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针对超重肥胖老年人进行循环训练运动干预设计,探讨循环训练对超重肥胖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以34名老年女性为受试者,分为超重组和对照组,均坚持12周循环训练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双侧下肢膝踝屈伸等速肌力、静动态平衡能力、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情况。结果:运动干预12周后,两组下肢膝踝屈伸肌标准化峰值力矩、屈伸肌肌力比值和双侧肌力比值、静态与动态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得分及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均有显著提高;且超重组的右膝伸肌标准化峰值力矩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循环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且对提高超重肥胖老年人下肢伸肌肌力有更明显的改善效果,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有效运动方法。  相似文献   

2.
探讨太极拳锻炼对轻度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效果。对60名轻度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进行6个月的太极拳运动处方锻炼,以疼痛程度评分、软骨损伤度MRI对比、膝关节活动度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评价参量,分析和探讨太极拳的健身价值。结果表明,太极拳锻炼组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呈显著性下降(P〈0.05),软骨损...  相似文献   

3.
下肢骨关节炎是导致残疾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对患者及家庭、医疗系统及社会带来最大影响的运动系统的主要疾患。骨关节炎是包括 关节力学变化(如下肢骨骼力学轴线排列异常,关节负荷分布异常,活动过程中关节力矩异常)、韧带走向异常、软骨退化或软骨成分降解和肌肉神 经控制功能异常等复合因素引起的全关节疾患。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明了,关节生物力学在其发生和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已为大量的前瞻性 研究和持续数10年之久的长期追踪研究所证实。综述骨关节炎生物力学及病理机制的研究状况,生物力学干预在骨关节炎治疗康复中的应用,以 及太极拳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其在骨关节炎治疗康复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目前上述领域和太极拳生物力学特征的科学研究状况分析,以及 美国风湿病学会在2012年发表的最新骨关节炎非手术和药物治疗指引中将太极拳列为膝骨关节炎运动干预方式之一所带来的国际影响,为了深入 探索太极拳在下肢骨关节炎治疗康复效果的机制,以及发展有科学研究事实支持的太极拳运动干预康复方案,未来此领域的研究需要致力于研究 骨关节炎患者身体活动时的关节生物力学变化,典型太极拳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以及骨关节炎患者在太极拳运动干预过程中下肢关节力学的变 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客观评价新编太极健骨操在延缓骨质疏松方面的作用.方法:将绝经期志愿者随机分为太极健骨操组、太极拳组、对照组,其基本身体情况和社会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太极健骨操组练习太极健骨操,太极拳组练习8式及24式太极拳,均为每周4次、每次1h的集体练习;对照组不参加锻炼,持续12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后用双能X线测试腰椎L1、L4、L1-L4、Ward's三角区、股骨干及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值,用方差分析、干预前后变化百分率及95%信度区间的Plot变化趋势图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实验对象基线骨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变化百分率显示太极拳组的L4和L1-L4部位为正数,对照组的所有部位均为负数,太极健骨操组除L4和L1-L4外,股骨大转子部位的骨密度值为正数;从Plot变化趋势图发现,太极健骨操的干预效果更好.结论:太极健骨操具有延缓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比常规太极拳套路练习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周勇  吴兰 《福建体育科技》2009,28(4):15-17,20
目的:探讨太极柔力球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的康复影响。方法:对40例中轻度帕金森的患者根据病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单纯药物治疗和太极柔力球锻炼配合药物治疗观察实验,经6个月的治疗观察,以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VA、P-选择素和vWF(%)值及帕金森病状的改变为评价指标。结果:经6个月治疗和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病症均有显著改善,实验组血清HVA与对照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vWF(%)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P-选择素有明显改善。对照组较实验组患者在机体康复功能评定中呈显著性提高。结论:太极柔力球运动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加强中轻度帕金森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太极柔力球运动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效果。方法:将40名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人和对照组20人,其中,实验组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进行8个月的太极柔力球运动;对照组进行慢跑。8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实验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实验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太极柔力球运动对治疗老年性痴呆有很好的效果,是一项符合老年人的运动,老年人应积极参加该项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研究长期练习太极拳、交谊舞、慢走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秒表和芬兰Good Balance平衡训练测试系统对太极拳组(15名)、交谊舞组(15名)和慢走组(14名)老年女性进行平衡能力的测试。实验结果:在闭眼单足站立中,太极拳组与慢走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静态平衡能力测试中,太极拳组与慢走组在双脚睁眼、双脚闭眼、单腿睁眼中出现显著性差异。交谊舞组与慢走组在半脚测试中出现显著性差异。在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中,时间T与人体重心COP移动的总距离D,太极拳组与慢走组有显著性差异。COP在X轴上的移动距离MLD,太极拳组与慢走组,交谊舞组与慢走组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太极拳和交谊舞在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方面效果都优于慢走;太极拳和交谊舞具有良好的防止老年人跌倒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规律的24式简化太极锻炼对老年女性膝、踝关节运动觉的影响。方法:36名无跌倒史的老年女性(60~65岁)随机分成年龄、身高、体重相匹配的太极组与对照组。采用膝、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仪在20周前后,分别对两组受试者优势腿的膝、踝关节运动觉进行测试。结果:1)20周后太极组膝关节的屈、伸运动觉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改善(屈减小了37.2%、P =0.045,伸减小了25.1%、P =0.017),太极组与对照组相比,膝关节屈、伸运动觉具显著性差异(屈减小了33.3%、P =0.039,伸减小了21.6%、P =0.021);2)20周后,太极组踝关节屈运动觉显著减小(屈减小了21.8%、P =0.030)。太极组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屈显著减小(屈减小了16.5%、P =0.042)。结论:20周的太极锻炼显著改善了老年女性膝关节屈伸和踝关节屈的运动觉,但是对踝关节伸改善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弹腿练习对高校太极拳选修课学生姿势控制(如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膝关节肌力和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70名太极拳选修课学生随机分为4组:低强度弹腿练习组(LTT,n=17)、中强度弹腿练习组(MTT,n=18)、高强度弹腿练习组(HTT,n=16)、对照组(CON,n=19)。LTT组、MTT组和HTT组分别进行不同负荷的弹腿练习,CON组进行常规太极拳选修课教学,干预周期为6周(每周2次,每次20 min)。在基线(干预前)、干预后4周(干预中期)和干预后6周(干预后期)对闭眼单足站立测试(unipedal stance test,UST)、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SEBT)、60 (°)/s角速度下膝关节屈伸相对峰值力矩(relative peak torque,RPT)、膝关节位置觉(knee joint position perception,KJPP)进行评估。结果:LTT组干预前-干预后期之间SEBT、RPT、KJPP以及干预前-干预中期之间KJPP有显著改善效果(P<0.05);MT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期太极推手锻炼结合营养干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疼痛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90位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按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及病程随机分为3组,A组进行太极推手锻炼并结合营养干预,B组只进行太极推手锻炼,C组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实验周期均为6个月。实验前后对患者的视觉骨疼痛积分进行评定分析,并且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受试者的股骨颈、Ward三角、腰椎L2-4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实验前后A、B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和疼痛均有改善,并且A组的治疗效果优于B组,具有显著性差异;不采取任何措施的C组在实验后骨疼痛加重,骨密度降低。结论:太极推手锻炼结合营养干预,更能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BIODEX-3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对对太极拳运动和健身走运动的中老年人(60人)的下肢肌力进行对比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太极拳运动的中老年人踝关节、膝关节的相对峰力矩(PT/BW))和相对爆发力(PT/Time to PK/BW)明显优于健身走运动(P〈0.05,P〈0.01),因此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对提高和改善中老年人的下肢肌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One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aging people is de-creased postural stability and increased risks for falls.Thereis general agreement that postural control involves manysen-sory and motor systems,and a number of investigators havefound that ageis relatedto declinesin visual,vestibular,andsensorimotor functions[1].With increasing age,the timerequired to process and integrate sensory information andmotor reactionincreases[2].Proprioception,the afferent infor-mationregarding body position and bal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太极拳练习和快走练习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31名老年女性被随机分成太极拳组(TC)和快走组(BW)。两组受试者分别接受16周的太极拳练习和快走练习,每周5次,每次1h,随后停止练习跟踪8周。受试者每4周测试一次平衡能力,共测试7次。测试指标包括睁眼(SLO)和闭眼(SLC)状态下的单腿站立时间(TIME)、足底压力中心在左右方向的最大位移量(DX)、足底压力中心在前后方向的最大位移量(DY)。结果:太极拳组(TC)TIME-SLO/SLC从第4周显著性增加,而快走组(BW)从第8周显著性增加;太极拳组DX-SLO/SLC、DY-SLO/SLC从第8周显著性减少,而快走组从第12周显著减少。停练阶段,太极组的平衡能力指标未有显著性变化,但快走组指标中除了DY,其他指标均有明显变化的趋势。结论:太极拳和快走练习均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太极拳提高的更快(太极vs.快走:8周vs.12周);8周的停练阶段,两种练习方式对平衡能力均有较好的维持作用,但太极拳的维持效果更好。因此,相比于快走练习,老年人可以考虑将太极拳作为首选的练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究太极拳锻炼对警察血脂和血管壁弹性的影响效果。研究方法:在哈尔滨市区内招募在职警察105名,随机分为太极组、快走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4周后,分别采用Gp O-p Ap法、化学发光法、酶法和浊度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科林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进行踝肱指数(ABI)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测量。研究结果:实验24周后,太极组T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快走组(P<0.05);快走组TC/HD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太极组两侧bapWV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快走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太极拳锻炼在降低在职警察的总胆固醇含量、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以及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快走运动,能够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5.
太极(Tai Chi)拳动作多为直立姿势,类似于舞蹈动作.广泛流传在中国,作为军事训练或锻炼的一种形式.通过Tai Chi练习获得的身体上益处包括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心理上的益处包括注意力、睡眠和焦急.进行Tai Chi练习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善,包括心率和血压下降、增加迷走神经的活性,降低胆固醇.Tai Chi练习能够对疼痛综合症产生良性的影响,包括纤维组织肌痛、骨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最近,研究发现通过Tai Chi练习,自身免疫和免疫功能也会发生良性改变,包括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和HIV.Tai Chi是一项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促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机体获得良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Tai Chi exercise on body stability of the elderly during stair ascent under high and low illumination were investigated. Forty-five healthy elderly wome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amely, Tai Chi exercise group, brisk walking group and no-exercise control group. All the participants ascended a staircase, during which force platforms and a motion capture system collected the data. Under the high illumination, Tai Chi exercise participants exhibited higher loading rate and anteroposterior centre of pressure (COPap) displacement as well as a lower braking impulse than no-exercise group. Under the low illumination, Tai Chi exercise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higher COPap and mediolateral centre of pressure (COPml) displacements as well as lower braking and lateral impulses compared with no-exercise participants. The centre of mass (COM)ml sway in Tai Chi and no exercise participants were higher, the loading rates in Tai Chi and walking participants were higher, and the lateral impulse in no exercise participants was higher under low illumination than under high illumination. Thus, low illumina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falling. Tai Chi participants increased their foot clearance, head inclination angle and COPap displacement under low illumination to increase their stability during stair asc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增龄性肌力流失的规律特征。方法:以85名中老年女性为实验组,按年龄分为3个年龄组,以29名青年女性为对照组,运用全身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进行全身肌肉质量,下肢髋、膝、踝关节屈伸等长与60°/s的等速肌力测试。结论:50年龄段的中年女性已表现出明显的肌肉质量流失、且在70岁前仍表现为以下肢肌肉质量流失为主的局部性特征。中老年女性下肢肌肉力量流失的增龄性特征表现为髋关节的肌肉力量流失最早表现,下肢肌肉收缩力量呈现快速流失的“拐点”约在60岁年龄段,且有肌肉的动态收缩力量的流失先于等长收缩力量的年龄特征。下肢三关节等长收缩力量流失呈现“髋-膝-踝”模式,60°/s的等速力量约在60岁后呈现“膝-踝-髋”模式。结论:老年女性膝关节屈肌较之伸肌可能有着更高的肌力流失速率。肌肉质量与力量流失的关系方面表现出力量流失先于质量流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Tai Chi Chuan is a favourite form of exercise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has drawn increasing research interest from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 Biomechanical research into Tai Chi has grown substantially and has provided evidence of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Tai Chi exercise on health, fitness, and prevention of falls. This paper reviews studies that have explored the 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Tai Chi, such as balance, kinematics, kinetics, strength, and neuromuscular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