生、军事谋略、戏曲文学、审美艺术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武术发展至今,有其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身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冲突.既因袭着传统,又向往着未来;既萌动了世界意识,又依托着民族情感.一方面保留着传统武术的品质和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一些现代体育的内涵.只有正确认识武术文化形态及演变,才能在时代背景下,保存其文化主脉的同时,以博大的气派,不断融汇和吸纳其它文化元素,使其进一步发展并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武术史的研究对继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有重要意义。笔者全面总结了自民国初年至现在中国武术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学术成就,对近代唐豪等武术史家的重要贡献作了评价与肯定,指出了当代武术史研究的若干特色。最后说明了今后武术史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20.
浅析现代武德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探究武德的渊源、归纳旧武德的内涵及弊端人手,从继承和时代要求的角度提出现代武德涵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