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哲学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为研究对象,其文化精髓是生存中心论。它在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情怀;提出公平性、全球整体性、可持续性、多维协调性和需求性的五大基本原则。后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是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为人们观察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快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价值,在于通过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思维的解疑而使人快乐。当代哲学由于遗忘了这一使命,因而冷落了受众,遭遇到困境。快乐哲学,要求以人类现实生活为对象,面对人的精神矛盾而建构人的生活方向,通过表达方式的革新,开拓哲学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通道,从哲学家自身角度而言,确立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观念,承担理论创造和理论传播的双重角色,自觉地与接受者展开理性对话,是快乐哲学产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数学语言与哲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一方面,数学语言发展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哲学提供研究内容与证据。另一方面,哲学作为世界观,它又为数学语言提供指导思想,哲学作为方法论,也为数学语言发展提供认识与探索工具。数学语言的哲学认知水平有助于人提升其道德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哲学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普遍发展,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发展理念,都把目光投向人。生存与发展是密切相关,当把发展当作目标时,发展的异化物就反过来制约人的生存。“传统的工业明的发展观”。应被“可持续发展观”所取代,“循环经济”的建立具有非常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地包含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传统儒学的有关理念对现代哲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哲学视域下,人的认识活动揭示的是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信息关系,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信息自在”活动是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基础,从“信息自为”走向“信息再生”是人的认识活动发展的基本路径。立足信息哲学的研究视野,深入分析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对于促进信息化时代语境下的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集体逐步提高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采取了突出研究重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创新立项方式,增加投资力度,完善奖励制度等措施,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解决了瓶颈问题。同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一元化指导思想,坚持研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问题,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大力发展义叉学科,从而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体育哲学的角度对体育中所包含的一些基本关系(表现为认识中的范畴)进行了探讨。在笔者看来,这些关系至少应包括人天关系、身心关系、生死关系、动静关系以及自我与超越的关系等。对这些蕴含在体育中的基本关系、范畴的认识是体育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名言之域作为哲学论辩的重要对象 ,很早已进入中国哲学的论域。历史地看 ,中国哲学在从认识论之维考察名言与存在的关系的同时 ,也对其中涉及的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作了多方面的思与辨。语言作为人把握世界及“在”世的方式 ,既以人自身的存在为根据 ,又内在于人的存在过程。以独语、对话为形式 ,语言不仅在个体之维影响着自我的存在过程及精神世界的形成 ,而且在类的层面上构成了主体间交往和共在、实践过程及生活世界的建构所以可能的前提。中国哲学在上述方面的看法 ,对深入地把握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提供了历史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从认识的内容与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同态对应关系角度来看,与物质世界系统层次结构相对应地必然形成人类认识系统的层次结构。而哲学之所以能够指导具体学科的研究,在于它们之间固有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即作为一般的哲学和作为特殊的具体学科之间不是横向的并列关系,而是认识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而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功能的不同,进而也就决定了它们之间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理性积淀和内在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而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亦无机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在历史上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即立足现实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辩证思维方式解决人与世界之关系问题;探讨社会人生以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表现,哲学研究专家们并不仅仅是利用多种方式阐释世界,而是重点在于改造世界,其中蕴藏着实践性、反思性、自由性、主体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受教对象在实际成长过程中同样是以其受教对象为核心的主观能动实践的过程。教育者们应基于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以马克思哲学理念来提炼及整合受教对象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理想目标等,并将其转化成当代学生群体的自觉行为,以此来推动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到20世纪间,诞生了无数璀璨的哲学意识。其中,巴赫金批判了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唯物理性主义哲学,把负责任道德主体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看待,其研究对象主要为统一而唯一存在的事件,将事物的实际行动、行为作为道德哲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提倡个体通过负责任道德主体哲学的行为规范参与到生活中,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方方面面里积极体现自己的"位置",重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主张积极对话和沟通,要求在多元化、多形式的话语交流和丰富的主体精神世界当中,做到道德哲学色彩体现。  相似文献   

13.
哲学只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功能。《大众哲学》引起的强烈反响,充分显示了哲学的精神魅力,它以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表述形式,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使之成为人民大众能够掌握的思想武器。它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探讨哲学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时期,人们将哲学称为爱智慧,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强调存在的整一性,追问人当下"此在"的意义,受此影响,当代美学将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希腊哲学以追问存在性为根本问题,提出四因说,后来因过分重视"形式因",忽视了"质料因"的潜能,将美学抛向抽象概念的王国。海德格尔以追寻存在来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形式与质料合一的现实事物中去感知和领会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一个从肯定哲学到否定哲学、从站在“哲学基地”上思考问题到离开“哲学基地”走向实证科学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以“反哲学”即实证科学的立场实现了哲学观的根本变革,从而终结了“全部哲学”。马克思“终结哲学”的真实含义是:反对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把它们包罗在内的科学的科学”,仅仅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反对从任何原则出发来解决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主张从现实出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足点;它的世界观是把现实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它的社会历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的认识论、价值观是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今天,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伟大事业中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哲学界有些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中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致力于“实践哲学”体系的创新。作者认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大厦,完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用实践来构建整个哲学大厦。现在出的几部流通全国的哲学教科书,如果说是要建构“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哲学规律来认识事物,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与逻辑能力,启迪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运用于射击项目制胜规律的认识中,用辩证唯物观点分析射击项目运动中的技术与心理、训练与比赛、稳与准的关系,为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射击项目制胜规律,提供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教育哲学是动态发展的,因其关涉"人"这个有血有内的生命体,又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哲学要在宽广的视野中寻求发展的动力,这样才能更有魅力;教育哲学给人性指引航向,从人的内心深处给人以召唤,让现代人在心底有真、善、美生存的空间;教育哲学是在生活中萌生的,生活给予了它生存的养料和动力,为此,教育哲学必须反照、关注生活,使生活简单、朴实.  相似文献   

20.
“后语言哲学”是相对国外语言哲学研究,针对我国外语界语言哲学研究未来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近年来,语言哲学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外语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转换研究视角,立足中国实际,注入中国元素,达到新的研究范式的转变,主要包括后语言哲学研究目的的转换、研究内容的转换、研究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的转换等,以开创语言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