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田野个案,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问题。研究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村落社会“面子与文化资本的赚取”是乡村精英追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话语权的主要动力。村落(宗族)龙灯理事会是乡村精英为组织、开展“汝城香火龙”活动而组建的自组织,该组织通过内部动员与外部联络的方式进行运作。配合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学者构建“非遗”学术话语以及借助“全媒体”立体化渲染发展图景,是“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话语权生成的行动策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拥有,有利于激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保护传承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以湖南省汝城县客家“香火龙”为研究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汝城“香火龙”的文化起源、制作工艺、传承方式、组织形式、仪式过程、文化特质等方面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汝城“香火龙”是一种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的民间信仰仪式,仪式所用的主要道具的制作就地取材、工艺精致独特,仪式主要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在村落宗族内部传承;龙灯理事会是汝城“香火龙”的组织机构,仪式过程主要包括:起龙、接龙、化龙;汝城“香火龙”具有农耕性、宗族性、规约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连城姑田游大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析了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承内容以及传承模式。研究表明,在传承方式、制作工艺上主要靠言传身教,传承谱系较为单一;从其制作工艺来看,多为手工扎制,工艺流程复杂,制作工艺考究;从传说信仰方面来看,形成原因虽然复杂,但闽西客家民间对于"龙"都有共同的崇拜。通过对客家民俗体育的考察研究,得出闽西客家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为:(1)应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建立资料数据库;(2)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加大资金支持;(3)对客家民俗体育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4)以旅游发展为契机,发挥产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凸显出遗产的“非物质性”,要体现出保护对象和内容的社会价值,要对遗产进行合理的运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启示,提出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路径:(1)构建分级保护体系;(2)建立资料数据库;(3)加强对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中人的保护与培养;(4)营造民俗体育传统氛围。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地域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成因与特征,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法、例证法、实地考察等方法以陕西秦岭地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进行研究.陕西秦岭地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地域文化是一种互动关系,其项目以地理环境为根据可以划分三类,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畏神与图腾崇拜思想特征、展现出武舞文化特征、蕴含着健身性与娱乐性特征.由于现代文化冲击、传承人更替等原因致使这些民俗体育活动处于濒危状态,建立宣传机制,建立研究机构,逐渐把民俗体育项目引入高校,加大表演与竞赛力度,给与民俗体育活动以新的活力等是传承与发展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体育和一些带有体育活动性质的民俗活动被纳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征与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含晋商文化元素,呈现戏曲化的表现形态,体现武舞交融的审美情趣,具有传承的家族性和竞技的团体性等特征。一些资源面临消失,保护抢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只有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8,(3):91-99
存在于村落的中国民俗体育,一直以来蕴含了未被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所制度化的原生态元素。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的强势扶持,在强调改善"治理"状况的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在互惠、双赢的理念下形成了"相互在场"局面,村落舞龙获得了"国家-社会"所形成的合力。研究应用体育人类学方法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骆山村春节期间的舞龙活动"骆山大龙"为例,对其起源、风格特征、开展现状、运动强度、舞龙流程、管理现状进行了全景的民族志式深描。基于此,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是骆山大龙当前得以传承的国家意志,而村民"龙崇拜"所形成的社会在场则是传承至今的核心支柱。在今后的一段时期,村落舞龙和优秀民俗体育将在"国家-社会"相互在场的基础上促进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月牙镗的文化起源及其传承方式.结果显示:月牙镗作为侗族村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其传承与开展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但存在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村落体育认同感缺失,文化传承后备力量不足等困境.为此应构建村落传统体育协会模式,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挖掘整理传统体育文化精华,打造村落体育产业特色;村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新媒体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俗体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思路,为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俗体育遗产是体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民俗体育的挖掘与整理工作提出思路和构想,从理论上奠定研究基础,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政府和民众认知态度、传承模式、传承队伍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传承机制、规范传承人认定机制、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产业化、坚持原生态传承与弘扬创新相结合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为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13年我国发表的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从保护与传承研究、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传承人、法律保护、校园传承、传媒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借助媒介传播方式来提升公众自觉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校的教育中来深化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引入到体育旅游开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河南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南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利用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中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利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要注重民俗体育主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科研之路,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承机制,在不失草根文化和乡土特色的前提下,大胆改良,增强民俗体育的吸引力,从而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袁俊 《精武》2013,(19):156-156,158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指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确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挡、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可以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工作。本文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影响因素出进行分析探讨,井提出几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从而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万义 《体育科学》2011,31(2):12-18,35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管理不规范、社会组织不健全、文化建设需加强等瓶颈。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以社会结构变迁为研究视角,以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调查个案,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分析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演进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保护的思路与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将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村落发展的生态空间,才是解决这些瓶颈的根本之道。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经济发展、村落政治建设、村落先进文化之间,3个"双赢"局面的形成是村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了地域项目分类和开发存在问题探析。提出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强化不同地域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推动资源开发,积极结合全民健身计划来促进岭南民俗体育生活化,并提出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归纳在"非遗后"时期背景下,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非遗保护的研究中汲取灵感,为当今及未来的体育非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对市场的过分投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变异;政府的"功利性"保护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政绩砝码";城市的迅猛扩展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受到侵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认同危机;传承人的渐渐老化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建议:保护传承主体,营造活态传承模式;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奖惩鼓励制度;做好非遗项目分类工作,加强市场准入鉴别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突出体育非遗保护的整体性;提高对体育非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助力体育强国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社会治理应汲取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治理经验和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基础,也是其应有之义。民俗传统文化遗产是社会治理的起点,赋予民俗传统文化遗产时代意义,是当前社会治理的要务。通过全国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筛查以及典型性个案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到乡村地方宗族、村干部、民间祭祀组织、村民以及地方政府在处理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与现代性矛盾冲突时的不同表现,看到后起村干部引领民俗体育文化参与村落治理的良性互动,从而透视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性生存境像。  相似文献   

18.
以武穴岳家拳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荆楚民俗体育传承特性、传承危机及保护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武穴岳家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武术价值、健身价值。制约发展的因素: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现代竞技体育冲击;传承人青黄不接;理论研究偏窄等。建议:建立体育非遗资源库;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把握时代机遇,注重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羲皇故里,历经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农耕文化气息民俗体育文化.原始崇拜和生存环境深深影响着羲皇故里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从文化的视角对羲皇故里原生态民俗体育进行了研究,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国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对如何根据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特性进行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启示;分析了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有限性、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矛盾等困境;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职能管理机构和分级保护体系;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制保护机制;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功能,提高馆藏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水平;开展普查工作,建立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据库;重点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中"人"的保护与关注;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保护与文化空间保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