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之沧 《体育与科学》2011,32(4):10-13,88
青奥会作为新生事物,是对现行奥运会模式的发展和补充,也预示着世界性体育战略的变革和延异。对此中国体育应该借鉴古希腊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正视2000多年来,体育运动发生的职业化、政治化、工具化、功利化、经济化、外在化、技术化、非自然化、非肉体化、去魅化、非民众性和举国体制化等现象的变化和异化。在正视健康、美丽、友爱和创新四大主题的基础上,中国体育应向青少年学生、白领阶级和平民百姓转移;祛除体育运动中的功利化、实用化、政治化和狭隘民族主义,转向对身体的训练、锻炼、培育和养护;对体育运动的观赏、愉悦、审美和普及;倡扬体育运动的市场化,个体化和自由化;去除异化,解放身体,塑造和建构自我。  相似文献   

2.
论身体活动的异化和分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运用生物进化理论,通过对人类本能的身体活动现象的研究,论证了身体活动随社会发展不断异化、分离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并提出了体育源于劳动异化的新观点。又运用异化理论,论证了非劳动属性身体活动的社会化发展,进而提出体育概念动态发展学说,并通过对体育发展历史的研究,找出了娱乐竞技从体育中异化、分离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3.
身体社会化是儒家身体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使得中国古代体育具有较强地防御过度异化的能力.中国现代竞技体育同样具有西方竞技体育异化的某些特征,但两者绝不等同.照搬西方异化论,不但不能阻止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的过度异化,而且还会走不少弯路.解决中国现代竞技体育过度异化需要引入儒家身体社会化理论,以弥补西方异化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性别和体育运动对艺、体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采用多向度自我身体关系问卷对广东省五所高校的6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意象状况好于艺术专业大学生;②男大学生身体意象比女大学生身体意象更积极乐观;③体育运动对身体意象有积极影响作用;④性别和体育运动对身体意象具有交互效应;⑤性别和体育运动对艺体大学生身体意象具有主效应,同时具有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5.
从身心关系角度,回顾体育运动与身体活动的历史关联,用现象学身体观分析目前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体育活动产生的错误认识。认为:当代思想中对身体的再认识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但应防止其本质特征的消解;体育的本质在于对生活的意义,而非身体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7,(3):21-26
身体的历史无疑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人类伊始,当然要以身体为本。而自奴隶社会起,奴隶的身体就异化为牛马不如的工具。从此,身体便开始受到至上性精神的控制。直到19世纪倍受凌辱的身体才开始觉醒,逐渐将"解构主体、解放身体、以身体为准绳、进到生命之心"的呐喊变成令人惊异的思想和行动。今天,伴随人类身体观念的巨大转变,已在全世界掀起呵护和提升身体地位的热潮,使愈来愈多的人既激烈反对伤害身体的战争和各类暴力,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投身体育事业,仰慕体育英雄,践行体育人生,并将美化身体、美化心灵、美化人格升达为体育之魂,掀开用身体之美来撰写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蹦床与技巧》2000,(1):13-19
苏联体育运动。体育的概念。体育和运动——社会主义化的一部分。体育与运动对增进健康,良好的身体发育和准备劳动与卫国,共产主义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4,(2):88-91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现代传媒对女性运动员的性别角色和身体形象构建为研究对象,对现代传媒影响下女性运动员身体的异化和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性化与性感特征是现代传媒的娱乐主导倾向;在其影响下女性运动员的身体呈现"工具化"、"符号化"和"扭曲化"的多元异化发展趋势;现代女子竞技项目呈现性感化发展趋向;在男权文化的影响下女性运动员的身体扮演着客体化与边缘化的角色,呈现明显的符号化特征;男权文化的控制、价值需求、经济利益、工具化和功用化(功用性美丽和功用性色情)等因素的多元驱使是造成女性运动员身体异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9.
论体育运动     
长期以来,"体育亦体育运动"的认识观点,使体育运动失去了其独立研究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概念、由来、组成、属性的阐述,进而阐明体育运动与身体运动、竞技运动、体娱运动等运动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从而进一步发挥体育运动在运动健身过程中的作用。运动文化体育手段化是学校体育教材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的启用与研究成果,将是打破学校体育教材竞技化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充实学校体育教材、完善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身体是福柯研究的一大领域,对身体为载体的体育运动研究中,借助了福柯概念系统。福柯视角下,体育运动过程中包含权力关系转移,在体育的话语结构下,所表现出的身体形态以及权力结构。本文通过简述福柯身体研究,呈现福柯思想对体育社会学思想的启发,话语建构下的体育运动,健身考古学的研究,以及西方体育研究者运用福柯思想的研究的相关研究,旨在呈现福柯身体研究的思想对体育社会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对哈尔滨2009大冬会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赵宁 《冰雪运动》2008,30(4):65-68
论述国际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培训的历程,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工作,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内容,提高奥运会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岗位意识和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控制志愿者培训的成本是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的宝贵经验。提出哈尔滨大冬会志愿者培训应借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从组建培训的教师队伍、建立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将绩效管理与志愿者的激励管理相结合、制定适宜的大冬会志愿者培训计划与内容等几个方面,控制大冬会的培训的成本,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培养志愿者应对意外事件能力,全面提高大冬会志愿者培训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缪佳 《体育科研》2012,33(6):1-6
从对上海运动员(包括引进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的分析,总结上海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奖牌及参加人数最多的游泳项目的发展特点,提出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应该以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既有国际影响力、又能成为未来社会栋梁的新型运动员。并探析上海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奥运会为主要发展目标,在提高上海体育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辐射、引领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发展提出了三个批判性问题: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西方化是最大的不公正;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性带给人终身的痛;奥林匹克运动的商业化运作给奥运会的公平、公正、合理等思想体系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14.
抓住北京奥运契机促进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运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严密规范的制度体系,使北京奥运会不但形成法治奥运模式,也必将促进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本文从奥运与法治的内在契合要求、奥运的人权主张、北京奥运造就的体育格局、北京奥运的系统化运作、奥运会的纠纷处理机制、奥运文化的传播等方面,阐述了对促进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多方面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子冰壶项目冲击2010年冬奥会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3,他引:1  
谭伟东  李雪芹  王冰玉 《冰雪运动》2007,29(3):35-39,42
为使中国女子冰壶项目顺利冲击2010年冬奥会,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中国冰壶在国际比赛中的竞争能力进行分析,肯定目前我国女子冰壶队拥有良好的技、战术水平等优势,指出其心理成熟度不够、综合素质差和训练环境、设施不够完善等不足,认为中国女子冰壶队实施针对性训练后具有在2010年冬奥会上取得佳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始之后,奥运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也拉开帷幕,在短期内使不同行业的志愿者达到奥运会服务工作的标准,运用最合适的方式全面提高志愿者的整体素质,是作为管理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志愿者的非智力因素培训出发,分别从奥运志愿者的性格、情感、意志、动机及兴趣等方面入手,从引导性培训、基础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的层面上,全面提升培训者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和平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渴望和平的呼声中诞生并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得到升华。得到更多国家的参与。80年代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运动,越来越成为发展经济、保卫和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采用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诠释“科技奥运”理念的内涵,阐述奥林匹克运动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以及现代科技进步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推动作用,推演现代奥运会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奥运实力分析数据库的研制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成绩统计十综合评估、定量十定性的方法,以最新最真实的资料对各国各项实际实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论证各国奥运实力情况,为领导决策和运动队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In 1951, Buenos Aires hosted the inaugural Pan-American Games. On February 25 of that year, a Greek athlete carried a flame flown specially from his country onto the stadium where the event’s opening ceremonies took place and lit the cauldron. The uncertain character of the Greek flame transported to Buenos Aires alarmed many in Olympic circles. Confused and concerned,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investigated the matter, which led to a rapid succession of policy changes seeking to regulate the use of flames in regional games. The flame flown from Greece to Buenos Aires for the 1951 Pan-American Games sparked an intense debate about the status of the Olympic flame. The IOC’s recogni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Olympic flame ritual and its preoccupation with protecting it along with other Olympic symbols and terminology reveal the contours of the organization’s ideology in this era and its relations with associated entities. The flame debate also illuminates the push by Pan-American Games’ officials for autonomy. Clearly, Olympic officials recognized early in the 1950s that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Olympic flame ritual required regulation if the IOC was to ensure control of this and its other symbolic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