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16岁以上城市居民进行了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理分析。调查表明近年来大型体育活动的不断开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城市居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为:1、体育意识方面:大型体育活动对居民的生活影响表现为,居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多,关心中国体育发展的增多。说明在北京奥运会和职业联赛开展之后我省城市居民体育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大型体育活动对居民体育态度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选择喜欢体育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体育价值观念更加科学。2、体育行为方面:近年来大型体育活动的不断开展,男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水平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体育项目的参与程度均高于奥运会之前,项目选择上,倾向选择有氧、强度小、简便、较少与人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慢跑)。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身体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体育与健康意识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行为,当然也就直接影响到他们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加强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培养,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广东省20所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研究,了解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寻求对策。以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SARS对大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以献研究和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对“非典”前后大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经历“非典”之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数理统计、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陕西省 2 0所高校大学体育的形式、内容以及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发现 ,大多数大学生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体育形式 ,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但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还应通过有效的方式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62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均认为,能够激发起自身竞争欲望;2)关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竞争可其个人竞争意识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加趋于认同。这与女生参与体育的动机有关,其动机更多出于健身,而非竞技;3)对于体育活动中形成的竞争意识能否向学业和未来生活中迁移,男生观点均衡,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女生持消极态度者也比男生多。可见女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的竞争意识,在强度和持久度上都逊于男生。  相似文献   

6.
关于体育意识意蕴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意识问题进行了评述,描述了体育意识的概念、组成、结构与分类,探讨了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试图为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理论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康巴藏区藏族大学生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康巴藏区藏族大学生体育意识、参与状况、运动能力以及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在掌握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目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他们兴趣、爱好并能充分体现其民族特点和性格特征的体育活动与教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明了终身体育、校园体育化与体育意识几个概念及相互关系,论述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几个途径,即课堂体育、课外体育及化体育节的教育功能。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分较高,而对应的体育行为却较低;上海市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不密切;体育意识与行为是相互依赖的,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体育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体育行为的能动性,上海市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普遍处于一种较浅的认识程度;上海市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不仅受体育意识的影响,还受环境和意向的影响。这便于更深入研究提高全国高校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工体育主体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职工体育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过渡,突出了培养职工体育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市场经济为这种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要充分注意到职工人口体育化过程中促进环节间转化的各种中介,即通过体育功能的教育使健康观转化为体育意识;通过体育技能知识的教育使体育意识物化为体育行为;通过体育评定标准的实施使体育行为呈现出清晰可见的体育结果,这些结果又反过来去修正体育行为、强化体育意识、完善健康观念,形成一种自我循环的机制,使职工体育人口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少儿阶段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应引导少儿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少儿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营造积极氛围,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出发,分析发达国家体育生活化价值观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探讨学校体育生活化实施路径的“四个渗透”,提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健康意识、良好生活方式及锻炼习惯的形成,促进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教育对农民体育意识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体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体育意识淡薄,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校教育对农村体育的忽视。文章从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人手,剖析了导致农民意识淡薄的学校体育教育根源,提出利用学校体育教育,包括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提高农民体育意识的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改革出现的新事物,高校实施以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树立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连续性,切实可行地帮助大学生选择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化正向着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和推进,也包括体育教学.在分析现代化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现代化的本质是强化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主性、自我性、创造性.进而根据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体育教学的改革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加快体育教材建设的步伐;加大教学方法开发的力度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体育创造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结构不适应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需要及体育教师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主导意识不明确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课外体育活动中场地、器材不足,缺乏科学指导等原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创造力培养途径,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建议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使之掌握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营造促进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情境,改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创造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师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缘于新课程改革。论述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释义和意义,认为:体育教师是影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关键,进而从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加以讨论,并提出提高两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行为上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为实现这一目的 ,对现有的体育模式提出了几点需要重视和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精神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体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在确定人文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并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和认知有机结合,二是知识和行为有机结合,三是做人与培养人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时值我国施行《全民健身计划》之际,高校体育工作应该如何摆正位置?章通过对体育课程建设和体育拓展的分析,提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