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说“阿”     
一个名素前冠以“阿”字,这种构词形式此自古然,魏晋以后受佛经的影响其风尤盛.这个“阿”一般认为是发语词或前缀,对此我们不持疑义.但是一般说来作为缀(一)它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有源可寻,且从语源看,“阿”和它后面的实素的语义结合具有可解释性.那么,“阿”虚化之前的词义是什么呢?(二)它是一个不自由语素,只能与另一个单音节词构成一个双音节词,不能游离于词以外自由运用,那么“阿”有无以词的形式自由运用的情况,并以此来证明它的初始义呢?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有讨论之必要,且本文就是围绕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我们认为前缀“阿”的来源至少有四个:(一)同“(?)”,(二)梵语或其它外来语A或uo的音译,(三)第一人称代词“我”,(四)疑问代词“何”.  相似文献   

2.
“很多”与“很少”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修饰名词、动词时的差异。我们发现“多、不少、很多”(简称“多”系列)与“少、不多、很少”(简称“少”系列)、“数词+名量词”、“数词+动量词”也表现出这种.不对称。本文运用标记理论,在“多”系列、“少”系列和“数词+名量词”、“数词+动量词”这两类表数量的单位与名词、动词之间建立起关联标记模式。这一关联标记模式解释了“很多”与“很少”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3.
我们想用一个较文雅的词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一定会想到“同仁”这个词。如果有人用“同人”,大家可能感觉有些用词不当。其实,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同人”和“同仁”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现在倾向于用“同仁”来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而不大使用“同人”呢?这大概和这两个词的文化色彩有关系。“同人”最早出现在《易.同人》:“同人于野亨。”孔颖达疏:“同人谓和同于人。”作为一个卦名,“同人”意为与人和协。后来引申为归向之民。南朝陈徐陵《梁禅陈玺书》:“殷牖斯空,夏台虚设。民惟大畜,野有同人。”又引申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唐…  相似文献   

4.
“不是”说     
一 关于汉语的“不”和“是”,中外学者已作过很多研究。现在,在现代汉语的教科书里和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论著里,一般是把“不”定为(否定)副词,把“是”定为(判断)动词的。按照给“不”、“是”划定的这样的词性,“不”、“是”合用即为副词和动动词的结合。如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不[副]词,‘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X客”族词主体是类后缀式指人的词,其中的“客”指“……的人”.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影响.“客”的高频使用最终使其意义抽象化,而形成“……的人”的认知模型,进而构建出一个“X客”的词语模,这一词语模具有较强的类推构词能力,只要符合“……的人”这一认知模型的表达,都可以构成“X客”族词.  相似文献   

6.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列宁论托尔斯太的文章时,我们常常碰到“托尔斯太主义”这个词。对这个词的含义、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托尔斯太主义”?它的内容是什么?产生在什么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列宁说:“托尔斯太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因此也就有禁欲主义,也就有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主张,也就有深沉的悲观主义调子……也就有对‘精神’、对‘万物本源’的信仰……”。(《列·尼·托尔斯太和他的时代》) 概括起来说,托尔斯太主义的内容包括:“不以暴力抗恶”、“人类爱”和“道德的自我修养”。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相似文献   

8.
释“瓜子”     
“瓜子”一词,是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常用的方言俗语,其义与通语称白痴为“傻瓜”或“傻子”相同.前人所作的笔记杂著,偶也记述“瓜子”一词,而于词源则语焉不详.如清代黎土宏《仁恕堂笔记》中说.“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则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辞书转引记述此词甚为纷乱,或作“瓜子”,或作“爪子”,或“瓜子”、“爪子”并存而不辨其误,所以本文首先辨正各书引述讹误,然后考释其词源本义.  相似文献   

9.
“既然”与“所以”连用,常被作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看待.比较有代表性的,要算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与此教材配套的《现代汉语习题解答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对二者的连用有明确的解释,如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的“思考与练习”中有一个病句:我们既然决定要修改这本书,所以得赶快研究修改的原则.《提要》是这样解说的:“这个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这句偏句用‘既然’提出依据,正句说明推论出来的结果,故应将正句的.‘所以’改为‘就’,这样关联词语就搭配得当了,表意就明确了.”黄廖两位先生主编的这部教材,发行量大,影响极为深广.我们觉得只允许“既然”与“就”和“因为”与“所以”搭配.不承认“既然”与“所以”也可以配合使用,带有很强的人为性.“就”在结果句中,“所以”也在结果句中,从意义上看不出二者使用上的差异.从语感上来看,很难断定“既然”与“所以”不能一起使用,何况语感常常有个性差异.另外,“既然”不只与“就”搭配,还可与“那”“那么”“当  相似文献   

10.
“重言”是古汉语中连绵词的特殊形式。因为“重言”除了象其它连绵词一样,组成该连绵词的两个字存在着双声、迭韵的关系外,还必须同形。所以重言连绵词是既双声又迭韵且同形。 “重言”在汉语词汇中是很早就出现的双音单纯词,甲骨卜辞和西周钟鼎铭文中巳经出现了它们的用例。但在《诗经》中,使用频率之高是惊人的!笔者曾对《诗经》中的“重言”(注:包括少量迭字在内。笔者认为“重言”与迭字是有区别的,详下文论述,为统计方便,故暂且相混。)进行统计,凡666次,它们的分布是:凤,226次;小雅,234次,大雅,126次;颂,80次。但还必须对其它几个有疑义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从语言形态上来说,分属两种不同形态的语言,汉语属“词根语”、“孤立语”,这种语言的词本身不能显示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它们的形式也不受其它词的约束,在语法手段上讲究语序和虚词.而英语属“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主要语法手段是词的内部屈折,一个构成形态可以表达几种语法意义.“无形态语”是汉语与英语的根本差别,而这种差别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因素上对我们接受、使用英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干扰.一、汉语词的多功能性使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忽视它们的词类.汉语的某一词类往往不只充当某一种句子成分而是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动词“学习”:  相似文献   

12.
“吉金”考     
“吉金”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很常见,是学术界对于商周以来的彝鼎之类古器物的统称。随着古代器物的不断出土和发现,在宋代发展成“吉金学”,各代学者一直在研究。对“吉金”一词本身的含义,多数人认为与“吉礼”有关,并释为“吉祥”之义。但通过古文字和文献的佐证,我们可以认为“吉金”一词中的“吉”应取其本义,即坚固之义。  相似文献   

13.
别称,又叫别名、代称,是汉语中的一种既特殊又普遍的现象。所谓别称,指的是同一个或同一类事物,具有若干不同的名称。汉语中的别称词和本称词(这里指事物原有的通称)严格说来实质上是一种同义词(近义词)的关系。一种事物有本称,又有别称,就象一个人可能有学名,又有别名、绰号一样。然而,我们这里谈“笑”的别称,是从广义的角度上着眼的。它类似于“同义修辞”的“同义表达形式”,不囿于同义词近义词的范畴。同一事物的若干别称所代表的是同一客观对象。  相似文献   

14.
“蒙古”一词之涵义,说法不一,有沙漠说,勇敢说,山名说,王国维均以为无稽。据今人道润梯步研究,“蒙古”一词是由蒙语“长生天”和“炉灶之火”结合而成。长生天的蒙语读音为。炉灶之火的蒙语读音为,表示氏族部落的象征。由于语意和谐律的支配作用,取长生天的,加上炉灶之火,遂演变为“蒙古”。《黑鞑事略》载;蒙古人所为,“无一事不归于天,自鞑主至其民,无不然”。所以道润梯步教授认为“蒙古”一词象征着蒙古是个敬天的民族,而天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所以有长生天之意(见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一P~2)。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语音、词汇、语法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一方面的演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方面。关于语音演变对语法产生的影响,索绪尔在他的《教程》中有所论述。索绪尔认为语音演变对语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导致词的复合结构的消失,即“使过去有助于确定一个词的意义的不同部分变得不能分析:整个词变成了分不开的整体”。也就是说,原来复合结构的词的语素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凝结成为一体,使词不可以进行语素分析,不再是复合结构。他列举了大量的印欧语的例子予以论证,充分说明了这一影响在印欧语中…  相似文献   

16.
沈开木先生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中说: “当一个短语不是主谓短语的时候,一般地说,“不”字的否定范围在“不”字后面,常常是从“不”字后那个词开始,到动词的宾语为止。即是说管到逻辑宾语为止。 “在‘不’字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  相似文献   

17.
“X女”族新词语语源有新造词、新借词、传统词的新含义、方言词的吸收等情况,其中新造词与新借词的现象最突出。新借词中日语借词占很大比重。“x女”族新词语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x女”族固有词语比较,x的音节数量更自由,形式更多样,有很多新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新词语语义更丰富,这一词语模有了更高的能产性。“x女”族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在语用上是一种“从众心理”,也使“女”有了缀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左”与“右”在古汉语中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用法又比较灵活的词。随着应用场合的不同,其涵义也不同。“左”与“右”的本义,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左,手相左助也”。 “右,手口相助也”。可见,它们都有“相助”,“辅佐”之意。然而,纵观古今文章,我们发现,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左”与“右”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追溯根源,这与古人习惯有关。为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20.
“真心”从名词演变为形容词,再从形容词演变为副词,经历了一个由实而虚的语法化历程,其演化路径符合汉语词类系统的降类特征。“真心”虚化为副词的动因有两点:一是形容词义和副词义在语义上的关联性;二是形容词和副词作状语这一句法功能上的一致性。“真心”一词在句法和语义上与典型的语气副词“确实、实在”具有高度相似性,因而将其归入语气副词这个词类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真心”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即主观评价功能和强烈的情感凸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