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中日竞技体育的成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历届奥运会和亚运会上的成绩,看日本竞技体育的大滑坡(见表1、表2)。从23届奥运会以来和第7-13届亚运会看中国竞技体育的兴起(见表3、表4)。二、中日竞技体育发展的政治基础从中日竞技体育发展史上看,两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政治基础有几点相同之处。第一,中日两国都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群众体育,增强青少年的体质。第二,中日两国都是从1956年以后确立振兴竞技体育的方针,尽管日本在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上就实现了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第三,…  相似文献   

2.
"阴盛阳衰"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一种独特现象,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运动以发展快、项目多、实力强、潜力大的特点优于男子的发展.分析"阴盛阳衰"现象形成的诸因素,有利于女子竞技体育成绩的保持和发展,并能为男子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0 前言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竞技体育.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科学化发展的进程,那么,竞技体育的科学化发展也是现代竞技体育的最主要特征之一.科学化发展的进程在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训练方法的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科研的蓬勃开展以及运动训练科学的产生等几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我国竞技体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新突破,成绩的获得主要得益于竞技体育良好的动力机制。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保障机制、服务机制和支持机制。其中举国体制和奥运战略为竞技体育提供制度保障;和平崛起、综合国力和和谐社会为竞技体育提供外界服务;经济、文化和教育为竞技体育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5.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涵及历史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通过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基本概念的梳理。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成绩及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阶段,并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计划经济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颁布对新时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迈向体育强国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更好地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相关要求。研究认为迈向体育强国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竞技成绩下滑、运动项目的结构性缺陷、创新驱动不足、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后备人才萎缩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构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体制、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面推进竞赛体制改革、改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强化奥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大力弘扬竞技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全运会上湖北省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运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总结出影响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权重,提出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应对策,试图为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卢玲 《体育科研》2012,33(4):48-50,72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新中国女性竞技运动成绩的发展轨迹。根据新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本研究主要从4个不同时期对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女性竞技体育成绩的获得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条件下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运用文献法、统计法,调查法,对福建省参加历届全国运动会的成绩进行对比、总结;对福建省竞技体育现状分析。通过认真研究,确定了福建省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确定了影响福建省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福建省竞技体育夺冠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及实施对策建议,为福建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浅析竞技体育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竞技体育是一项协同运动竞技体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竞技体育的宗旨是为了充分挖掘人体的最大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技术、技能和战术,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取得竞争的优胜。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向竞技体育领域的不断渗透,在竞技运动...  相似文献   

11.
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之分,只是体育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不同而已。后奥运时代,"体育强国"把提高全民体育素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价值加以实施。不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公民的思想意识进步的社会基础,还是从竞技体育发展积累的经验来看,把提高全民体育素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价值选择具有现实可能性。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体育强国的首要价值选择;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是体育强国的中心价值选择;提升体育文化发展水平是体育强国的基础价值选择;提升体育社会化水平是体育强国的重点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竞技体育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竞技体育发展的隐性指标为视角,探析体育强国建设路径,指出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应充分利用建立邦交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推广我国的成功经验,宣传"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以点带面、层层渗透,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竞技体育项目的拓展上,可将奥运弱势项目分散到各省市,利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优势,打造和形成具有各省市地方特色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对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结合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发展态势,对世界竞技体育的格局变化和发展走向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总结和阐述伦敦奥运周期面临的新机遇,旨在为我国2012年伦敦奥运会备战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奥运健儿继续创造辉煌及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竞技体育中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竞技体育作为当前世界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熔融了大量民族主义色彩,成为民族情绪表达与宣泄的重要舞台。各国为了提高民族情感与凝聚力往往会注重发展竞技体育,从这个意义上讲,竞技体育今天的繁荣与民族主义的助力作用无疑有着高度相关性。当然,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感则会对体育和民族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民族分裂主义也会借助体育这一载体分裂国家。因此应该正视体育中的民族主义思潮,要正确引导,使之在一定限度内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以及备战伦敦奥运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对我国体育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的科学定位,是对竞技体育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理念、实施机制再次革新与重估的导航.在这种背景下,竞技体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实施机制上应该继续保持并提高发展水平,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走体育科技创新之路,加快融入国际体育社会和世界体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目标与现实脱节、运动竞赛次数太少、项目发展无序、制约高校办队的竞训体制、缺乏规划和训练质量评价系、科研潜力不能有效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改革运作机制、引入市场机制、试办俱乐部制的高校办队模式、合理规划运动项目发展布局、积极拓宽招生渠道、缩短竞赛周期、改革参赛办法、建立训练质量评价体系和定期评价制度、加强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单位的合作等积极的应对措施,旨在保证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奥运会对承办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绍艳  杨风华 《体育学刊》2006,13(4):119-121
奥运会举办国的奥运会竞技实力排名都有所提升,代表最高水平的奥运争夺金牌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特别是竞技实力起点较低的国家增长幅度最大。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上与澳大利亚较为相似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在竞技实力上稍高于澳大利亚,竞技体育整体水平逐渐接近美国。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水平最高的国家当属美国。有效的人才培养体制是美国竞技体育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任何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植根于某种教育理念或化价值观。正是由于自由教育理念与职业体育价值观的长期互动与融合,才形成了当今独具美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本国化传统与体育价值取向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不要盲目攀比或简单复制。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竞技体育人才流失的现象及其根源进行分析,以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流失现象的主要特点是项目集中、流向稳定、逐步增加、竞技水平突出、性别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际体育组织规则允许、国外优厚待遇和福利诱惑、国内竞争环境激烈、体制的弊端、"援外计划"与"养狼计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