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从翻译学后结构主义即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角度分析了当今武术术语从中文翻译成英语的的总体情况,从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武术本身具有的专业特点出发分析了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得失,得出了对武术术语的翻译不但要重视准确和顺达,还要充分考虑到武术术语本身的特点和翻译的目的。任何过度地单方面依赖异化策略或归化策略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对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的瓶颈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的内容单一、数量较少,对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的投入不足,缺乏高水平的武术文化对外翻译人才,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缺乏权威的统一的体系标准。提出制定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的长期规划,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武术文化的对外翻译,培养高水平的武术文化翻译人才,丰富翻译内容、调整翻译策略,创新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的推广途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归化与异化理论,分析当前关于武术动作名称、动作规范、身体训练、竞赛规则、术语与理论等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成就与不足。认为:武术翻译的重点是促进国际对中华武术内涵的理解和保持武术文化个性,核心是在武术国际化中对中化和西化的选择,目的是提升东方文化在国际化中的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获得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戴国斌 《体育与科学》2004,25(1):8-10,14
异化,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有力的理论武器,倍受当代理论工作者的青睐为扬弃武术现代化中的种种异化现象,本文以马克思异化理论的4个维度对武术现代化进行了一次理论性探索:本质的异化——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蜱”,散打异化为拳击和摔跤的“竞技场”,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对象的异化——“输血”后的武术异化为其他范式的“混血儿”,武术现代化异化为长拳的“一枝独秀”,竞赛规则异化为“制裁者”;过程的异化——对武术的解释异化为“随心所欲”,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异化为外在于武术的东西;关系的异化——武术系统内不同范式的竞争,其他体育范式与武术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传统武术从原始人类生存需要的产生,到用于战争的军事武术,到用于民间的表演、竞赛、健身武术的演进历程,这个演进历程就是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过程。文章认为: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异化成现在的健身性、娱乐性、竞赛性武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所作的导向性结果。  相似文献   

6.
武术作为竞技运动项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尤其是在近百年的改良与变革中,其技术表现、功能作用等特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武术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在内因、外因的影响下,必定会产生异化.研究着重分析武术异化的历史进程,探讨武术异化的原因,阐述当代异化的武术存在的必然性,同时提出在现代社会武术存在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武术翻译中的问题:难点与原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准确地将武术理论、技击、养生与科研成果介绍到国外,使国外学者正确理解掌握,促进武术的发展与学术交流,翻译成为武术走向世界的桥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翻译中的问题、难点及原则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4,(3):83-87
采用思辨研究的范式,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教育的文化性进行研究。认为:武术教育的本身就是文化的传递与延承,武术教育是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的传承过程;武术教育的演进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不同时期的武术教育主题各异;中国武术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其文化层次主要涵盖器物、思想和方式三个层面;武术教育的文化性丧失可以导致武术传承和武术本身的异化;实现由单纯的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的转变,彰显武术的文化性特征是消弭武术异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武术中英翻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武术的国际化趋势,武术中英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武术翻译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武术翻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动记忆策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记忆策略在运动学习中的研究概况,并对我国武术运动记忆策略的研究成果、运动记忆策略研究展望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武术英译的重要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法,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切入,结合武术自身特点及其国际化传播的规律对武术英译进行研究,提出了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原则,并通过实例说明要注意纠正武术英译实践丢失民族文化特色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辨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方法,在回顾传统武术世界传播史的基础上,根据分析传统武术的特点,提出传统武术多元价值一体性是传统武术走向世界的优势;文化差异、翻译困难、传统武术人才匮乏是今天制约传统武术向世界传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武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在教学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明在本科学生中实施跨文化的海外教学实习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效果。主要结论为:跨文化环境下中国武术教学者的关键能力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个性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武术文化产业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性符号,是中国武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等科研方法,以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文化产业学理论为支撑,以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脉络为视角,以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价值为切入点,在全面搜集武术文化产业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结论:武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价值、武术文化资源、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及武术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文章旨在梳理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脉络,详悉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概况,探究其发展价值,为未来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助推武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助力我国文化产业走向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武术文化的概念、特征、内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武术文化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内涵丰富、精深,对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高校武术教育也加快了改革进程,制定新的传承策略,使武术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武术课程育人功能。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进行探索。研究认为:"课程思政"理念下我国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育人报国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领略武术冠军风采、组织校园武术赛事和打造互联网+武术为教学方略;以构建武术知识体系、丰富武术教学案例、凝练武术育人成效、领悟武术运动内涵、宣传武术运动文化、建设武术精品课程为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7.
体育仲裁受案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文化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对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中国武术几个概念作了反思性的解读。结论认为:中国武术在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离开一个“他者”文化。不能为了认同自己、寻求“本真性,”而把自己民族性标准无条件地凌驾于其他价值标准之上,应当提倡一种流动性的文化认同概念。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策略应是: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从而能与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对话,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而不是怀旧。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更好地得到世界的认同,并代表中国民族文化奏响民族体育文化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将武术段位制技术作为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选择广埠屯小学进行武术教学实证研究,以探究武术段位制技术在武汉市小学进行推广的可行性,为其推广过程提供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选择武术段位制技术作为武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武汉市小学开展具有可行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出:在完善武术师资培训体系的同时,鼓励多利用校外丰富的武术师资资源;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多关注学生基本功的练习,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定期举办武术展示活动,营造校园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促进武术通过广西向东南亚的发展,本文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场域,提升中国武术的符号价值。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东盟各国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以及本土武术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加强武术词汇翻译,提升武术传播者的东盟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圈”文化共通之处,发挥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之用;激发武术文化场域各要素间的有机配合,推进官方及民间武术传播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国际传播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武术国际传播的时代机遇,面对当前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中外文化差异显著、传播内容复杂多样、传播媒介单一等制约因素,应加大中国文化推广力度,为武术传播奠定基础;整合武术资源,构建武术跨文化传播内容体系;树立武术品牌意识,杉显武术品牌价值;运用多元化传播手段,提升武术国际话语权;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复合型武术国际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