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校体育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学校体育环境与学校一切体育活动息息相关,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体育环境的积极功能,降低它的消极影响,科学地创设学校体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各行业竞争力度加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教育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如何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终身体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心,必须坚持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应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重视体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4.
论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担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的改革应围绕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习惯、技能来进行,以便更好地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接轨。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意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在校期间养成的锻炼习惯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及休闲运动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岸政府对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均很重视。大陆对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情况要好于台湾,但学校对学生休闲运动认识不足,组织不力;台湾地区对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及开展情况明显落后于大陆,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较低,但学校、社区及家庭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休闲运动方面均很重视,学生休闲运动明显地走在大陆的前面,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时常会发生安全事故,并引起一系列纠纷,而开发并推广高校体育保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严密的防范措施再加上合适的体育保险险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的后顾之忧,解决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入手,解析了阳光体育内涵,透析其效能,并从学校体育所处社会生态环境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三方,分析了阳光体育推行过程中遭遇到的阻力。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态学观点,提出了确保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要求,即1.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是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2.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3.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是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学校体育改革起步较早,其演进体现出了注重社会需求和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等特征。研究认为,日本的学校体育改革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重视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突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体育培养健全人格;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等。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学校体育改革起步较早,其演进体现出了注重社会需求和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等特征。研究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德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重视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突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体育培养健全人格;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等。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表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呈现一种融合态势 ,大学生余暇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又是对高校体育教育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大学生余暇体育反映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程度 ,对于构建高校体育课内与课外一体化、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有其重要的意义 ,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将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研究中,开辟了体质调研工作的新思路。研究认为: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财政增长的速度,中小学办学经费仍然困难,中小学教育发展缓慢。2)公用体育设施和场地器材的严重匮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体育观念淡漠,是影响陕西省社会体育发展和学生体质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3)学校体育工作没有明确指导思想;领导不重视;体育经费和场地器材缺乏;体育教师队伍培养不能满足新时期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要求;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较低等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学校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哲学基础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代的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结合我国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指出学校体育的“社会化”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当代教育的本质。在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体育深入改革的形势下,学校体育的“社会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如何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 ,仍是学校体育界急需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影响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有诸多因素 ,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体育的突出特点 ,就是要求亲身参加实践———体育锻炼 ;因此 ,在学校体育中 ,坚持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中心环节 ;通过养成教育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具体目标之一 ,是指导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健身方案。  相似文献   

15.
依据全人格教育理论,主要运用文献法对英国公学体育育人的经验进行考析,旨在为我国实现学校体育育人目的以及丰富学校体育理论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公学的体育开展始终坚持“育人至上”的原则和“体魄与人格并重”的指导思想,在注重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同时,更是将人格教育作为其价值取向;公学校园内开展的所有运动项目都经过精挑细选,虽然项目有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参与这些运动项目既可以使学生的体魄得以锤炼,更可以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得以提升;公学人深知多数体育精神的获得离不开体育比赛,因此,他们十分重视体育比赛,通过多如繁星、五花八门的体育比赛来充分挖掘体育的教育功能实为上策;在提升学生学校体育参与方面,公学坚持兴趣与约束共同作用并以约束为主;公学的办学目标旨在培养领袖与社会精英,而体育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推崇体育明星,把运动场上的明星视为最优秀的学生,不仅是对体育与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认为,在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应由"空间封闭型"向"空间开放型"转变,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理念下,倡导终身体育思想,追求长远效益;在管理体制上强化政府管理的同时,适度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实施"政府-社会结合型"管理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应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德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制度进行调查,指出,德国学校教育以整体与开放的大体育观为指引,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政府、学校、俱乐部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共同为青少年的体育事业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指出,应更新观念,以"人本"理念作指导,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和终身体育习惯;进一步完善场馆建设与运行机制;适当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共同促进我国中小学体育健康发展.旨在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与目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学校体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根源,已成为影响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最大障碍。必须从根本上彻底修改或取消现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模式。理想的学校体育应该是在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下,学生们自由选择1~2项活动内容进行重点培养提高,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关系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体质下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开展专项督导,形成学校体育长效机制,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整合社会体育资源,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时期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国内不同阶级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从日本引入了军国民教育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形成了当时我具有中国特点的、以兵操教学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军国民体育。这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正规化进程;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作用,影响了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