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体育旅游是21世纪旅游业的新趋势,回归自然并与自然浑然一体是很多人的生活目标,海岛生存生态体育旅游是集体验、探险、旅游观光、环境保护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新兴海洋体育旅游的形式,是休闲运动的新内容,也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充分利用海岛资源,旨在为开发〈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提供一些海洋体育开发的依据,为实现海岛生存与体育旅游联动可持续的开发提出生态化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从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体育人文资源着手,对农村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农村体育生态化的重要内容是生态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在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普及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树立生态价值观,强化组织保障系统,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选择富有特色的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3.
苏州国际教育园体育生态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教育园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在我国迅速兴起,这也对教育园体育生态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苏州国际教育园体育生态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揭示体育生态资源的利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群聚优势的同时,更要充分地挖掘内部资源的潜力,使其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并持续发展.教育园体育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体育资源的规划、利用和开发上树立"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体育生态资源建设的优化,体育生态资源内容的拓展,可为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创造展示空间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4.
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途径与发展策略,指出开发利用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应遵循经济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并要全面了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为农村中小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视域下体育课堂的教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学视野下的体育生态课堂的教学形态表现为,一是体育教学环境生态化,主要包括和谐自然的课堂情境、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和共享与对话的交往环境;二是教学要素呈现生命态,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生命态、学生绽放生命态、教师舒展生命智慧;三是教学过程互动态,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与运动技能的对话,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从生态情境的营造、生态资源的开发、教学的动态展开3个方面探讨了体育课堂教学生态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文明价值观指导下,全面展开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措施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着力点.论文以大众运动休闲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工作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符合生态城市理念的体育生态化模式的构成及实现路径.研究认为,体育生态化模式即是一种把生态责任作为既定前提的户外运动模式.在厘清体育生态化模式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利用城市户外游憩空间的公共体育发展策略及构建以户外教育为主要手段的体育生态化实践体系等手段和措施是实施体育生态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倡导生态体育生活方式,彰显体育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释了体育生态化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必要性及实现路径。通过分析体育生态化的主要特征,提出重视利用城市户外游憩空间的公共体育发展策略,构建以户外教育为主要方式的体育生态化实践体系,进一步提出实施体育生态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倡导体育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充分彰显体育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施小菊 《体育科学》2003,23(4):20-24
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探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其中包括尝试性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全面开发的基本思路以及开发的主要原则和途径等。  相似文献   

9.
生态是人们一直追求的方向。广西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从生态体育的内涵及广西生态体育的特点出发,提出生态体育的开发途径,为研究广西体育与自然、与社会、与人自身的相互关系及发展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洋体育旅游已成为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舟山市海洋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厘清海洋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并对舟山市海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总体思路和开发原则,以期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体育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体育社会科学的生态资源价值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体育社会科学的生态资源价值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由于人们社会价值观的误差,对体育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为了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体育生态资源,需要对体育生态资源价值的意义、组成与实现途径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以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科学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12.
符雪姣 《体育科技》2015,(1):11-12,14
生态体育旅游是旅游的组成部分,生态体育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回归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中享受和体验运动、休闲、健身的乐趣。立足张家界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按其相关原则的指导,对张家界旅游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对策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探讨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其中包括尝试性阐述了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以及开发应坚持的主要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1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和功能(1)内容以非理性知识为主;(2)手段以熏陶为主;(3)教育效果的差异性。2.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机制和原则为使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3个重要原则:①优先性原则;②适应性原则;③个性原则。(2)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①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关系:体育隐形课程的开发不仅仅要依靠体育风气、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软环境”的提升和再造,体育传媒、体育物质环境等作为1种“硬环境”的优化与美化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②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广大基层学校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诸多突破,但还远远不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章陈述了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三个定义;例析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简析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浅析了影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因素;得出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任务,应视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行,不可以强求一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们为了能够改善体质健康,预防社会文明病,开发出了一系列新兴概念,生态体育便是其中之一。生态体育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人、体育、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基本关系。将生态体育的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生态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更新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以促进当代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使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多措并举,逐渐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生态系统,建设高校体育生态化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使当代青年学生一边接受良好的体育教学,一边实现生态化的锻炼目标,从而全面提高生态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效率。该文主要基于休闲视域,探讨生态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利用与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价值与意义的分析,阐述了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必须符合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评价等原则,并提出了全面挖掘整理现存的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代体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现代体育及生态化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确立生态化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有: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原则、普世价值与民族价值统一的原则、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原则、现实价值与终极价值统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及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9.
大众生态体育是依照生态体育理念对大众体育进行的规划安排。山东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大众生态体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其开发利用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教育原则、和而不同原则、全民参与共享原则,开展适宜的生态体育教育,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做好生态体育圈域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以可持续发展观审视高校体育生态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体育生态化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高校体育生态化。认为:体育生态化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是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最终指向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凸显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