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述了在西方体育社会学中两种主要的体育产生根源——"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和"体育起源近代说"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这两种体育起源说的基本争论和身体与社会、个人和体育间的关联,形成身体维度介入体育起源说分析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由此在身体维度的视野下,凸显了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的身体机械论的特征,凸显了体育起源近代说中后现代思维模式下,对身体的理解及身体中介性、场域性的特征.最后,通过反思古典时代说与近代说中存在的对身体"虚化"抑或"实化"的两种预设,检讨两者对身体的认识遮蔽.在此基础上,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为理论出发点,借助体育惯习的概念对身体功能与身体意义的融合作用,尝试构建体育起源惯习说的理论解释框架,阐明体育起源是一种惯习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相关方法,从身体哲学的视角分析中、西方体育思想的差异。研究认为:西方对于身体的认识经历了灵肉分离到身体回归的过程,但是始终没有摆脱身心二元的思维惯式;"身心不二"的思维认识,视身如物与贵己重身是中国古代身体观的核心;在中西方不同的身体哲学背景下,衍生了不同的体育思想及表现形式,中西方体育思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本体差异催生了不同运动竞技理论的诞生;(2)强调内敛与倡导张扬的项目表现形式,展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和文化特征;(3)西方体育思想注重微观解构和系统整合,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则注重整体效应;(4)西方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休闲的主要方式,中国体育正经历由政治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对自身身体形象的追求是不同的.本文探讨了体育消费文化语境的内涵;回顾了不同文化语境下、不同历史时期女性身体形象的审美规训.在此基础上提出:(1)在体育消费文化语境下,女性身体是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条件,体育消费活动是女性身体形象认同的重要路径;(2)在体育消费文化语境下,女性进行体育消费应该以“健康”作为根本目标,重新认识“健身房”和进一步解放自己的身体,走出体育消费的误区,对身体形象的价值观认识应该得到突破和重新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重点对身体何以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进行了较为充分而科学的论证,并在全面检视与深刻反思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传统研究路向及其"身体"维度研究缺失的基础上,展望了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四个可能面向,以期进一步创新、拓展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内容,挖掘、彰显"身体"之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及其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认为:(1)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身体"维度不仅能够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的本体性的研究维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与价值;(2)"身体"与学校体育思想之关系研究、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历史变迁之"身体"解读、"身体"危机的学校体育思想根源及其现代学校体育身体观建设、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现代建构等4个面向值得给予更多的关切。  相似文献   

5.
“运动态身体”是克里斯·希林身体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希林以“肉身实在论”为理论基础对体育运动中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质考察,提出身体是体育运动的源泉,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体育运动产生社会效应的定位场所.“运动态身体”也是一个未完成的概念,希林指出,现代东方体育运动的兴起无疑会丰富“运动态身体”的内涵.“运动态身体”为重新审视体育社会学的合理性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文学在丰富发展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先锋示范作用,以文学本体和电影艺术等多样化方式丰富体育文化产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释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文学发展的"缺席"现状,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视角论证新时代体育文学"在场"的必要性,依据结构功能理论提出新时代体育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AGIL理论模型提出,体育文学作为一个系统需要适应、达标、整合、维模功能,解构体育文学现象和体育文学结构,体育文学由资源——语言符号、创造——意象形象、接受——生命意识三位一体的系统结构组成,整合资源以促进其自身发展、政策保障实现其社会价值、情感凝聚以维持和谐、受众接受实现价值观念转变等,在实践中丰富体育文学的认识、审美、教育价值,推动体育文学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人们对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工具和途径,同时,它也是人们对体育人文社会现象已有认识的理论成果.体育人文社会学在人们体育认识活动和社会体育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功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的科学认识功能,体育文化教育传播功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功能,体育事业管理、决策咨询功能,体育实践和体育科学的理论反思与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哲学“身体”的转向,尼采宣称:“一切从身体开始”,梅洛·庞蒂提出:“世界的问题,可以始于身体的问题”.这一西方后现代主义“身体哲学”转向不仅是对西方传统的思辨哲学的根本纠拔,亦为我们真正切入东方古代哲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因此,重新回归“身体”,思索身体自身的直接的“表现”维度业已成为超越形而上学传统的一条可行途径.体育运动是身体的直接表达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身体哲学视角对跆拳道运动的审美进行相关研究,从作为表达主体的身体、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哲学本体的身体三个向度认识跆拳道的身体镜像,可以了解个体,更能直接面对我们的身体.身体哲学丰富的内涵是跆拳道在品势、腿法、礼仪等方面进行审美的前提,跆拳道运动中的主要审美元素诠释着身体哲学并丰富其内容,跆拳道文化精益求精的审美观点促进着身体哲学的发展.跆拳道最终要回归身体,身体才是跆拳道发展的终点.因此,身体哲学引导着跆拳道文化的审美,赋予其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本体论视域对身体素养、体育素养、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身体、技能、行为是构成体育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是人的第一存在,是体育的第一本体,身体是技能与行为的寄宿,技能与行为是身体的延展。身体素养来自于身体活动,具备身、心、行、知的统一性;体育素养即体育学科素养,生成于体育教育活动,包涵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要素;健康素养生成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四个关键要素。身体、体育与健康素养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始终存在着从属、关联、辩证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协同构成大的体育本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艺术、体育及身体活动特点、客观存在方式的认识,阐述了三者共存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依据"项群划分理论"指出不同艺术体育所表现出的艺术审美的普遍性和指向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艺术体育的概念进行界定:艺术体育是以满足人们身心和谐发展为前提,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以技术的精确度、动作的难度和艺术的表现力为追求目标和评定标准的体育项目.通过对艺术体育的社会成因,内、外特点的分析,指出艺术体育是以现代体育科学理论、艺术理论为支撑,以身体活动为载体,展示科学和艺术打造成果的科学原理及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