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族山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民族山区的人口问题、经济结构、资源与环境问题。对于促进民族山区的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内区际移民与环境变迁尚未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这种因当地民族人口增加而向附近田地宽余的半山区、山区的移民,带来了本地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建立自然村落、开发耕地、改进农业技术、修建水利等,不断塑造着新的山地景观。移民在改造山地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敲响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对一个长时段山区移民开发与环境变迁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到山地环境变化的原驱动力是流域内的区际移民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更能全面细致地认识省内山区移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苏州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为基础,重点依据人文地理环境中的人口、城市、产业集聚的差异,划分苏州地理区域,在此基础上阐述各区的特征和区域发展的前景,这无论对区域管理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宁夏南部山区回族聚居区学生英语语音基础比较薄弱,为这一群体学生进入大学进行英语专业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南部山区学生英语语音的典型问题集中在音位、超音段音位及语音与拼读能力三个方面.而汉语与方言负迁移、学习焦虑、山区语言教学环境等因素限制了南部山区学生英语语音能力水平的发展.通过探索针对南部山区学生的语音矫正策略、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可一定程度促进英语专业山区学生的英语语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区域城镇人口系统的环境、结构与功能分析,是区域城镇人口系统分析的重要组成环节,是进行区域城镇人口预测、制定城镇人口发展规划,并使之更具有实用性与可靠性的基础性分析,也是正确认识我国城镇化过程,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和特有的城镇化道路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本文就区域城镇人口系统的边界与环境,区域城镇人口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区域城镇人口发展的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予以初步分析。一、区域城镇人口系统的边界与环境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一切物质都存在于一定层次的系统之中。活动在特定地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滇西地区是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类型最为多样、成因最为复杂和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关于滇西山地降雨型泥石流研究,尤其是"小尺度区域"研究亟待开拓和系统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泥石流形成过程与成灾机理、预警调控关键技术等2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小尺度区域的泥石流监测和预报预警提供理论方法和途径,为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满足国家山区公共安全和减灾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加速陕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由于区位劣势,导致小城镇发展步伐滞后。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应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小城镇建设的具体过程中,还应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重视基础建设,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创新体制,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相似文献   

8.
近年随着安徽经济的加速崛起,人口与经济的分布不一致性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全省经济发展大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部凸起的空间格局。与经济格局相反,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经济发展滞后的皖北地区是全省人口比重最大的地区。改善安徽省人口分布的战略目标就是促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人口分布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安徽山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和皖西两大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很多,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生态+现代"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山地、丘岗、盆地(谷地)和库区等各类型区应该选择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山区进行标准化小学建设,实行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器材三配套,这是山区改善办学条件的一项艰巨工程。就笔者所在的山西省沁水县来讲,它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之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贪困,20万人口分居在2622个自然庄上。全县有小学781所,复式学校(包括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现场考察和逻辑思维等研究方法,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背景,从武陵山区各民族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入手,探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学特征和关系。在武陵山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背景下,产生了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生活各层面的文化生态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生存关系。这些文化生态学特征和关系既是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在现代文化环境下持续承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贵州是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份。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喀斯特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一个基于GIS技术的喀斯特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并详细讨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开发模式与功能特征,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实时的地质灾害数据,降低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宁夏北部川区、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北部川区比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出很多。北部川区依托首府银川、石嘴山等发达工业城市以及小城镇建设,利用"中心城市—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将城市与乡村紧密连接起来,并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特色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采取的是"以城镇体系建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城乡一体化模式;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在退耕还林还草、治沙的同时,推行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采取的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城乡一体化模式。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体系的建设还必须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生态脆弱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张坊岩溶地貌是中国北方岩溶类型的典型代表。分析张坊地区的地层展布与构造变形,探讨地层-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的关系。研究区主要出露近水平的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和硅质岩,主要经历印支期(或更早期)伸展状态下的固态流变变形、燕山期的逆冲-褶皱变形和房山岩体期后的伸展变形等多期次构造演化,造就了研究区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裂隙和岩溶地貌特征。大型溶洞的发育主要与中上元古界的岩性-地层展布、中生代的逆冲断裂和新生代的伸展断裂等地质作用有关。在多阶段沉积-变形等地质作用控制下,发育了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4期古岩溶,形成构造抬升侵蚀溶蚀、构造反转溶蚀冲蚀和多次抬升溶蚀侵蚀等3种主要溶洞发育类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将迅速增加,城市工业化不断提高,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从而使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提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城市作为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笔者就贵州省贵阳市如何有效地解决因资金不足而制约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矛盾,探索一条生态补偿的可行之路,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云南高原水利开发的重要时期,在官府的重视和领导下,云南高原的水利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遍布云南高原的平坝和山区,其中尤以滇池水利工程最为宏大.这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开发服务的.一方面通过减少水域面积获得湖周平原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水利灌溉功效,提高农田的生产量.元明清三代云南高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作为农业开发的助推器,却较为严重地破坏了云南高原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人们不得不通过加强水利建设减少农业过度开发所带来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以喀斯特山地为自然环境的省份,从改革开放至今,其经济实力已经大幅增强。但在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中部地区进行横向对比,贵州省与中国其它地区的差距是在逐渐扩大的。本文以此为大的背景而展开讨论,以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为依据,把贵州省划分为两个大的经济发展区,即核心发展区及边缘区,然后分别对两大区域的主导产业的集聚布局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与方案。"十二五"经济发展周期已经拉开序幕,当中东部发达地区在产业转型及经济发展已经愈走愈快的时候,本文的研究无疑对于相对落后的贵州省经济发展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当前,贵州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不仅人均资源相对紧缺,而且全省石漠化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的7%以上,并且每年仍以533平方公里的速率递增,已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贵州确立环境立省,不仅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而且对实现富民兴黔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岩溶水资源分布很广,辛安泉是山西省第二大岩溶泉,有良好的天然生态环境和泉水资源优势,泉域内有多种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也存在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树立人水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开发和保护良性循环,从而促进辛安泉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江苏省港航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在分析江苏省港航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低碳视角构建江苏省港航与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协调发展模型分析江苏省港航与生态环境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江苏省港航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已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当前港航发展的需要,今后要加强江苏省港航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