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2.
当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关系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性视角解析当代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关系。认为,中国武术、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之间关系是"一体两面";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和心理价值层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武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竞技武术的思维和运作模式逐渐被纳入西方体育模式,使其与传统武术沿着不同的发展理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冲突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严峻的挑战,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面临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挤压,全球化也为中国学习国外体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以中国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通过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冲突进行解析,提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共生的建议,以实现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和谐发展,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新的建议。研究认为:应正确处理武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中华武术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坚持“和而不同”的武术文化发展战略,旨在为中华武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以形成中国武术大发展、大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学理审视,认为冷兵器时代的远去是当代中国武术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的重要前提,全球化发展造成武术文化危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逐步实施给中国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四大教育途径面临不同的发展境况:1)家庭武术教育是一个从历史辉煌中走向衰弱的教育形式;2)社会武术形式多样,影响力巨大,但缺少"育人"色彩;3)馆校武术教育步履维艰;4)普通学校武术教育者、武术学习者和武术教育影响三者之间出现价值失衡。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七点反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它蕴含的深厚的哲理、和谐的价值理念迎合了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主题。以武术、李小龙为中国元素而创作的"CHINA功夫"雕塑亮相世博,宣传了武术,传播了中国文化,塑造了良好的中国形象,也为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世博会上"CHINA功夫"雕塑的文化内涵,以及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障碍,并提出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摘要: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就“搏斗技击”本身而能上升为艺术乃至哲学的层面,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哲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对武术发展的全貌从技、艺、道三层面进行系统阐释。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以“技”为根基,形成攻防搏斗的遁形内隐;中国武术以“艺”为演绎,表达一种艺术的展示和审美的诉求;中国武术以“道”为理想,体悟一种对“天道”的认知和“人道”的践行。通过对三层面的梳理和深究,发现技、艺、道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化技为艺、技艺双修是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内在必然;艺通于道、艺与道合是中国武术精神境界的完美转换;道由技生、技道合一是中国武术本体发展的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它是建立"尚武竞和"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依据,是将武术运动项目竞技的特点和规律(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特点和规律(价值理性),以及制度建设统一起来的战略发展性的研究。竞技武术偏重于"夺取锦标"外延性研究,忽略了武术对人的灵魂,即武术"和谐文化"的研究,这是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建设适应中国武术在世界发展所必需的人本位的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其加以规范,以提升中国武术"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认为:师徒传承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师生教学是竞技武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校武术是武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这两种教学方式所起的作用,有利于在我国武术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能够更有效地使中国武术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2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1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1.
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优秀的武术教育才可能促进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教育同中华武术存在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建国以来我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武术发展的趋势做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武术传播展开研究,运用文化间性的话语逻辑探寻武术传播与间性存在的关联,通过历史爬梳、文化观照、逻辑思考及解析理路“四重维度”的书写范式探讨武术传播的问题、路径及对策。研究认为: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中国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蕴涵着文化间性的初涌,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多元共生文化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引申。本文通过凝视和构建武术传播的文化间性,希冀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近三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各省、地区在竞赛成绩、参加决赛人数、交流队员情况的比较,发现竞技武术在各省、各区域的布局是不一样的,地区间竞技武术有着优势和劣势的差别.这与我国客观存在的竞技体育区域性差异和武术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不无干系.因此应根据资源有效配置原则,使各省、地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竞技武术非均衡发展带动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竞技武术全面、科学、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和相应文化本体的历史演变,武术运动也随之发生了形态及至功能的变化,要融入奥运大家庭,武术改革之路绝对不会平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立足现状,提出了中国武术运动改革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是: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竞赛体系;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依然显得发展缓慢,推动不力,重视不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价武术项目的不确定和难操作性,注重竞赛内容和竞赛结果,忽视厚重的、历史沉淀的武术文化的支撑和渗透。  相似文献   

15.
摘要: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理解整体中国武术文化有着现实的学术积累意义,丰富的区域研究成果对近距离地认识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和“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两种范式的辨析以及“区域武术文化研究”的超越进路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地方武术文化和区域武术文化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混淆。前者只是研究某一固定边界的区域内部的武术文化事项,而后者则是藉由某一区域透视整体性武术文化内在运行机制的一种研究范式。遗憾的是,当前很大一部分以“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为名的成果,实质却是“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应秉承藉由地方性知识达至整体认识的研究理念,在研究实践中,以文化场域为研究对象,从大问题出发,秉持整体观念,以客观中正的态度开展调查,努力探寻区域武术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软实力作用凸显。武术是"中国符号",具有重要软实力价值。基于对"软实力"概念界定的反思,从概念、特征、结构划分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武术软实力的内涵;将武术软实力的作用过程区分为接触感知、好感吸引、参与学习、传承传播四阶段,并对各阶段的作用过程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指出,四阶段作用过程并非一定顺次演变,而更多呈现出相互交织、循环往复的现象,且该现象大多发生在前三阶段之间,如何更好地向第四阶段过渡是当前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认识武术发展中"文化的武术"与"武术的文化"两个重要历史时期,揭示古代中国武术"借助"和"依附"、"融摄"和"涵化"的生存特征及在近代的延续,以及近代以来社会变革与武术的"解构"和"建构"的历史进步,客观认识竞技武术在武术现代化进程中的"异质"和时代性,分析其趋势和发展方向,为创造武术新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信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中国武术传统与现代发展,在"文化多维视野下",表现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理论互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认知转换;"实践"与"后实践"的辩证逻辑关系。武术在传统与现代的角力中寻求变革与转型、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进步中得以延续、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自觉与历史使命中彰显超越,突出体现了传统依然活在武术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练"由简单的"内练"与"外练"之别演变为"招熟-懂劲-神明"的逻辑架构。由此,我们认为,对"招熟"之"精"与"通"的追问需要武术人具有"自省自明"的体认之知;对"懂劲"之"辩"与"证"的追问需要具有"慎之又慎"的度己之知;对"神明"之"敬"与"养"的追问需要具有"诚之又诚"的戒惧之知。三维度之间须臾不可分离,共同建构起了武术之"练"与"慎独"的内在逻辑。从实践智慧来看,武术人唯有做到直觉之知的默会体认与向道而思的逆觉体证,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练"之"道枢",从而达致"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当将语言的运用视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行为和情景变量的折射的时候,就可称之为“话语”。话语的指向是一种事件,一种实践行为,武术传播问题可从话语理论出发进行研究。对此,本文采用文本语境分析法,从话语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武术传播的目标、话语、方式三个维度进行探讨。认为:1)武术传播话语实践目标为:掌握和增强中国武术话语权和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受众认同;2)武术传播话语空间内,武术传播话语内容呈现出:“事实失真”、“未表达武术文化精髓”、“众说纷纭、认同焦虑”的特征;3)武术传播应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坚持武术文化主体性,并积极引导公众表达,提高受众信息识别力,逐步形成武术认同,明确武术传播话语立场;同时,在新媒体语境下,武术传播应借助网络媒体之力,构建独特话语方式,并以继承和借鉴为基础,转换和创新原有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