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何丽红  刘连发 《体育与科学》2011,32(1):98-101,107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与体现,然而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中国式摔跤开始退出全运会赛场,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到了"穷途末路"的困境。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式摔跤"摔向低谷"的症结所在是:1)非奥运项目与奥运争光战略的确立给中国式摔跤带来了"灭顶之灾";2)学校体育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缺失致使传统项目后继无人;3)同类项目的挤压使中国式摔跤在主流市场的发展空间缩小。认为振兴中国式摔跤的策略在于:1)推动中国式摔跤走进校园使其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2)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宣传力度和经费投入,探索举国体制与市场相结合的发展之路;3)学习邻国经验使中国式摔跤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郝新艳 《体育科技》2007,28(4):19-22
运用逻辑推理和唯物辩证方法,归纳总结出中国式摔跤运动国际化发展的文化和传播特征;分析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国际化发展面临的"竞赛制度与国际社会认同度、技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网络信息化与时代先进性"等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建设性提出"包容性、科学性、时尚性"是中国式摔跤运动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中国式摔跤这一运动项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摔跤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是以竞技传承的方式为主,开设该项目的院校具有局限性。中国式摔跤在学校的开展能提升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并且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最后提出培养能胜任中国式摔跤教学的教师与加快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的立法是中国式摔跤在学校体育推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和世界中国式摔跤活动中,偶见有人身穿写有某门派摔跤字样的运动服,也曾听到某人曾给谁磕头拜师之说。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摔跤是如何传承的?有无门派?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等,通过对中国式摔跤中“把位”与技术使用的关系、中国式摔跤比赛中技术使用特点以及技术训练与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固定把位”条件下技术训练对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影响,为中国式摔跤教练员指导技术训练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摔跤是广泛吸收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各流派跤种的优点,整合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跤种。中国式摔跤与其他跤种最大的区别就是除俩脚之外任何一点着地就失分,更体现出技术的关键。在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中国式摔跤比赛中,使用"支别"技术形成的干脆、飘逸、优美、惊险、高难的技术动作在比赛中经常出现。"支别"技术在比赛中能够连接其他动作,形成有效得分。熟练掌握"支别"在训练比赛中千变万化的规律,以提高"支别"技术在比赛中运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中华几千年文化历程不断衍变而成,融合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各民族有关摔跤的精华,传说起源于"蚩尤的角抵",角抵在不同的时间与历史背景的前提下,为满足不同时期的需要,在漫长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技术、规则及评判标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充分阐述"角抵"的由来到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过程与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摔跤运动历史发展悠久,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在国内外良好的推广形式也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人群。目前,中国式摔跤在我国的体育院校中得到了发展,在一般高校中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对其推广的可行性和策略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式摔跤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9.
摔跤是最古老的体育竞赛项目,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和探讨世界奥林匹克摔跤运动以及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认为中国式摔跤墓础广,形式多样,是群众喜爱的一项运动,经过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摔跤技术,是中华民族体育之瑰宝,应在发展国际式摔跤运动的同时,积极推广中国式摔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健身性和表演性,特别适合大众健身和比赛表演,深受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但自从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该项目被取消比赛后,其比赛规模受到限制,竞技水平发展亦较迟缓。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推广中国式摔跤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章对中国式摔跤的跤绊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期望能为中国式摔跤技术的继承与推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摔法在散打中起的作用不能忽视,熟练地掌握摔法技术,成功地运用摔法动作,是得分取胜的有效手段,同时还给对手在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极大的消耗对手的体力。摔法能灵活运用于主动进攻和防守反击中,内容丰富,技法繁多。文章对摔法技术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供教学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它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健身性和表演性 ,特别适合大众健身和比赛表演 ,深受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应该大力扶持这支民族体育的奇葩 ,使之重现勃勃生机 ,为全民健身和我国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竞技体育舞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6、2007世界锦标赛及2004、2008年奥运会女子摔跤比赛现场观摩和录像采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世界强国、不同级别、顶尖队员三个维度对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虽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日本队、加拿大队技战术综合表现居各队之首,每分钟技战术攻防综合能力(Pts/min)为0.62分、0.59分和0.29分,但对比两届奥运会发现,世界各国差距正逐渐缩小,技战术呈现攻防能力均衡化趋势;通过对不同级别技战术攻防能力分析,发现中小级别的比赛攻防节奏快、回合多,大级别比赛中高级技术和大幅度动作运用较多,技战术运用呈现男性化、力量化特点;从顶尖队员的角度来比较,中国队王娇和日本队吉田沙宝里攻防能力均衡,其每分钟得分能力分别为1.76和1.97分。并从对手信息、体能保障、制胜技术和模拟实战四个方面提出我国女子摔跤技战术能力训练策略,为备战伦敦奥运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摔跤技术是中华武术"摔技"最高水平的聚合体,然而,由于二者因摔法规则的变更而产生了表象背离,使得更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只重其然而不去追究其所以然。文章结合比赛和教学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后,指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摔法技术单一的缺憾,并说明合理运用摔法的重要性,以明确我国武术散打项目发展方向,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历史、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式摔跤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等方面的阐述,为继承和弘扬中国式摔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国家男子自由式摔跤队年度力量训练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认为,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在力量上体现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全面性要求,其中最大力量基础上的快速力量和长时间高功率的力量耐力是训练的重点,在训练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进行了力量训练的检测与评价,藉此希望能够为我国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11届全运会武术散打八强比赛中男运动员的摔法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摔法技术的使用数量随体重级别的增长而下降;87.5kg以上级运动员抗摔能力最差,50kg级运动员抗摔能力最强;各级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摔法失误情况,尤其以67.5kg级运动员最为严重;比赛中运动员普遍采用发力点多的靠身类摔法技术,而只有一个发力点的借势掀底类摔法技术运用很少。建议:训练中大级别运动员要加强抗摔能力训练,各级别运动员都要提高摔法训练质量,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减少失误率。  相似文献   

18.
对拳击比赛中远距离左直拳技术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拳击比赛中 ,掌握击打的拳技是基本技术中关键性技术。它是运动员用快速有力的技术 ,以最小用力 ,获得最大击打效果的重要方法。就此 ,结合多年训练和比赛实践对中远距离左直拳在比赛实战中如何运用 ,能获得良好的比赛效果和成绩加以探究 ,以便运用该拳法进行针对性训练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并为拳击同行提供可参考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9.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竞技健美操动作难度大、变化快、技术复杂,追求动作的全面性、准确性、艺术性、创新性,对力量、柔韧、协调等素质有较高要求。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一切高难度动作的完成都必须由各部分的力量素质作保障,没有力量就没有难度动作,更没有难度动作的创新,分析竞技健美操的用力特点、力量训练手段及特点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