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高速摄像与解析法,对广东男排队员后排强攻技术动作,即助跑技术环节、起跳技术环节(起跳时间、速度、方向、腾起角、角速度、击球时的手臂挥动)等进行运动学研究。认为应加强前、后排扣球技术动作一体化;加强扣球技术基本功训练;加强运动员右膝的力量训练;改进扣球时身体后转不足和增强扣球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快攻是现代排球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进攻技术之一,快攻技术包括近体快球、平拉开球、短平快球、时间差、位置差、前飞、背飞等个人快攻技术和夹塞、梯次、前后交叉、双快一游动、后排进攻等多人配合的快攻技术;在快攻技术的学习中,要努力提高身体素质,重视脚步移动的练习,起跳技术是快攻技术的重要环节,配合是完成快攻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快攻是现代排球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进攻技术之一,快攻技术包括近体快球、平拉开球、短平快球、时间差、位置差、前飞、背飞等个人快攻技术和夹塞、梯次、前后交叉、双快一游动、后排进攻等多人配合的快攻技术;在快攻技术的学习中,要努力提高身体素质,重视脚步移动的练习,起跳技术是快攻技术的重要环节,配合是完成快攻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挖掘后排进攻的潜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排球界要挖掘后排进攻的潜能,应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完成前排后排进攻的有机结合,大胆移殖前排的快攻技术,建立一套高效的后排进攻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5.
对后排扣球中助跑起跳技术动作进行解析与探讨,目的在于提出进攻技术在助跑、起跳等方面的一些技术特征和差异变化,为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结论:运用后排扣球已成为赛事中一项主要的进攻技术。助跑和起跳的技术动作关系到人体的腾起高度,直接影响空中动作技术完成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强攻在我国男排比赛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快攻、后排攻等在比赛中运用很少,且各队水平不一、质量不高.今后只有不断强化扣球训练,才能提高扣球的攻击性和减少扣球的失误率.  相似文献   

7.
“快速多变”是一种既强调快速度,同时又注重多变化的进攻打法,中国男排正在失去这一特长和优势。阐述了影响中国男排“快速多变”打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提高一传、防守起球到位率;加强培养高水平的快攻队员;尽快利用和发展后排快攻技术;扩大“快速多变”的组织区域。  相似文献   

8.
<正> 一、选题依据纵观跳远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当前跳远技术已经朝向快速助跑、快速起跳,保持适宜的腾起角度,努力加大腾起初速度的方向发展。正如冈野进(日)在“展望世界跳远”一文中指出:世界纪录从5.80米提高到8.90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①起跳时间由0.13秒缩短到0.10秒;②助跑速度由9米/秒提高到10.5米/秒;③重心的腾起初速度由8.5米/秒提高到9.5米/秒……。跳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DARTFISH软件对国内优秀男排队伍在比赛中的进攻速度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国内优秀球队在发球速度、一传速度和进攻速度上的差异,为进一步提升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发现在发球速度方面各个队伍表现不一,稳定性和冲击力不够,一传速度上上海男排最为出色,河南男排在2、4号位的强攻极具威胁,上海男排的近体快攻和河南的后排进攻都表现出极大的杀伤力。建议加强接发球的训练,以保证快速多变的技战术实施,指出进攻体系应该全方位得朝着快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世界优秀男排运动员后排进攻扣球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致伟 《体育科学》2002,22(4):70-80,87
利用三维高速摄影法(DLT法)对意大利、古巴、巴西运动员的后排进攻扣球技术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号位后排进攻扣球技术的助跑速度、弹跳高度,冲跳距离,击球速度,击球点等运动学参数均高于其他扣球技术,攻击力很强,建议各项运动队应该这一扣球技术的训练和在比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肖建华、凯伦后排进攻技术的运动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速摄影与解片解析的方法,对肖建华和凯化的后排进攻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肖建华后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助跑距离短,速度慢,冲跳技术也未很好掌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1996年全国青年排球赛(第二阶段)与全国女排乙级联赛(第二阶段),计10支女排后排攻的临场统计分析中得出,目前我国青年和乙级女排对后排攻的运用正处起步阶段,它显示出良好的攻击力,但也暴露出失误多运用少等不足现象。  相似文献   

13.
对防后排进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和现场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后排进攻主要特征的研究分析,提出防后排进攻的方法设想,从而为今后我们采用针对性的防守训练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排球比赛中前后排进攻及跳发球等的运动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运动学原理及观察、统计等方法,并结合国内外排球大赛的实际,对前后排进攻、跳发球与一般发球等技战术在比赛实战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后排进攻可以避实击虚,有效地突破对方的严密拦网;跳发球以其力量大、球速快、过网点低、突然性强等优点,比赛中显示出较大的威力,不失为提高发球攻击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速摄影的方法,拍摄了7名优秀女排运动员前攻和后攻的技术影片。经影片解析,得到了后攻与前攻技术等多项运动学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成后攻的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16.
女子排球比赛中的“立体进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女子排球比赛中的“立体进攻”所呈现出的新变化进行探讨。结果显示,二传手的传球线路由“传统式”,转向“立体式”;后排进攻亦由传统的“两翼”(2、4号位区域),转向“中央”(3号位区域),且攻击效果较佳;中国女排队员后攻能力薄弱,影响了该队“立体进攻”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刘翔110 m栏第五栏中腾空过栏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刘翔等人第五栏腾空过栏的技术动作分三次进行定点、定焦距、高速拍摄,采用影片数字化、数据平滑处理和运动生物力学计算机辅助解析和辅助教学系统软件解析以及体育统计等方法,通过分析刘翔等人第五栏腾空过栏技术的两维图像,运用生物力学理论将解析出的刘翔两次比赛的阶段性参数相比较,并与三次拍摄的其他可解析运动员的技术参数对比。解析结果表明:(1)刘翔两次比赛第五栏中腾空过栏时的躯干前倾性大,两腿最大夹角大,腾空时间短,腾空过栏的速度快。(2)刘翔两次比赛第五栏的跨栏步步长小,起跨攻栏距离与下栏着地距离之比非常接近理论上的最理想比例。  相似文献   

18.
刘翔110 m栏第五栏起跨攻栏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日产JVC9800小型数码摄像机对我国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刘翔等人第五栏中起跨攻栏技术的技术动作分3次进行定点、定焦距、高速拍摄,采用影片数字化、数据平滑处理、运动生物力学计算机辅助解析和辅助教学系统———Sbcas2软件解析以及体育统计等方法,分析刘翔等人第五栏起跨攻栏技术的两维图像,运用生物力学理论将解析出的刘翔两次比赛的阶段性参数相比较,并与3次拍摄的其他可解析运动员的技术参数作对比。结果表明:刘翔两次比赛第五栏时起跨攻栏意识强,着地角大,支撑时间短,起跨角小,攻栏速度快,身体重心腾起角小。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元奇 《体育学刊》2001,8(2):57-59
三级跳远技术由高跳型、平跳型已经发展成速度型。为了适应这种技术,应该重新认识现代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它包括发展运动员跑的速度(跑的能力、绝对速度、助跑速度)、速度性力量和快速跳跃能力。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e in three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throwing, kicking, and jumping) and six measures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young adults (ages 18–25). We assessed motor skill competence using product scores of maximum kicking and throwing speed and maximum jumping distance. A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e 12-min run/walk, percent body fat, curl-ups, grip strength, and maximum leg press strength all loaded on one factor defining the construct of “overall fitnes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product scores for jumping (74%), kicking (58%), and throwing (59%) predicted 79% of the variance in overall fitness. Gender was not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fitness. Results suggest that developing motor skill competence may be fundamental in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adequate physical fitness into adulthood. These data represent the strongest to d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