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课程是体育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是增强我院大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新组建大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系如何建立起具有经济特色、高起点的体育教育体系,关键是要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从2003年9月开始,体育系开始实行了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改革,积极探讨分层次教学的改革.本文通过对我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建设有经济特色的体育发展提出初浅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探索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为目的,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归纳总结法分析2018级新生对于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的看法,研究其实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旨在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法、归纳分析法、访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大学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高校实施俱乐部制课外活动正符合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质,又是俱乐部制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4.
大连理工大学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大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行的新体制——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通过问卷信息的调查方式,反馈了学生对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制与终身体育教育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献资料、归纳分析和实践等研究方法,对高等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制与高校终身体育教育作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在高等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制能进一步完善高校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促使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体育新课标下羽毛球专选课的教学改革设计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在原有教学改革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按照"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选课教学的改革方案.实验证明:重新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具有优良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羽毛球知识、提高羽毛球技能及基本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及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是职教体育教学的最佳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课在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改革措施后,已经初步实现了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锻炼,掌握健身方法的目标,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喜爱上体育课。目前高校体育课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积极推进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充分实现体育课的目标,而不是盲目地取消体育课程实行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工作者同时要加大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力度,掌握好学生健康数据的第一手资料,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性数据,同时也要加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评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通过将学校体育运动队和学生体育社团这两种当前国内高校的主要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课程化,并且将其统一纳入到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统筹发展,从而拓宽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强化了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之间的延续性和互补性,完善了学分制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的构思,实现了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学分制人才培养理念,多途径实现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中,通过课内“俱乐部制”的形式组织教学、分组练习和教学比赛,能够发挥体育骨干核心的作用,相互间形成传、帮、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兰州交通大学实行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在了解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兰州交通大学实行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1)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高校特点。2)兰州交通大学已有的硬件、软件、活件条件,适合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实地考证.并在广东省10个市的40所中小学进行实证考察、实验和调查研究.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研究表明"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理论支撑来自于企业管理中的"目标管理". 它是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设置与学生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中选择与自己基础相当的动作进行学习,最终完成学习目标,符合现代管理学理论,是体育教学理论的创新成果.在教学中以"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以"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可以促进"体育教学计划(教案)"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是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结合中国计量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介绍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计划、实施过程,并通过2年的实验研究,得出: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安全知识与救护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为适应当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进行了契合时代需求的改革,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在教学中突出职业特色,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体育教学。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方法、归纳总结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体现职业特色以及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建立体育课程科学化教学网络,丰富体育课程选修体系以及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等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从人本主义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现代体育教学应注重人本主义的应用,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的特点:(1)心理特点——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2)思想特点——具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关注民主和世界和平;(3)行为特点——平等意识强,追求个性张扬,接受习惯"视觉化"。提出了高校老师的应对策略:(1)以学生的"思想特点为本"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扮演新的体育教师角色,尊重学生的"平等观念",建立新的师生关系;(2)以学生的"思想特点为本"拓宽知识视野——加强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关注学生多元需求,调整个人知识结构,拓展"多元"知识视野;(3)以学生的"行为特点为本"注重多媒体技术的技能培养。以期对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分级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教育教学实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论述建立在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的合理组织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最优化与目标设计理论指导下,针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降和参差不齐的运动水平的实际,创建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平台为目标的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分级教学"的模式,在教学实验和个案研究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科学管理和保障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实现体育教学的"三自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健康"是国家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尤其善用心理教育方法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发展趋势研究——兼谈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高校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终身体育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本文在批判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行俱乐部制的可行性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初步预见高校体育实行俱乐部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潮冲击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面临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阐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指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辅以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影响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学生体育意识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较高的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军队院校体育不仅遵循自身的规律和同时受高校内部因素、军队内部因素的双重制约,也受其它社会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②.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不同,学生体育意识的表现形式虽有择重,但军、地高校学生受此影响的差异不显著。③.社会对军、地院校毕业生需求(分配方案)不同,学生体育意识分别表现出不同的趋向性。④.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不同,造成学生对体育意识的认识和心理体验有层次上的差别,⑤.家庭环境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