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WOT模型,对比分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温州模式"、"清华模式"、"丁俊晖模式"四种培养模式的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和Threat(挑战)。在评价"温州模式"、"清华模式"、"丁俊晖模式"、"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体育改革的核心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国家的集权管理,逐步强化社会化管理,并努力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本文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发展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 逐步向以社会化为主的"混合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过渡 我国举国体制不是简单的取消,而是逐步发展和完善,新一轮的举国体制由国家投入为主的现行体制与社会化体制结合,逐步向以社会化投入为主的“混合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过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举国体制"出发,结合我国举国体制的形成、奥运项目的设置、竞技体育的现状、大众体育发展、学校体育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现行的"举国体制"在局部已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割裂开来,有逐渐成为三个独立体系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省的竞技体育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时也偏离了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为路径,研究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起点与动力,对中国竞技体育生成的历史架构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变革的走向。研究认为,举国体制的主要架构就是围绕着竞技体育发展而生成的中国特色的体育制度,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所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转变应在渐进的完善中逐步改革。此外,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也需要新思路、新跨越,需要打破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内在路径,对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进行革新,重新对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系与运行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刘爱杰 《体育科研》2011,32(4):12-18
通过对最近6届奥运会世界竞技体育格局的研究,初步论述中国竞技体育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建立举国体制下的运动训练"产业化大生产模式",有效构建学习创新型"复合型训练团队",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加大对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投入,启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互动机制,实施"跨项目挖掘和培养天才运动员工程";彻底排除兴奋剂的干扰,才能够解放思想,才能够探索和把握项目规律,才能够跟上世界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有效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予以分析,认为:从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初始条件,到中国竞技体育生产要素禀赋现实,结合中国竞技体育生产项目考察,中国现行的"举国体制"有其存在的一定合理性及优势.然而从制度体系内部的协同性及与外部环境的相容性角度考察,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并未能发挥其制度优势,制度有效性不足,提出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效性发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本文选取学校培养的运动员胡凯为案例分析,研究我国现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改变过去由国家全部承包下来的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其中教育系统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8.
“新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采用的是国家投资办体育的"举国体制"模式.这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问题——偏重竞技成绩而忽视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缺乏吸引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制度环境等.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周洋获金牌后的肺腑之言再次折射出"举国体制"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运动员夺得金牌与没有夺得金牌,尤其是能不能夺取奥运会金牌的两重天地.在要靠金牌数来博取体育强国位置的思维方式下,一切瞄准金牌的强大奖励机制成为必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竞技体育的内涵已发生改变,正逐渐演化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种系.在此背景下,突出"人本位"文化内涵的新型培养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研究新型的竞技运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初步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与实践"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完善举国体制,推进我国新型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内容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基本内容体系的逐一分析,指出各个体系之间既相对独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共同为实现奥运战略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多数国家,大学生是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主力。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与文化素质的优势,在各国竞技体育中占有独特地位。我国在五六十年代也是这样配置竞技体育力量,并组成了当时准备参加墨尔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缘故,中国大学生与竞技体育断然远离,并排斥在“举国体制”之外。80年代后,虽然大学生的竞技体育开始活跃起来,但始终自成系统,仍然没有纳入“举国体制”之中。主要功能不是向“举国体制”输送运动员,而是成了消化退役运动员的场所。于是就形成了中国竞技体育遥遥相望的两座  相似文献   

11.
马玉芳 《体育与科学》2012,33(2):102-105
加快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体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正好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积极响应。与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一样,体育发展走的也是一条"三高一低"的路子。当前,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必须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投入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金牌至上向公平公正转变,实现传统训练向科学训练的革命。我认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必须坚定体育改革之路,着力加强竞技体育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建设我国体育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着力破解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体制难点,着力重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主要采用个案实证研究,在对上海竞技体育基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上海地区的典型案例,针对运动员学生群体的早期培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转型期上海地区乃至中国竞技体育的风险,主要源自竞技体育中遗留的社会传统体制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13.
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由物质要素为主的粗放型模式,向以技术要素为主的集约型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基础大项乃至整个中国竞技体育在未来发展战略上无法回避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训练理论的建设与创新已成为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发展的主要趋势。4位国际知名专家分别从人体生物适应的角度阐述力量、耐力性周期项目运动员训练负荷的长期安排与控制,运用"疲劳-适应"模型解读赛前减量训练的问题,以德国和日本国家足球队的体能训练为例,诠释当代最新的体能训练理念,以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为背景,介绍英国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科技保障体系。"训练与恢复"的关系、"赛前减量训练理论"的发展、"竞技就是动作"的回归和"训练与科研团队"的构建,是当今世界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训练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竞技体育是在构筑宽大的竞技体育塔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十年的竞技体育实践,始终坚持的是“只有基础宽厚方能塔尖高耸”的思想,并在该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了层级分明、目标朝向明确同时也是规模庞大的三级训练网体系。然而,这一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着质的不可逆转的深刻变化。对这种“基础大则塔尖高”理论进行剖析则不难发现,无论从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抑或植根于谊理论深处的逻辑推理、我国各地竞技体育发展实践看,均对该理论立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提出质疑,代之以的则是“小塔基、高塔尖”的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所谓“精兵之路”理论.  相似文献   

15.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矛盾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训练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论证。结果表明,运动训练教材的指导性与其实践的背离性、运动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与其实效的脱离性、运动训练体系的完整性与其实际的隔离性,以期引发对运动训练的重视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背景问题。采取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社会转型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体育体制改革的背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和投入风险的背景。研究表明,社会转型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动力;经济体制改革在推动体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使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市场化机制将在新的"举国体制"中发挥积极作用;合理规避投入风险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整合分期是近年来国际运动训练科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方向,是推动当代运动训练模式变革的新思维,契合了当前运动训练融合创新和精准个性化调控的时代趋势。学习、借鉴和研究整合分期模式,对改变我国训练科学理论研究思维进而指导训练实践,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整合分期主要源自国外对零散训练实践成果的总结归纳,处于"实践到理论"的发现阶段。研究首次从"理论到理论、理论到指导实践启示"层面对整合分期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训练分期理论元理论最新进展的"体系[系统的系统(System of Systems,SoS)]"和"反应域应激模型(reactive scope model)"是整合分期提出的重要理论基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于数据科学的数字化信息整合,可以助力整合分期中多源、异构、多模态复杂训练要素的高维数据挖掘,再以算法自动化生成个性化训练指导方案。整合分期模式与方法"新范式"已成形,匹配"数据石油"与"算法引擎",其或是点燃提升世界各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创新动能的导火索,也将会成为一种统领运动训练模式重大变革的全新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学训矛盾、投资主体单一、人才选拔及人才流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结合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建议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在坚持"举国体制"下,形成政府主导下市场化培养机制,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与体系的发展变革,进一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通过文献资料调研、辩证思维等方法,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新世纪基本完成了运动训练理论量变的过程并孕育着质变的发端,新时代打下了运动训练理论质变的坚实基础,新变革将有力地推进运动训练理论质变并孕育新的一轮发展变化。特别指出了从自主创新上突破,发展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思想、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架构,对一般训练理论初步提出了篇、章、节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建议建立与丰富竞技运动大项、小项的专项运动训练理论和个案运动训练理论。  相似文献   

20.
李丽  李东哲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84-85,88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原训练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本文就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