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东盟区域龙狮运动发展的伦理规范建构是其困境和问题的使然,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等环境与机遇的必然,更是龙狮运动项目特质和社会价值功能发挥的内生应然,其发展需乘势借力"一带一路"倡议中共生包容、文化认同、互利共赢的重要文化动力,建构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百花齐放、共享共赢的伦理规范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伦理规范建构的内容中,根据东盟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考虑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实际情况,形成系统可行的伦理规范,包括理顺关系和正本清源、共同维护和尊师重道、求同存异和多元创新、规范发展和礼法合治、完善制度和和合共生、科学规划和共享共赢等内容,以此推动东盟龙狮运动的规范、良性发展,促进龙狮运动的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龙狮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同我国优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紧密相连。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下龙狮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意义、传播困境和纾解路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龙狮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主要困囿包括区域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壁垒;地区间语言迥异,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交流屏障;龙狮赛事体系不健全,传播途径相对单一;复合型人才缺失,与时代诉求脱节。纾解路径:求同存异,促进文化的交流、互动与认同,冲破文化传播壁垒;推陈出新,构建多元文化传播体系,打开文化传播新局面;革故鼎新,健全国际龙狮赛事体系,开创多元传播渠道;与时俱进,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龙狮文化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龙狮文化的文化感染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以武术运动发展较早的韩国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韩国习武对象、武术在韩传播外部环境、韩国武术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定性与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环境和武术的民族特性,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5个方面提出官方民间传播者应协调发力、传播内容兼顾表里与平衡、丰富传播媒介与表达方式、关注两类受众调整传播策略、根据传播效果改善传播生态等中国武术的对外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以中华龙狮文化的传承与国际化传播为基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龙狮文化产业发展。结果显示:中华龙狮文化具有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产业发展特点,其产业化发展市场需求广,市场拓展与交流平台多样,但也存在龙狮专业人才短缺、产品创新程度低、商业运行模式不完善、国际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深化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研究,创新龙狮文化产品,优化国际龙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挖掘龙狮文化的市场潜力,创建龙狮文化国际交流数据库,形成龙狮文化产业链,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拓展中华龙狮文化国际化传播与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电视媒体与武术传播——以“武林大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央视"武林大会"栏目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基本要素进行分析.认为不同传播者有不同的把关角度,均应以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心;电视传播的武术内容应反映武术全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武"交汇融合;电视媒介扩大了武术传播的时空范围,还原了"真实武林",同时对武术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产生了一定冲击;电视媒体要注重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使其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6.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国际传播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武术国际传播的时代机遇,面对当前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中外文化差异显著、传播内容复杂多样、传播媒介单一等制约因素,应加大中国文化推广力度,为武术传播奠定基础;整合武术资源,构建武术跨文化传播内容体系;树立武术品牌意识,杉显武术品牌价值;运用多元化传播手段,提升武术国际话语权;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复合型武术国际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传播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基础与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与中医学密不可分;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各项体育工作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保健体育特色,但呈现淡化趋势;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传播与发展,应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方面加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广泛开展,并历代相传,鼎盛不衰。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并通过实践认为: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中开展龙狮运动是可行和必要的,也是历史和时势的选择,应充分挖掘各种形式的龙狮运动,通过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来促进龙狮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闽西客家地区龙狮运动是客家武术的精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制约,龙狮运动的发展进入到了瓶颈阶段。文章通过研究应结合龙狮运动自身价值及闽西客家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自然旅游为依托、以民俗活动为载体、以龙狮运动进高校为契机,加强龙狮运动与客家民俗活动、闽西文化旅游建设及教育的结合度,从而促进龙狮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传播学的角度,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环境等与传播活动过程相关的主要环节对孙氏太极拳传播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得出影响孙氏太极拳传播的原因主要有:积极主动推广不够,没有形成专职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单一、拳架自身的特点及其拳学理论思想等;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运用力度薄弱;以师徒传承为主要特点的传播类型受限;社会变革(激变)及政府的支持不足等.  相似文献   

11.
舞龙舞狮作为一类民俗文化活动,在国内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通过相关的逻辑研究、文献资料、对比研究方法,基于中西方文化符号对比的视角,进一步研究舞龙舞狮国际化的传播之道。按照已有的调查表明,在表象、内涵这两个层面上,中西方文化符号在模糊和精确、主观和客观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被视为是舞龙舞狮运动国际化的文化壁垒。鉴于此,需针对民族性的全面认识、娱乐健身功效、神话故事的重现、艺术特色的体现、教育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等,探索出一条崭新的传播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路径,也就是舞龙舞狮运动的国际化需围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关系全面地进行处理,通过多元化手段展开传播。  相似文献   

12.
运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及文献资料法等,以舞龙舞狮运动为锻炼手段,将36名大学生4个月前、后的身心健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性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经过舞龙舞狮训练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指标有明显改善,长期练习舞龙舞狮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龙狮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的热门产业,蕴藏着强大的精神财富,具有无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高校开发龙狮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意义,不仅能促使龙狮运动在高校得到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培育出高素质、多功能的创新应用人才,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的繁荣,有助于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文章提出了全面实施改革龙狮运动教学课程,加速培育创新应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开发龙狮文化创意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舞龙与舞狮运动对大学生心肺等功能的影响以及两个项目之间的差别,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龙狮队队员进行舞龙(五人)和舞狮(北狮)规定套路练习为测试对象进行心率、血压、肺活量体重指数等多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舞龙、舞狮运动均属于中、大强度运动;但是两种运动强度特点也有所不同,舞龙运动强调心肺的耐力、而舞狮则对爆发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与训练前相比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对我国龙、狮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对龙、狮运动的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同时采取措施修正竞赛规则,重视多学科知识对龙狮运动的应用,并探讨了龙、狮运动国际化推广模式,为加速龙、狮运动国际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龙狮运动是我国优秀传统的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中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我国龙狮运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龙狮运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学角度对龙狮运动的的价值功能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和分析,为新时期的龙狮运动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有关龙狮运动的历史起源和民间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与探索,认为舞龙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求雨祭祀活动,舞狮运动起源于汉朝狮子舞;同时对龙狮运动的价值及其传播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对其发展情况进行了论述,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龙狮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较强的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幸福生活指数。加速高校龙狮运动发展就必须加速其社会化进程,让龙狮运动进入社区。调查显示,江苏省社区体育中鲜有龙狮运动的身影,本文从普及全民健身的角度,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了高校龙狮运动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是必要可行的。认为二者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局面,并提出了将高校龙狮运动与社区体育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