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体教结合”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新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视不足,训练与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体育系统教育管理水平低,教育资源薄弱;基础教育缺失,后续教育难以补救等问题。“体教结合”的结构包括3个层次,即: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机制结合;体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的结合;运动员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结合。运动员文化教育新体系由基础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组成,新体系强调“体教结合”,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相匹配。  相似文献   

2.
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政策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政策文本,认为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政策经历了国家包办期 (1949—1977 年)、协同转型期 (1978—2000年)、奥运红利期 (2001—2011年)、全面深化期 (2012年至今)4个阶段。从政策演进来看,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政策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协同,由政府单一管理趋于社会共同治理;政策内容从简单安置到注重教育、人力资本等智力手段的长期培训;政策主题不断细化,政策执行、评价体系日益完善。指出,未来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应继续深化社会协同治理,倡导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协同参与,并进一步提升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政策体系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政策过程为研究切入点,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认为影响体育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体育政策问题认定、体育政策文本、政策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工具和执行环境等.为提高体育政策执行效应,应强化对体育政策问题的认定,并出台条款明确、措施完善的政策文本;在具体执行环节,应平衡执行主体的利益博弈,并提高政策执行客体的认知程度;利用相对综合性的政策执行工具,有效降低不同政策执行的冲突,体现共容利益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是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落实者,其政策再制定和政策执行效力关乎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前景并直接影响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政策工具框架,通过对2014年-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地区的8个省(市)出台的96份体育产业政策分析表明:结构失衡影响了地方体育产业政策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效力,具体表现为政策组合上重政府调控、轻市场引导,行政调控中强资源投入、弱信息统计,政策内容上匹配性较低、同质化明显。文章提出地方政府要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培育专业社会组织、落实配套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区域协同政策制定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统计制度、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5.
运动员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前途,更是关乎竞技体育可否持续发展的大事。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回顾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四段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运动员教育保障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并提出四点优化构想:1)制度层面优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2)技术层面优化,提高实际运作效果;3)社会环境优化,创造良好教育环境;4)发展保障优化,服务于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转换。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是推进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回溯发展历程,分析演进特征,审思不足,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研究认为:立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视角,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经历了恢复与重建、调控与完善、拓展与深化三个变迁阶段。其演进脉络呈现出价值定位从模糊到明晰,育人目标仍待全面渗透;文化逻辑从内隐到外显,文化特质尚待充分彰显;载体形式从单一到多元,内容体系亟待有序衔接的特征与不足。以体育学科课程图谱工具为研究方向,未来应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明确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价值定位;完善课程理论建设,重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材编排模式,优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呈现方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案例素材。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历史演进脉络及政府作用机制特征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以重大历史政治节点为界,将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分为二战前、“福利国家”下、“新自由主义理念”下、“第三条道路”下四个不同历史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次,着重分析了新时期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政府作用机制及特征,主要涉及竞技体育政策形成机制及特征、精英运动员培养机制及特征、竞技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及特征、竞技体育资金分配机制及特征。最后则指出了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若干启示,主要包括,顶层设计层面:构建民主、科学、连贯的竞技体育政策决策机制,强化竞技体育政策的绩效考核;人才培养层面:完善教体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国家彩票资金和政府拨款向社会基层竞技体育事业的倾斜,培育社会主体发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公共服务层面:营造面向大众的竞技体育产品及服务供给机制,以高质量的精品系列体育赛事为平台,促使竞技体育发展成果惠及民生。资金分配层面:提高竞技体育财政预算的科学性与激励性,加强竞技体育财政资金分配的监督审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失,违背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压力,限制了运动员智慧的挖掘,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尽完善的运动训练体制是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土壤,计划经济体制下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模式使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乏动力,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两者的目标冲突是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英国政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提升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政策,提升了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有其清晰的演进脉络,并表现出以下特征:坚持青少年体育政策目标与问题导向的相统一,重视对政策的延续与完善;注重体育公共服务的整合,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推动;政策方案遵循量化原则,重视对政策过程的监督与评估;追求体育权利公平的理念,强调对目标群体的全覆盖.英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演进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厘清青少年体育的范畴,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整合部门资源,建立多元主体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制度机制;重视青少年体育政策的量化标准,强化对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增加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体育政策,实现由关注到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出国培训、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以中、法两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两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体制、培养模式、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与场地设施建设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为: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运动员从小能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竞技能力与文化素质均衡发展。此外,法国政府为运动员训练、学习与就业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服务与保障,有效保证了法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法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出国培训、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以中、法两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两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体制、培养模式、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与场地设施建设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为: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运动员从小能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竞技能力与文化素质均衡发展。此外,法国政府为运动员训练、学习与就业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服务与保障,有效保证了法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法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民间体育组织评估经历了从身份认同到规制再到规范治理这三个阶段。从新制度主义与公共政策研究结合的逻辑起点出发,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分析民间体育组织评估政策变迁的适切性。研究得出:当前民间体育组织评估存在氛围尚未形成、评估主体有待培育、评估能力需要提升、评估结果未能有效利用等问题。提出要以完善民间体育组织规范发展的法律环境为基础,加大对民间体育组织评估工作的政策支持;创新民间体育组织评估工作机制,有效发挥登记、年检、培育、评估、执法的叠加效应;积极探索和完善民间体育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是对教育目的机械化、功利化的“革命”.以全人教育理念建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对于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深层次开发运动员人才资源、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以全人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维度,重新审视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并对建立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提出思考和建议.研究发现,我国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基础教育与后续教育缺乏有效衔接、文化教育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建议从确立“全人”价值向度和培养目标、建构“体教融合”的监管体制、增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健全文化教育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重构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人权和健康问题在全球愈演愈烈,优质体育教育(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QPE)政策肩负着推动包容性高质量体育教育发展的使命。自1978年起,QPE政策发展历经“起步萌芽期(1978—2000年)”“内容探索期(2000—2015年)”和“蓬勃发展期(2015—至今)”,凸显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落地的精准性、发展的渐进性和政策之间的耦合性等周期特征,体现出“主线”“双轮”“三维”和“四体”等内容特征。QPE政策的启示:从政策层面上,要坚持政策科学制定与精准落实、推进政策渐进发展与耦合互联;在内容层面上,实现优质体育教育从“全球共识”到“全面落地”;推动体育教育目的从“基本健康”到“终身发展”;激发体育教育参与从“单一主体”到“多方协作”。  相似文献   

15.
面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社会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体育强国及全球化、产业化、政府干预强化等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实施《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在战略目标上应从单纯追求"奥运争光"转向"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竞技体育由"赶超"发展转向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调整项目布局,推动项目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利益关系、创设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发展格局;运动员培养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拓宽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转变竞赛组织模式,充分发挥竞赛多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和训练、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比较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试图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体制的异同来分析两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差异的原因,再对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经验在中国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寻找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博弈是制度变迁的根源所在,而政府主导是中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沿革的逻辑所在。借助新制度经济学梳理、分析与评价中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中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理性思考:重塑政府角色,从责任主体上创新中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顶层设计,从关键技术上创新中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重视文化教育,从实现方式上创新中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立法建设,从动力保障上创新中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是运动员实现职业转换的根本制度保障。基于 J省退役运动员就业状况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嵌入性经典理论框架研究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的实践困境及其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在实践中面临脱离竞技体育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脱嵌”困局,导致退役运动员由训练单位至安置单位的职业转换过程中,在生计保障、文化教育、社会网络等 3个维度产生了结构性断裂。其成因在于退役运动员安置保障的制度设计、责任主体、组织实施、配套政策等存在缺陷。据此提出遵循“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理念、健全多元责任主体体系、注重安置政策效果评价、加强配套政策有序衔接的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运动员保险保障体系运行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我国运动员保险保障体系是以"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基金"、"优秀运动员在役奖学金、助学金"、"国家队老运动员教练员关怀基金"为主体的"三金一保"社会福利补偿式保障结构。体系主要存在法律层次低、保障范围窄,保险品种少、理赔额度小,入学口径窄、文化教育差等问题,建议:加大对体育保险保障的相关立法,推进体育进入特殊职业医疗防治体系的准入,加强对体育保险公司及机构的管理与建设,研发符合体育发展的新险种;扩大运动员进入学校学习的路径与方式等,进一步完善我国运动员保险保障体系,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裁判员与运动员和谐共生对防范体育赛事活动安全风险、促进体育赛事活动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共生理论三要素为逻辑主线,对我国裁判员与运动员共生关系进行研究。认为,裁判员与运动员未能满足期望价值、竞赛共生规范约束效力有限、未能合理分配资源是二者冲突的重要原因。提出,应通过重塑信任机制、树立成就动机、优化共生环境,来强化主体自治;通过完善规则意识、强化道德规范、加强法治建设,来提高约束效力;通过打造交流平台、健全管理制度、畅通申诉渠道,来完善资源分配。旨在促进裁判员与运动员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