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生存土壤流失、文化认同感淡化、文化传承主体衰落、文化保护制度滞后是当前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危机。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持文化原生态本色;借助传统节庆平台,增强文化认同感;构建多元传承体系,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促进文化抢救保护等生态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基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精神,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价值及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当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原生场域遭到破坏,传承结构日益空心化及传承观念趋向淡薄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提供政策法规的支撑、维持原生场域的稳定及完善传承结构的缺失。提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践行路径:整体保护与分级保护并重,观念培养与项目发展并重,社会协同与校园推广并重,自我发展与政府统率并重及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并重。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离不开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以“美丽中国”为视域,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的本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实质,指出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要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要关注我国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协同发展.同时着重研究了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指出:“美丽中国”构建下,我们要通过打造农村民俗体育活动圈、创造中国式健身体育、构建生态型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育、拓展校园民族特色体育等主要路径,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族文化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生态观追求的是文化多样性,是一种文化多元的价值取向.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社会转型的演进,使民族传统体育在价值领域、文化领域甚至生存领域等诸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进一步使其传承根基受到严重的威胁.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科学性、实施与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战略和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生态性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首要之举.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为赫哲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崭新的平台,同时还可以补充和丰富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研究结果:了解和把握了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概况,论证了其作为黑龙江省高校“阳光体育”课程资源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提出了开发赫哲族传统体育的思路和对策;研究结论:赫哲族传统体育活动在黑龙江省高校的普及与发展,既可以为学校体育增加民族特色,又可以为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是一项有利于黑龙江省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不同生态类型对中国武术与奥运竞技体育形成、发展不可低估的影响,研究试图从生态类型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国武术未来的文化生存能力。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农耕文明环境下产生了中国武术;工业文明环境下兴起的现代奥运竞技体育;现阶段部分中国武术的文化本位被丢失;现阶段奥运竞技体育文化全球化趋势明显,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潜藏着东方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中国武术预示着人类文化及体育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7.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扎根于基层、服务于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文化人类学方法,依托对湘西地区的田野调查经验,对村落民俗体育的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的内涵包括文化生态思想、文化生态意识、文化生态枢纽、文化生态境界4个方面.当前...  相似文献   

8.
文化冲突与文明共存是当今的世界课题,社会问题起源于文化失调,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乡土文化的生态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砥柱.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以梅山村落武术个案研究为基础,采用田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生存形态可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后生形态.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再生产土壤、社会再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功能等方面的变迁,这一系列变迁导致了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在生态传承的内容、传承动力、传承方式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发生若干变化.因此,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增值或扩大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民众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的生态文化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生态体育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沿着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对现代体育进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努力而形成的体育理念。生态体育强调体育主体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注重体育与环境的协调、互动、关怀、共生。生态体育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选择,北京奥运会极大地促进了生态体育的实现和完善,生态体育融合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将促使人类社会朝着无污染、和平、公正、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历史过程比较和民族文献整理等方法,对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生态的环境、结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苗族传统鼓舞与现代鼓舞之间的文化生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苗族鼓舞的文化变迁过程,本质上是苗族鼓舞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影响苗族鼓舞文化生态变迁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因素,其次是社会政治制度因素,最后是地理环境因素.民俗体育保护要完善现代体育价值理念,注重文化生态的活态保护,深化政府社会公共政策,保护和教育相结合,增强内源动力.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变迁中的原生态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志丽 《体育科研》2014,(2):81-83-89
运用逻辑分析法,借助生态学、社会学、哲学、体育学等理论,在环境变迁的前提下,分析原生态体育的类型与限制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哲学上认识原生态体育发展的逻辑起点,运用生态系统观来阐明原生态体育系统构成与承载力.不仅在意识形态上解读原生态体育文明,解决人-自然-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正确认识原生态体育.  相似文献   

12.
13.
林顺治  吴冰 《体育科研》2009,30(2):101-103
以生态学的视野审视“阳光体育”体系,它大致可包括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和体系的系统生态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阳光体育”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关键在于各主体生态位的准确定位及优化。“阳光体育”系统的生态化建设关键在于主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进。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体育追求和崇尚回归自然,本文指出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对自然生态体育开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提倡人们用更为文明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促进自然体育生态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史俊伟 《体育科研》2007,28(6):13-18
以媒介生态学为研究框架,在体育传播学的视野下,研究奥运大众传播生态系统。根据媒介生态学基本观点,将奥运大众传播生态系统划分为奥运传播原生态、内生态、外生态3个层次。通过对奥运大众传播生态3个层次中诸多关系的研究,对"营造北京奥运会平衡、稳定的传播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统计学》是将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生态学领域,指导生态学实验调查设计、分析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而发现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传统的生态统计学教学着重强调原理和公式推演,抽象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和驱动力,围绕问题来组织生态统计学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原理和公式转化为具体的生态学实际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应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生态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学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模型通过心理、社会、自然环境、政策等层面解释和干预行为.基于生态模型中不同环境层次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地提高人们的锻炼行为.研究介绍了生态模型的理论背景及其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并介绍国外应用生态模型进行的干预研究以及此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岳岩 《收藏》2008,(9):12-15
以前似乎一谈艺术就到了云端.一谈市场就掉到了地上.艺术充满神圣,不食人间烟火;市场满是铜臭,到处是尔虞我诈。而现实是.在拍卖会上.当一幅幅画作拍出高价时候.关于艺术的更多的想象一下子就被启动起来。真真假假的艺术家、满口理论的评论家、艺术掮客、理想主义者.拜金主义者、投机者……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这个圈子里来.艺术市场也越来越显得生动而富有活力。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好像一张大网,一下子就网过来,大鱼小鱼大虾小虾似乎一网打尽……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性生态危机日趋加剧的趋势下,探讨女性体育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女性体育的生态学意义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女性体育有利于自身生命的维护;二是加强女性体育有望于子孙后代的优生;三是强化女性体育有助于运动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