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散打运动员视觉搜索中眼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眼动记录仪记录散打运动员在观看视频动作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发现2组受试者在专项信息加工特征上有显著差异,专家组在对信息部位的注视时间长、注视频数多、注视部位有差异.研究结果是在实验室中获得,受生态效度影响,所获结果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相似文献   

2.
篮球后卫运动员专项认知眼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ASL504型眼动仪对后卫位置男子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注视篮球比赛实景图片时的眼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篮球后卫运动员具有较高的专项信息加工效率;在注视篮球比赛实景图片时,篮球后卫运动员较普通大学生具有更为合理的注视分配和注视模式。  相似文献   

3.
采用眼动技术对专家运动员、一般运动员和新手在中央和外周运动情境信息加工的眼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运动信息加工的眼动规律。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专家对图片信息的加工能力较强,次注视点持续时间短,注视次数多,平均注视时间短,与新手组差异显著,专家组和一般组的眼跳距离差异显著。不同材料对被试的次注视点持续时间、注视次数、注视持续时间和眼跳距离有显著影响;(2)对于从专家到新手的不同水平运动员,同样任务的认知难度增加,被试的眼动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变,具体表现为初始加工时间延长,平均注视时间延长,注视频率降低,瞳孔直径减小,眼跳距离减小,对球体的关注也明显减少;(3)运动员对中央信息的注视次数少于外周信息,专家的注视次数多于新手,专家对中央信息眼跳角度小于外周信息,且专家的眼跳范围显著大于新手,其余中央和外周信息指标的差异不显著。说明专家采用对中央信息集中注视和搜索的策略,而对外周信息采用快速和大范围扫视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环境主导注意型运动员在不同分心数量刺激条件下的眼动特征,应用眼动仪进行测试,考察环境主导注意型运动员的各项眼动指标,发现环境主导注意型运动员与主体主导注意型运动员相比,在反应时、正确率、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距离、注视时间、回视次数、注视轨迹和注视频率等各项眼动指标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环境主导注意型项目运动员、主体主导注意型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效率;环境主导注意型项目运动员具有独特的眼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运动情境中运动员的视觉搜索行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运动员在运动情境中的视觉搜索反映了运动员的信息加工模式.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平运动员在运动情境中的视觉搜索行为是不同的,眼动仪记录的眼动模式成为运动员视觉搜索行为研究中的客观指标.综述了运动情境中有关运动员眼动特点的研究,并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指出眼动方法在研究运动员视觉信息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研究选取20名专业网球运动员和20名网球专项大学生为被试,以网球图片为刺激材料,利用ASL-H6头戴式眼动仪,对网球运动员注视分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专家运动员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而新手运动员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专家运动员对关键兴趣区的聚焦注视更快、注视点更多,表现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优势;②专家运动员对关键兴趣区进行了更深入的加工而对非关键兴趣区和无关区的注视时间较短,表现出更高的信息加工效率和更合理的加工策略。  相似文献   

7.
设计篮球罚球运动情境,观察被试眼动与脑电指标,分析篮球运动员罚球的思维调控特征。随机选取30名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男大学生 (运训组)和30名体育教育非篮球专项男大学生(体教组),分组测试罚球过程中的眼动注视时间、眼跳距离和瞳孔变化幅度及脑电θ和β频段功率百 分比指标。测试发现,运训组罚球命中次数、眼动注视时间和眼跳距离显著高于体教组(P<0.05),罚球完成时间、瞳孔变化幅度、脑电波θ和β频段 功率百分比变化显著低于体教组(P<0.05)。结果表明,罚球时专家运动员对目标点注视时间更长,观察范围更大,以获得更多的目标信息,并进行 更深的加工。在未经历专门罚球注视训练的情况下,即使是高水平运动员,也存在着常见的个人动作细节差异;采用简单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注 视训练能够有效减少这些个人差异并提高命中率。所有被试罚球都表现出联合多重感觉,而不仅依赖视觉,但专家运动员的注意趋向于集中在视 觉和右侧肢体。专家运动员思维调控过程心理能耗更为节约,任务负荷较低,对信息加工更为精细,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为准确的投球。  相似文献   

8.
排球运动员接发球过程中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3名不同水平排球运动员为被试,将时间阻断范式、眼动记录技术相结合,探讨排球运动员接发球过程中的视觉搜索特征。结果表明:在接发球过程中,不同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视觉搜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优秀排球运动员可以根据运动情景中任务的变化迅速调整视觉搜索模式,在接发球的预期阶段采用了注视次数少、注视持续时间长、眼跳距离小、注视轨迹简单、集中的搜索模式;在动作操作阶段采用了注视次数多、注视持续时间短、眼跳距离大、注视轨迹分散成网状的搜索模式。优秀排球运动员对发球落点进行预判时,在反应时和准确性指标上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反应准确性不是优秀排球运动员预期能力的主要区分标准。提示:对于测试、评价运动员在运动情景中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不能根据单一运动情景的眼动特征进行,要综合运动情景中的不同任务的眼动指标和行为预判探讨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视觉搜索特征。  相似文献   

9.
排球运动员观察运动情境图片的眼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取专家-新手范式,利用眼动仪记录专家运动员、一般运动员和新手在观察运动情境图片时的眼动规律,了解排球运动员的视觉信息特征,分析被试的注视次数,注视时间,眼跳距离等眼动指标.研究表明,专家组对排球情境图片信息的加工更为细致,他们的首、次注视点时间较长,注视次数少,注视持续时间较长,与新手组有显著差异.专家组的注视范围较为宽广,注视点少而分散.被试的注视多以球的位置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散开,重要信息区内都有较多的视觉注视.图片材料的不同对于被试的首注视点、次注视点时间以及瞳孔直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美国应用实验室生产的ASL-H6头戴式眼动仪,对20名专业网球运动员和30名网球专项大学生在观看网球静态图片时的眼动特征进行研究,对两组不同水平网球运动员的首个注视点时间、注视点个数、平均瞳孔直径、注视点平均注视时间、注视顺序、注视轨迹进行分析,发现:(1)在观看网球图片时,专家运动员与新手运动员的视觉搜索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2)专家运动员的注视点平均注视时间少、平均瞳孔直径小、注视点个数少;(3)专家运动员的注视轨迹简单集中,特别是在注视顺序上有一定的策略性,而新手运动员的注视轨迹复杂,注视顺序比较随意,没有任何的加工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眼动研究在国内发展迅速,眼动仪不但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现在更凸显了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深入分析,发现运动情景中的眼动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研究对象大多为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实验材料多为运动场景的图片或视频;研究范式一般采用"专家——新手"范式;研究中主要的因变量为眼动特征和决策反应。最后剖析了运动情景中眼动研究的局限,并展望此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运动员高级认知过程研究的方法范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动员的高级认知过程,如运动思维、运动决策等,一直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研究领域,专家一新手研究设计和眼动记录法、电影定格方法和口语报告法等研究方法一起,构成了当前研究运动员高级认知过程的方法范式。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眼动记录法和电影定格方法属基于模式识别的范式,口语报告法属基于知识的范式。在研究运动员的高级认知过程中,将这两类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将是今后在研究方法的遴选中可以采纳的一种抉择。  相似文献   

13.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quiet eye the final fixation before the initiation of a movement in aiming tasks, is used to scale the movement's parameters. Two groups of 12 participants (N=24) threw darts to targets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xes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er (random) or lower (blocked) target variability. Supporting our predictions, random practice and target changes in the vertical axis led to longer quiet eye duration than did blocked practice and target changes in the horizontal axis. Our data suggest that quiet eye is not simply a mediating factor in accuracy, but is responsive to the task's programming demands,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necessity to reparameterize the movement from one trial to the nex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探讨跆拳道运动员追踪移动目标时的视觉特征及神经肌肉疲劳对其视觉特征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VR眼动仪分别采集24名跆拳道运动员训练前和训练后完成实验任务(追踪移动目标)与对照任务(无移动目标)时的眼动信息,测试持续42个训练日,共完成655人次测试;通过下蹲跳(CMJ)测试评价受试者训练后是否出现神经肌肉疲劳,最终筛选出44人次因训练产生神经肌肉疲劳的受试者的眼动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任务相比,受试者完成实验任务时瞳孔直径显著缩小,总注视次数显著减少;与非疲劳状态相比,神经肌肉疲劳状态下受试者完成实验任务时瞳孔直径显著增大,眼跳速度显著加快,平均注视时长显著加长。结论:跆拳道运动员追踪移动目标时提取信息相对容易,仅需较少的注意力即可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出现神经肌肉疲劳后,跆拳道运动员追踪移动目标时瞳孔直径显著增大,对有效信息的敏感度降低、提取视觉信息的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15.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quiet eye, the final fixation before the initiation of a movement in aiming tasks, is used to scale the movement's parameters. Two groups of 12 participants (N = 24) threw darts to targets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xes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er (random) or lower (blocked) target variability. Supporting our predictions, random practice and target changes in the vertical axis led to longer quiet eye duration than did blocked practice and target changes in the horizontal axis. Our data suggest that quiet eye is not simply a mediating factor in accuracy, but is responsive to the task's programming demands,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necessity to reparameterize the movement from one trial to the next.  相似文献   

16.
The duration of the final fixation before movement initiation – a gaze strategy labelled quiet eye – has been found to explain differences in motor expertise and performance in precision tasks. To date, research only addressed this phenomenon in situations without adversarial constrai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mpared the quiet-eye behaviour of intermediately-skilled and highly-skilled basketball players in defended vs. undefended game situations. We predicted differences in quiet-eye duration as a function of skill and performance particularly resulting from late quiet-eye offsets. Results indicated performance-enhancing effects of long quiet-eye durations in the defended but not in the undefended game situation. Furthermore, in line with our prediction, later quiet-eye offsets were associated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elucidating the phenomenon’s relevance in online-demanding motor tasks. Further, earlier quiet-eye onsets were linked to successful performance supporting earlier suggestions that it is not only the duration but also the timing that matters. These findings not only exten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quiet eye in motor performance to dynamic game-play situations but also support the role of the quiet eye in response to programm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