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运动性猝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在体育场上发生的一系列运动性猝死事件震撼了国际体坛,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运动性猝死的大量文献后发现,猝死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30岁以下为高峰,死亡原因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脑源性猝死在运动也时有发生.针对我国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原  郝英  朱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51-653,656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和体育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它给开展体育运动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依据运动猝死的定义,对华中地区收集的38例运动猝死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猝死者平均年龄28.8±16.7岁,年龄范围13~72岁,其中30岁以下21例.猝死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死亡原因以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脑源性猝死在运动中时有发生.文章分析了运动猝死发生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规律,对我国2000年到2007年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案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运动猝死案例103例,涉及23个省(市).调查发现,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具有以下规律:男性运动猝死人群明显高于女性;运动猝死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和50岁年龄段为主,呈典型"马鞍型",主要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运动猝死项目主要为跑步、足球、篮球等项目,项目猝死的危险性与运动强度和量有关,通常高强度、大运动量、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猝死风险较高.我国大众健身人群一天中运动猝死发生高峰是早晨;一年中运动猝死高峰月份为3月和11月,其次是7月.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病因以心源性猝死最多,其次是脑源性猝死.根据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规律,提出了今后运动猝死预防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位不到加岁的大学生倒在了半程;2004年11月23日上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一名大学生猝死在体育课上;2004年12月1日上午,辽宁省抚顺市一名高一男生在学校操场跑步时突然倒地,昏迷不醒,被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近年来学生在运动中猝死的事情屡有发生,其中主要为心脏性猝死,其原因是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疾病所致。  相似文献   

5.
程杰  李效凯 《体育教学》2008,(11):12-13
即刻死,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尽管目前对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时间范围尚无统一的界定,时间由30秒到24小时不等,其特征为:猝死过程自发;意外发生;进展迅速。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胡扬  包大鹏 《体育科学》2006,26(8):96-96
在非外伤运动性猝死,尤其是在青少年运动员中,遗传性心源性猝死所占比例超过90%。“长QT综合症”(prolonged QT syndromes,LQTS)和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最常见的两个因素。由于上述疾病缺乏明显的临床征兆,往往是以晕厥和猝死作为首发的临床症状。因此,通常的体格检查和物理检查甚至包括一些精细的实验室检查都很难诊断出来。早期诊断对于该病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运动性心源猝死的预诊断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分析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认为,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和器质性异常;过度疲劳和超负荷运动;缺乏锻炼体力不足;特殊的运动心理等.根据目前预防运动性猝死研究的进展以及对运动性猝死高危群体的预防教育与监督管理,提出应及早识别可能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对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要建立运动前的"互动告知"制度;要掌握特殊的运动保健知识;要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医务监督;要普及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6,(3):44-49
(1)背景:与运动有关的心源性猝死(猝死大致分三类,心源性、脑源性和其它,这里一般指心源性运动猝死。下同),不仅经常发生在高水平运动员身上,还频见于非高水平体育竞赛参与者群体。2012年5月,本研究在德国开展,通过对全国范围内运动猝死事件的调查,来分析其主要诱因。(2)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通过网络平台搜集、记录并分析案例,并辅以15家法医机构和媒体监测到的案例作为补充。在本研究中,运动相关心源性猝死被界定为:在参与体育运动期间或停止后1小时内出现的死亡(无论复苏成功与否)。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级别赛事中不同水平的运动员,以及日常体育锻炼参与者。(3)结果:经过30个月的观察,本研究搜集并分析了144个运动猝死样本(平均年龄46.816.2岁)。研究发现,德国运动猝死的总体发病率为每年每百万人1.2至1.5例,其中97%为男性。大多数猝死出现在非高水平体育比赛赛场。足球和跑步是事故发生最多的体育项目。年龄在三十五岁及以下的所有猝死案例中,心肌炎是最常见诱因。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上的的体育参与者猝死中,冠状动脉疾病是主要诱因,也有少量心肌病导致的运动猝死被发现。(4)结论:在德国,运动猝死最大的比例出现于"参与非高水平体育比赛或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中年男性"群体。欧洲各国运动猝死的主要诱因有所不同。本研究揭示了对参与者进行心脏筛查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非高水平体育竞赛项目开赛之前,应筛查并确认青少年参与者是否患有心肌炎。  相似文献   

9.
老年体育活动中猝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士云 《体育与科学》2001,22(4):47-49,52
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对北京,黑龙江和新疆等16个省市区的老年体育活动中的猝死情况进行回顾性的调查.结果显示29例老年体育活动中猝死者的年龄范围在61-78岁,平均年龄6657±4.34岁.男性21例(72.41%),女性8例(27.86%).其中脑源性猝死最为多见共17例(5862%),心源性猝死11例(37.93),其它原因猝死的1例(3.45%).最常见的体育活17动内容有棋类、长跑和网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讨论有关预防和减少老年人体育活动中猝死的对策,以提高医务监督的质量,促进老年体育锻炼者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所谓运动性猝死,是指运动员或者体育活动参加者在运动过程中或者在运动后24小时内无法用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突然死亡.尽管发生在赛场上的职业运动员猝死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生,能够获得有效抢救的机会很少,往往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运动性猝死必须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部分高校为防止运动性猝死事件的发生而取消长跑运动是否合理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分类、及分布特点的研究,发现运动性猝死的人群涉及范围广,其中大学生猝死率显著增高。针对运动猝死的案例,作者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从运动生理学角度阐述长期坚持长跑运动会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呼吁高校不能因噎废食而取消长跑运动,建议高校建立有效合理的预防机制,从根本上预防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低,进展迅速,其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多发在30~60岁,男性多于女性,运动性猝死大多为心源性猝死和脑性猝死,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对运动性猝死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动猝死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某些优秀运动员的猝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给竞技运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着重分析了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主要病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运动猝死是近年来高校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运动性猝死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探讨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原因及其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对于我国马拉松赛事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逻辑法在对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的动因进行解析与对WSR系统方法论特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提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其中,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以零风险管理、让人民共享健康福祉为目标导向,以营造良好的马拉松文化底蕴为根基,采用PDCA范式对影响马拉松猝死“物理-事理-人理”风险因素进行全面防范、闭环管理。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以建立健全马拉松赛事运行机制、完善马拉松猝死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马拉松猝死风险应对机制与优化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协同机制为主要抓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共同体,实现全风险、全要素、全主体、全过程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老大难",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地曾出现在体测、运动会、马拉松中晕倒甚至猝死事件,这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小的考验。带着因涉跑引起猝死的疑问,通过猝死案例分析,探究高校大学生猝死的病理学的非运动成因。研究认为:涉跑猝死的主因是先天性生理疾病,运动不是引发猝死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预防运动猝死的"堵疏结合"的医学监控策略和体医融合防卫机制构建方法。建议通过入校时医学筛查、跑前医学检查、跑中医学观察、猝死现场急救、跑后跟踪复查降低猝死风险;建立宿舍、运动场地、运动项目的全覆盖的心脏复苏志愿队伍,实施"黄金8分钟"内的急救生存链;建立学生、学校、政府、社会四方体育运动分级分类保险制度,从风险转移和人道主义援助进行关怀;建立涉跑猝死、猝死、非正常死亡的数据库,开展非正常死亡人员的病理学研究;建立全生命周期医学监控和健康安全宣传教育,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体医融合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17.
对于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而言,运动性猝死是近年来运动场上接连发生的意外事故之一,也是运动医学领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病原因与及预防措施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运动员或体育爱好者参与运动时预防发生运动性意外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review is based on the BASES position stand on “Genetic Research and Testing in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 Our aims are first to introduce the reader to research in sport and exercise genetics and then to highlight ethical problems arising from such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s. Sport and exercise genetics research in the form of transgenic animal and human association studies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exercise physiology and there is potential for major new discoveries. Researchers starting out in this field will have to ensure an appropriate study design to avoid, for example, statistically underpowered studies. Ethical concerns arise more from the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research than from the research itself, which is assessed by ethical committees. Possible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research are genetic performance tests or genetic tests to screen, for example, for increased risk of sudden death during sport. The concerns are that genetic performance testing could be performed on embryos and could be used to select embryos for transplantation or abortion. Screening for risk of sudden death may reduce deaths during sporting events but those that receive a positive diagnosis may suffer sever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Equally, it will be almost impossible to keep a positive diagnosis confidential if the individual tested is an elite athlete.  相似文献   

19.
运动和不当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当运动的恶果并非运动之过。不科学的运动方式,使运动者身体关键部位损伤,是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对海曼、朱刚、库珀的一位崇拜者等人的猝死以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3例猝死的分析表明,这些不幸都是可以避免的。“天年”学说和海弗里克理论未能正确表述人类衰老与寿命极限,“运动使体温升高并缩短寿命”的推测并无事实根据,“人体冷冻延长寿命”只是面临诸多难题的初步设想而不是现实,这些都不能用于科学论证。王嘉鹏、彭水林和北京玉渊潭公园抗癌乐园的动人事迹,展示了康复运动对社会的重要贡献。洪昭光的鹿与狼的故事从生存环境的角度来看是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