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前言人体在进行运动训练时,其机体必然产生运动性疲劳,通过对运动疲劳的机制研究,能够找到消除的最佳方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研究主要是从生理和生化的方面进行。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中躯体性疲劳的生化机制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2运动性疲劳的定义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年)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  相似文献   

2.
疲劳是体育界永恒的话题。消除疲劳对于中长跑运动员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中长跑运动员产生疲劳的原因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两大方面;中长跑运动员疲劳的恢复手段主要有物理恢复、心理疗法、营养补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体育教师一般在学校承担着教学、课间操管理、大课间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各级体育比赛、校运动会、学校安全等工作,繁重的工作是每一名体育教师对面的问题。如此重负之下,常常每周下半周我们的身体就进入了疲劳期,如何尽快缓解体育教师的疲劳呢?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疲劳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两种。所谓生理性疲劳外在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力量不足、容易疲倦、四肢无力等;而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了,关于疲劳的生理机制主要有:体内能源物质“衰竭”学说、乳酸CO_2等代谢产物的“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学说等几种假说。当任何原因使连续的身体疲劳不得恢复时,即可产生过度疲劳。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体力性,心理性、病毒性过度疲劳。过度疲劳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现象,它对人体的体能、精神、免疫能力等方面均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早期正确地区分和判断过度疲劳,且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防止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性疲劳比疲劳更有针对性,它区别疲倦和筋疲力尽。运动性疲劳发生顺序是由代偿性疲劳发展到非代偿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正常生理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的生理过程,所以近年来发展到以综合性研究运动性疲劳,朱司道夫提出F=(-△P)+S,爱德华兹提出疲劳控制链,并用突变理论解释。鲍格提出主观感觉疲劳程度表(R·P·E)它和HR、VO_2、VE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调节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辨证分型、五脏调节和方药筛选规律进行探讨。认为运动性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的发生过程,并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症;根据整体功能态的改变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调节机制以肝为核心,有赖于五脏功能协调;根据辨证立法和以法选药的原则,筛选了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7.
1.疲劳告诉你,该休息了:人体持续工作越久或强度越大,疲劳的程度就越重,消除疲劳的时间也就越长,这正是“累了才休息”这种传统休息方式消除疲劳效果较差的原因所在。因此,想要防止疲劳,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常休息。当您感觉到轻度疲劳,此时吸人的氧气量减少,血液中氧气浓度与血糖值下降。于是身体发出警戒,便有疲劳的感觉。如果想消除疲劳,只需要花上5分钟即可。大约进行5次深度深呼吸,并摄取少量甜食,疲劳的状况就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中医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利 《辽宁体育科技》2005,27(6):42-42,45
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辩证分型、五脏调节和方药筛选规律进行探讨。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经过了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的过程,并可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症;根据整体功能状态的改变,运动性疲劳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中医调节机制以肝为核心,有赖于五脏的共同调节;根据辩证立法和以法选药的原则筛选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药方。  相似文献   

9.
训练后疲劳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疲劳是指由于训练过程中机体生理化的改变,从而导致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这种在一定时间内,引起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全身疲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经过调整和适当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原有运动水平。但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可能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器官病变。所以,对人体疲劳的这种反映,要能够掌握住,并及时进行调整,才不致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有心力交瘁的感觉,“穷人”活的累,“富人”更累。但实际上,繁忙的工作并不会导致心态疲劳,特别是不会引起那些经过休息或睡眠后仍无法解除的精神疲劳。心理学家认为,精神疲劳的形成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焦虑、紧张、苦恼等不良情绪才是导致精神疲劳的真正原因。而治疗精神疲劳的最佳方法,就是放松疗法。  相似文献   

11.
G804.7 9800747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的研究[刊,中,I]/王荣森,任保国,李光富∥体育学刊.-1997(4).-119-120 参8(XH)疲劳∥恢复∥生物学∥因素∥机制为了加速疲劳的消除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恢复过程的生物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  相似文献   

12.
纵观有关肌肉疲劳的文献,多数疲劳是由“外周性”因素引致的(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或肌纤维电化学活动),而不是“中枢性”因素(动机,中枢冲动缺陷)。肌纤维内部的代谢变化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原因。ATP含量减少,乳酸和H~+浓度增高限制了肌肉力量。然而,由于病变或中毒而致使肌磷酸化酶缺乏的肌组织,尽管无法产生乳酸,但其疲劳的速度远快于正常肌组织。  相似文献   

13.
运动训练本身是训练-疲劳-恢复周而复始的过程。人在运动时,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的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肌肉持久重复收缩而使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被称为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外周性疲劳,它包括除神经系统外各器官在疲劳时的变化。可以认  相似文献   

14.
运动生理学     
G804.2 20023930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刊,中,A]/陶玉流,王铭一//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52~55参3(SJ)运动性疾病//运动生理学//机制//恢复//研究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了综述,介绍了有关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其判断与恢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在田径长跑运动训练中,为了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运用大强度、大运动量、长时间的运动训练方法,而训练又给运动员带来了一定的疲劳,经常会出现全身无力,反应迟钝,运动能力下降等身体反应,这是由于长时间从事激烈的大运动量训练所产生的运动性疲劳。1983年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值得注意的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而不是疾病、药物、环境和营养等因素,运动能力下降是暂时的,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通过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到恢复,甚至会超过原有水平。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运动训练则是决定复杂系统运动能力的关键环节:训练→疲劳→恢复→训练→再疲劳→再恢复,最后使机体实现超代偿的过程。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训练、疲劳和恢复三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意义的训练,同样没有恢复的训练也是无意义甚至有害的训练。1运动性疲劳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有:运动产生的能量消耗。剧烈运动后,机体内糖元、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等能源物质大量消耗,如果不能及时补偿就会导致  相似文献   

17.
《健身科学》2012,(1):31-31
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休息”的涵义。所谓休息,可分为积极休息和消极休息两种。休息并不是摆成个“大”字在床上躺着,而要深呼吸、微微闭目去“返照”自己;休息,是要在心灵中消除噪声。然而封闭的房间好似没有声响,可是欲望使你不能静心。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中的休息形式有三种:积极性休息、静止性休息和被动性休息。积极性休息(也称为活动性休息)是通过变换运动练习或做某些放松动作,达到使人体恢复疲劳的一种休息方法。其特点是对消除大脑疲劳有较显著的作用。被动性休息是通过外力(界)刺激  相似文献   

19.
对排球运动员运动生理性、心理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方面的探讨,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实际意义。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产生机制1.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可将排球运动员的疲劳的概念理解为:在排球训练或比赛达到一定程度后,运动员本身各组织器官及全身  相似文献   

20.
G8U4.7 20033391运动性疲劳的细胞机制及研宄进展=Cellularmechanism of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and itsupdated researches[刊,中,A]/侯春丽(山西大学体育学院),闫守扶(首都体育学院),孙红梅(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1).-89-92参21(SJ)运动性疾病//疲劳//细胞//酶//调研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人们对其产生的机理仍未达到一致的看法。本文就运动性疲劳的机制问题对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及最新进展情况试作闸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