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基础,采用锻炼目标内容、运动行为调节(第二版本)和Godin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3个量表对664名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自主型动机和不同强度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内在目标可正向预测剧烈、适度和轻度运动,而锻炼外在目标仅可预测剧烈运动;2)青少年自主型期望可正向预测剧烈和适度运动;3)青少年自主型动机在锻炼内在目标与剧烈运动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在目标与适度运动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基本支持SDT相关观点,但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对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具有文化特异性,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自主型动机预测作用和中介机制不一。  相似文献   

2.
同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影响青少年行为方式。探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青少年运动友谊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锻炼承诺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等研究工具,先后对广东、湖南省内11所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锻炼自我效能、运动承诺对体育锻炼行为有着显著正向直接影响;在锻炼同伴运动友谊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发挥遮掩效应,同伴运动友谊在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的激发作用下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发挥正向作用。研究认为应注重青少年体育锻炼同伴培养,多开设集体项目,创设体育运动环境,提升青少年锻炼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和锻炼动机,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兴趣。  相似文献   

3.
不同方法测量的身体意象与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客观身体质量指数BMI、主观身体价值感、改变身体形象的行为意向以及整体自尊、一般生活满意感为效标,对从问卷调查法、形象选择法、形象调节法以及内隐实验法中抽取的4项身体意象测量技术进行了比较,考察了身体意象与整体自尊、一般生活满意感的关系以及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共160名体育大学学生参加了本项研究,其中男生97名,女生63名,均龄21.21岁.因素分析发现,问卷调查、形象选择、形象调节3种方法测量的是外显身体意象;内隐实验法测量的是内隐身体意象,外显与内隐身体意象出现分离.外显身体意象与整体自尊为低度相关.分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整体自尊对生活满意感的预测贡献后,身体意象仍有可能对预测生活满意感做出新的增值贡献.讨论了研究结果的方法意义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运动场馆设施状况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 ,对苏州三地城市青少年学生体育兴趣与运动场馆设施情况作关联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 :1)苏州地区城市青少年学生普遍对离自己较近的体育场馆较感兴趣 ,学校的体育设施是他们主要活动场所 ;2 )非经营性场所为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首选之地 ;3)由于缺少支付能力 ,青少年学生情愿选择设施条件一般的运动场所 ;4 )近一半的青少年学生认为有了必要的运动组织与技术指导员会大大增加其运动兴趣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市12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制订该学段学生的体育锻炼标准,以及在该学段开展体育锻炼达标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科学地选择了一套有利于促进小学低准,并通过调查与实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全面发展的测验项目,制定了适合于该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锻炼标验,证明了在小学一、二年级开展体育锻炼达标,不仅对学校体育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力量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收集400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结果:体育锻炼对个体力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力量在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体育锻炼是提高力量素质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通过提升力量素质进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增强他们完成任务、适应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教学原则即学校体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学校的性质、学校体育的任务和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制定的。一般讲有五项基本原则:坚持体育活动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与加强体育锻炼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的全面性、经常性和循序渐进性;要注意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机抽样,对某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身体自尊水平与积极情绪状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的PSW维度的均值显著大于高中生;男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及各因子和积极情绪的均值显著大于女生;运动群体中学生的PSPP及PSW、SC、PC与PF因子和积极情绪的均值显著大于非运动群体。结论:初中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明显高于高中生;男生的整体身体自我满意感及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体验要明显高于女生;体育锻炼不仅对中学生积极情绪有直接促进作用,且也能通过提高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对其积极情绪起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在借鉴相关的身体自尊量表的基础上,对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选择部分藏族、汉族男生的进行了身体自尊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民族但同一运动项目的学生身体自尊存在差异,同一民族不同运动项目存在身体自尊差异,特别是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身体自尊感确存在着显著差异。对藏族和汉族学生身体自尊进行比较发现,藏族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高,这其中民族特点占有很大的因素。学生身体自尊也和学生的饮食习惯,休闲娱乐活动,环境差异,自我评价标准以及运动项目有关。  相似文献   

10.
身体自尊是个体自尊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伴随聋哑儿童最先发展起来。聋哑青少年学生身体自尊的调查研究可为其整体自尊、社会生活的改善提供相应知识基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聋哑青少年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PSDQ问卷对我国文化背景下的聋哑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不同性别、年级的聋哑青少年学生的身体自尊分纬度上存在差异;其身体自尊对整体自尊的贡献大于身体自尊各维度对整体自尊的贡献,各维度与身体自尊的联系强于与整体自尊的联系;与普通中学生相比,其身体自尊分纬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东北地区中超球队U-15与U-17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中超球队U-15与U-17队员的非智力因素整体水平较高;主力与替补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情绪稳定性、运动焦虑和运动自信心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U-15与U-17运动员运动热情和运动坚持性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参加16周啦啦操练习的中专学校学生进行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感方面的实验研究,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学生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感的影响.研究结论:中等强度组女生比小强度组女生有更高的身体自尊水平;男生与女生在身体自尊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中等强度的练习更能使学生获得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16周啦啦操练习能对学生的生活满意感产生积极作用;身体吸引力能有效预测生活满意感.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耐力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421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对个体耐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耐力在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这就表明,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体育锻炼是提高耐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通过耐力素质进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他们完成任务、适应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体育锻炼态度和身体自我观念与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的影响,以锻炼态度、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5个量表为研究工具,对5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女生锻炼状态不乐观,身体自我意识水平较低;(2)高中生锻炼积极性和生活满意感较低;(3)锻炼程度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等心理因素有一定影响;(4)锻炼态度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存在着特定的影响作用.结论:中学生锻炼态度对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自尊、生活满意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体育锻炼方式,达到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目的是各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464名高中生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压力承受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异体和年级差异;青少年体育锻炼量、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时间相对稳定和合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时间与压力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正相关,与人际关系负相关.必须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以及对青少年影响、加强青少年的科学锻炼,积极开展健康指导课程;学校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进一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运用体育锻炼促进人际交往,增强青少年的整体身体素质,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青少年体育锻炼、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体育锻炼等级、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心理幸福感3个量表对45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等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锻炼量越大,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2)快乐型动机和实现型动机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且比体育锻炼量更具有预测力;3)实现型动机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而快乐型动机不起调节作用.结论:在提升心理幸福感路径中,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追求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比提高锻炼量更加重要;当实现型动机处在较高水平,体育锻炼量才可更好地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身体自我量表(PSPP)、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以及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自陈问卷对南京市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对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业余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南京市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控制源与体育锻炼的参与水平有显著相关;(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身体自我相关;(4)身体自我、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水平的预测活动是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调查法,通过对在不同成长阶段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进行运动动机的比较,探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培养和激发他们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动机越早地对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产生作用越有助于学生长期保持较强的运动动机。依此拟提出这样的观点:学生成长的早期(如儿童期)是对他们的运动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的最佳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对学生的运动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最能促使他们长期保持较强的运动动机并持续不断地坚持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主学习的理论框架,采用身体自我效能感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体育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体育创新能力量表对145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身体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1)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2)身体自我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3)体育锻炼态度在身体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预期,作者对此从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2008年对安徽省17城市(含农村)的2 875名青少年进行价值观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乡青少年的体育观进行了比较得出:城市青少年体育观的发展性强于农村青少年;农村青少年具备的体育潜能与城市青少年差距不大;城乡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具有相似性;具备良好的体育素质是城乡青少年的共同追求等观点,并对城乡青少年体育观的发展给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