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范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平时锻炼时的保健意识淡漠,分析影响女大学生月经不调、痛经的因素和对策,帮助女生建立良好的生理保健意识;方法:对长春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下设四个二级分院女生的问卷调查和交谈,得出相应数据;结果:情绪因素、生理保健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膳食结构是否合理等都是影响月经是否正常的主要因素;结论:只有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强生理保健知识的教育,才能保障女大学生安全地度过经期,从而维持身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江西地区9所大学1000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保健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尤其对营养保健、保健常识掌握较好,但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能力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影响毕业生掌握保健技能的主要因素为:学习体育保健的态度消极;实践机会少;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低等。  相似文献   

3.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高校体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校体育现状  1.大学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贫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笔者通过对河南财经学院10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反映,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高等院校经常有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的讲座,可从来没有体育卫生、保健等理论知识方面的讲座。他们希望每学期举办有关体育知识方面的讲座,比如:奥运知识、运动保健、竞赛规则以及常见病的体育疗法,每年举办一次有关体育知识方面的竞赛等。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体育健身咨询服务的窗口,让学生能随时了解到体育健身和身体锻炼的方法以及体育发展的新动态。  2.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进…  相似文献   

4.
选取50名大学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考察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影响其参与锻炼的行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两个维度;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省部份高校大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和能力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省普通高校学生获取体育保健知识的途径少,缺乏体育保健知识和能力,造成运动损伤量大。指出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在体育保健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女大学生体育心理和行为进行调研分析.结论:女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共性;大多数女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积极;健康、娱乐和减肥是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表现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上明显不足,在体育行为上表现出与态度的不一致性,不良的外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其行为弱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从大学生饮食和锻炼看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深化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调查了大学生饮食与锻炼情况,发现大学生饮食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方面,如饮食偏精细,蛋白质摄入量过少,部分学生谷类等碳水合化物摄入量不足,参加体育锻炼方面表现为锻炼时间少,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锻炼习惯,锻炼方式单一,相关体育保健知识匮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竞技运动项目向保健运动项目转化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营养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师范类和综合性院校大一至大三男女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营养健康知识和饮食行为总体表现尚可,近半数学生具有荤素营养搭配的饮食观念及习惯,饮食较有规律,对营养素的态度及行为较正确。但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如主食摄入量过少、不重视早餐、挑食、膳食不平衡等,这与营养知识缺乏和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关。建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营养教育内容,鼓励大学生多渠道获取营养知识和提高健康认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对师范院校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养生信息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开展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提供背景资料。方法: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养生信息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体育专业大学生更注重体育锻炼的养生价值,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不同年级及性别的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差异。结论:大学生对健康养生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较大片面性和不均衡性,尤其对传统中医养生方面的信息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10.
王玉秀  颜军  黄滨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5):109-114,127
研究以伤残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调适性体育教学与传统的保健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应用的不同效果。通过现场教学及心理测量的方法对104名伤残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对以上各因子的促进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教学方法和测量时间因子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和体育锻炼态度的大部分因子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教学方法和测试时间因子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  相似文献   

11.
传统体育保健课是为那些身患慢性疾病和某种原因不能参加普通体育课学习的学生而设置的特种形式的体育课。随着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体育保健知识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必备的一项知识。针对大学生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研究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并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了体育保健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对789名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待体育博彩态度和五因素人格特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性别、专业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体育博彩态度特征,初步探讨了博彩态度与人格特征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博彩的认知较为理智,情感趋于正向和积极,对体育博彩的行为趋于回避;体育博彩态度在专业、购买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和消费水平的大学生博彩态度无显著差异;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体育博彩态度差异显著,说明人格与博彩态度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本文以1002名在沈阳市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女生总体比例明显低于男生。此外,无论男女生,除主观标准外,其它各维度与体育生活方式均显著相关;其中,目标态度、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意向对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较显著。提示,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是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93年起,沿海城市中小学体育课增加了体育保健知识课,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新的内容,对此,体育教师除了对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外,还应根据体育保健课的特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准备,以上好体育保健课。一、收集体育保健知识的素材。体育教材中增加保健知识,对体育教师长年以竞技体育为教学手段显然就觉得知识的不足,因此,要上好体育保健知识课,在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质和心理健康指标等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式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情感和意向水平,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有效改善大学生体质,增强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风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目的即深入探索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及时纠正体育专业学生对于理论课学习的态度,尽量避免大学生学习怠慢情况的发生。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几种主要结论:个人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改善措施,比如端正学习态度,整顿学风,改善教学方法,端正教学态度,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强化学校的奖惩和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翟连林 《体育世界》2011,(8):112-113
体育健身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曲阜师范大学普通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形式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8.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延安大学2007、2008级学生体育课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倾向,以便更好地促使大学生端正对体育课的态度,在体育课中找到乐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大学体育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工作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雪东 《健与美》2024,(3):99-101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教育人才资源集中,而安宁区汇集了众多大学生,学生氛围、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处于优势地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安宁区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多维度分析,并分析影响体育态度的相关因素。旨在通过研究安宁区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以期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为兰州市其他高校提供理论依据。以安宁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育态度量表》《大学生体育行为问卷》等方法对安宁区大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具体研究结论如下:兰州市安宁区大学生整体体育氛围呈现良好态势,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等维度,男生相较于女生更为积极;在行为控制维度上,女生较为积极,各维度间存在性别差异;大一同学的体育态度高于其他年级,同时也有着更多的体育锻炼行为,大四学生则表现出更好的体育习惯,有着更加稳定的主观标准;同时,体育态度的差异还存在专业间的差别,表现为理工类更高,文科类较差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