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郴州汝城香火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与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与生活性、历史积淀性及活态性。通过对郴州汝城香火龙的考察研究,得出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为:(1)有相关政策的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支持;(2)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3)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4)吸收各种演出人员,培养民间舞龙人才。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近30年来关于我国民俗体育传承的研究从民俗体育的概念、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民俗体育传承困境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理清我国民俗体育传承研究的基本状况,为我国民俗体育传承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通过文献梳理发现:1)在民俗体育概念上,我国学者关于民俗体育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民俗体育传承模式上,研究者们划分依据的标准不同,划分结果呈现多样性,本研究从传承主体出发将其主要概括为自然传承、国家传承和社会传承三种模式。3)在民俗体育传承困境上,从传承主体方面主要表现为传承人的断层和民众的参与性减弱;传承的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对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闽西客家地区龙狮运动是客家武术的精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制约,龙狮运动的发展进入到了瓶颈阶段。文章通过研究应结合龙狮运动自身价值及闽西客家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自然旅游为依托、以民俗活动为载体、以龙狮运动进高校为契机,加强龙狮运动与客家民俗活动、闽西文化旅游建设及教育的结合度,从而促进龙狮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西客家民俗体育历史源流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客家主要聚居于赣闽浙三角地区,该地区地大山深,具有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族性、宗教等社会因素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其中与风俗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成分构成了江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即传承了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由于客家人到处迁徙,吸收了各地的民风民俗,因此多元共生形成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其中赣南原住民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也是其中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岩溪硅塘"三公落水操"为例,对民俗信仰仪式中的原生态民俗体育传承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原生态民俗体育传承过程中存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力度薄弱、参与人群对民俗信仰仪式中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认同感减弱,村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中坚承传后备人才的储备不足等困境。建议为原生态民俗体育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原生态民俗体育得以有序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在体育审美方略下通过表象美、韵律美、精神美三方面论述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的审美特征及审美特征之下的赣南客家民俗审美文化,以期为更好地发展、传承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收录的以“民俗体育”为篇名的214篇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Ⅴ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我国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研究热点和演进脉络,旨在从历史维度明晰我国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进展,全面把握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前沿主题、症结和演化趋势,立足现实维度和自我维度探索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未来走向。结果表明,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以民俗学和文化学为主导的人类学、教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群体;研究热点围绕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价值、民俗体育活态传承、个案民俗体育活动和民俗体育旅游展开。进一步研究建议,以时代感召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与时代的衔接;以文化惠民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以项目供给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项目的普适化;以强才育人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民俗体育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洛克的经验论哲学,对民俗体育的认知缘起、途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即首先研究了民俗体育认知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途径,感觉和反省;通过对民俗体育的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以及第1性质和第2性质的比较分析,进而研究它们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相互联系、相互共存以及实在存在.藉此促进对民俗体育认知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对民俗体育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的问题,从民族聚落旅游开发的视角进行了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性"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模式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了四川省民俗体育的开展和参与情况、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四川省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的策略,文章旨在为推动四川省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西藏民俗节日中的体育活动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节日中的体育"现象"去探究其历史文化内涵,这对我们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西藏的民族文化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些丰富的体育活动也以其浓厚的体育文化内涵丰富着我国优秀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梅州地区客家体育文化的变迁从历史渊源,现实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了客家体育文化在变迁中的面临的现实问题,有针对地提出成立实体和虚拟博物馆,加强客家宗族联盟建设,客家体育进课堂,成立世界客家体育分会等建议以实现客家体育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利于构建客家体育文化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分析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现状及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认为需要从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表现形式、特征与价值等方面开展潮汕民俗体育实证研究,提出潮汕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科学化的发展模式;走进学校,探索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挖掘经济潜力,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市场化发展模式;树立品牌意识,探索潮汕民俗体育的品牌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李金容 《精武》2013,(35):124-124,126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鄂西南民俗体育进行分析与探索,阐述了鄂西南的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并对民俗体育文化提出了可行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旨在促进鄂西南民俗体育及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武穴岳家拳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荆楚民俗体育传承特性、传承危机及保护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武穴岳家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武术价值、健身价值。制约发展的因素: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现代竞技体育冲击;传承人青黄不接;理论研究偏窄等。建议:建立体育非遗资源库;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把握时代机遇,注重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娟 《体育科学》2008,28(4):84-96
以民俗体育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流变及传承发展为研究内容,选取龙舟竞渡作为调查对象,探析生活世界中民俗体育产生发展的路径和形式,揭示民俗体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图式及特征.研究认为,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民俗体育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仍然具备存在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但是,社会认同和现实参与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民俗体育的现代转型离不开相应的现代性生成机制.民俗体育的现实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与现代体育的合流、走竞赛表演的社会化道路和散落于民间的自在自发方式;而传承主体的多元化、传承行为的理性化、传承心理的更新和传承体系的制度化是民俗体育自我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许晓容 《体育与科学》2012,(5):27-29,40
本文运用体育人类学的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对客家地区舞火龙民俗体育活动的描述和分析,认为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真实地反映了客家族群的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客家民俗体育活动所表现的健身功能、社会功能、娱乐功能、象征功能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新学校体育教育新思维、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等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诠释了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的项目、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结论认为:娱乐性、仪式性、军事性是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的主要文化特征。传承渝东南民俗体育,需要将民俗体育引入课堂,加大民俗体育宣传的力度,开发民俗体育的旅游资源,以及重视对民俗体育传承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华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羲皇故里,历经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农耕文化气息民俗体育文化.原始崇拜和生存环境深深影响着羲皇故里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从文化的视角对羲皇故里原生态民俗体育进行了研究,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国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传统民俗体育实现“由乡入城”的发展趋势。以武汉高龙为例,运用实地田野调查、个案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方法,对嵌入城市的民俗体育传承运行机制展开探究。研究发现: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传承运行受多方因素影响,其发展主导力量“靠自己”与“靠政府”紧密结合;传承状态“很热闹”与“不景气”相互切换;传承策略是“文化弘扬”与“产业打造”相互支撑;呈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两种价值诉求。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并非以“复刻”的样态出现,而是在多方力量博弈之下,通过功能拓展或形式再造,实现文化再生传承。因此,该研究确立以“变迁中的再生”作为核心概念和分析机制。希冀为当前的民俗体育在城市空间传承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