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自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2周的啦啦操教学,女大学生在整体自信、学业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自信上差异显著(P<0.05),啦啦操教学组与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教学组女大学生的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自信水平差异显著(P<0.01)。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的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自信几个维度上的自信水平影响显著,并且与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教学相比,对提升女大学生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自信上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运用体育运动处方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行心理干预.干预治疗10周后,与对照组的社交焦虑个体相比,实验组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显著改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处方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治疗大学生社交焦虑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冬季户外有氧运动对高校学生焦虑状态的影响,寻找降低大学生焦虑状态的有效手段。采用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对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进行两次测评。结果显示,通过冬季户外有氧运动训练,实验组学生的焦虑情况轻于对照组的学生;冬季户外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更加显著。建议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有氧运动,尤其是冬季户外有氧运动,以缓解或消除焦虑情绪,改善并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篮球和乒乓球教学课对大学新生凝聚力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体育课的项目不同把被试者分成两个组,利用群体环境问卷(GEQ)对98名大学新生在体育课前后分别进行了测量,并对结果进行了T检验分析.目的是通过不同项目体育教学课对大学新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的研究,探讨大学体育课对促进大学新生群体凝聚力的作用,为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篮球课(F(1,52)=2.24,P<0.05)对提高大学新生的群体凝聚力有显著作用,而在乒乓球课(F(1,46)=1.15,P>0.05)中则没有发现这种显著作用.认为体育课对提高大学新生的群体凝聚力有显著作用,不同体育项目对凝聚力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重视不同项目体育课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沈阳市高校啦啦操运动员和普通女大学生自信水平的差异性分析,以及啦啦操运动对女大学生自信水平影响的探讨,旨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舞蹈啦啦操运动队训练内容体系进行构建。研究结果显示:舞蹈啦啦操运动队的训练内容体系分两个部分,一是理论教育部分,二是实践部分。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促进舞蹈啦啦操在我国的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舞蹈啦啦操运动队的训练水平,提高我国舞蹈啦啦操竞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祝大鹏 《浙江体育科学》2003,25(5):55-57,62
群体凝聚力是使群体团结在一起的重要因素。它对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项目体育课对大学新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的研究,探讨大学体育课对促进大学新生群体凝聚力的作用,为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随机抽取甘肃农业大学2010级汉族男大学新生与民族预科班男生各85人进行心理健康(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与攻击性测试,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男生心理健康和攻击性进行了比较与研究。结果表明:民族预科与汉族男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指标除焦虑、敌对和附加项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汉族与藏族大学男新生在攻击性上有显著性差异,主要可能是居住环境和生活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啦啦操训练特征和对四川省高校啦啦操训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我省啦啦操的训练优势因素加以分析,得出:目前我省舞蹈啦啦操运动水平突出;"大-中-小"学训练链促进了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独有的"三步走"训练方式具有实效性。存在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训练经费缺乏、训练场地不完善、科研成果较少等问题;提出应完善训练管理及方法、加强训练损伤防治等,并注重艺术表现力、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等方面的训练,以促进我省高校啦啦操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群体凝聚力是使群体团结在一起的重要因素。它对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不同项目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群体凝聚力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探讨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新生群体凝聚力的作用,为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心理干预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心理测量法与心理实验方法,对体育院校大学生进行了18周的心理干预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经过18周的心理干预,各因子均分均有所下降,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方面有显性差异。而在停止训练22周后,经过16PF二级指标的检验,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有成就、创造能力、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等方面并无显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心理干预训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短期影响作用,对人格的改变未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建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比赛发挥程度将31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分为超常、正常、失常组,采用《赛前情绪量表-T》16×4简表在赛前2h、30min对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组别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差异,探索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适宜比赛的情绪状态。结果表明:不同组别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存在差异;个体失败焦虑、躯体特质焦虑和特质自信相对敏感,与比赛发挥有一定联系,社会期待焦虑并非影响游泳运动员赛前情绪的敏感维度;游泳运动员临赛前应具备较高水平正确导向的自信,中等偏低的躯体特质焦虑、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建议教练员重视心理训练和赛时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13.
武术运动员赛前情绪及临场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8名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运动员的赛前情绪状态及其临场应激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名次前列的武术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社会期待焦虑得分低于名次后列的运动员,且其与比赛名次呈显著相关,而在自信心与躯体焦虑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与比赛名次也不存在显著相关,赛前情绪是影响训练水平与比赛成绩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名次前列与后列运动员在面对各种应激源时,4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均有采用,但前者在采用进攻式应激应对策略的得分均高于后者,而在采用回避式应激应对策略的得分则是大部分都低于后者,赛前情绪各因子与临场应激应对方式各因子呈一定相关,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认知-情感调控训练法、模拟应激训练法、放松训练法与控制点训练法等是几种可以改善赛前情绪状态及临场应激应对方式的有效方法与手段;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不仅是单纯的竞技技术训练,还应包括必要的、系统的心理训练内容。各种训练方法应根据具体运动员在各训练阶段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组合,使能发挥最大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传统美学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审视和分析啦啦操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集与联系。研究认为:啦啦操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所以无论在主题、音乐、动作等方面还以"模仿"为主,缺乏独特和创新。中国啦啦操若要在冲突中求更新,在融合中求壮大,只有与具有中国风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进一步丰富啦啦操运动的文化内涵,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是真正的长远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5.
研究2006年中国全明星啦啦队锦标赛技巧啦啦队冠军队伍的成套动作。结果表明:此成套动作的编排侧重于难度动作;要提高我国啦啦队总体水平,需要严格依据新规则,结合啦啦队运动的项目特色,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优化编排,保持优势难度动作,突击提高薄弱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院2009级会计系5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网球学导式教学法,对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了4个月的网球学导式教学法实验后,学生在人际关系、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方面比实验前均有显著性提高,表明网球学导式教学法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女运动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心理健康测量量表(PHI)》,对河南省几个重点项目的女运动员进行测试,并与其他职业青年女性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女运动员与其他职业青年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等方面症状明显;部分女运动员存在着某些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影响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身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文化程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广泛存在的焦虑心理,分析认为,体育锻炼可有效提高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详述了其生理学机制和心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进 《体育科学》2006,26(7):47-54,59
研究基于运动员退役的过程理论,对我国运动员的退役意识、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对789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按照运动员年龄、训练年限和性别,对其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和退役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另外,对打算退役和不打算退役的运动员进行退役意识、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的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自己的运动员角色认知下降,退役准备的认知会增加;产生退役的想法与生活的心理状态有关。对打算退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发现运动员在自我评介、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认知方面,都表现出差于不打算退役的运动员,而且,生活焦虑和孤独感明显增加。研究还发现,女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较差,主要表现在生活焦虑方面。在应对退役的策略方面,运动员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多于积极的应对方式,尤其是女性运动员,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更为突出。基于以上这些发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讨论了我国运动员退役过程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挺  毛志雄  连文杰 《体育学刊》2007,14(4):119-124
从心理技能训练、心境状态、焦虑、心理健康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